X

“5年引进100所高校科研机构”的重庆,业绩到底有多亮眼?


重庆拥有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两所211、“双一流”大学;还有西南政法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多所省部共建高校。


为了进一步提高重庆本土教学和科研实力,重庆市先后正式出台了《重庆市与知名院校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专项行动方案(2017—2020年)》《重庆市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计划(2019—2022年)》、《重庆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关于支持高校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通知》(渝教外发〔2018〕5号)等政策,提出到2022年,将力争引进国内外100所以上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以多种模式落户重庆,最高5年支持5000万元。


具体来讲,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专项行动将以智能化为引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围绕先进制造、互联网、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保、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一批创新平台。


合作模式包括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共建联合研发基地(中心)、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心)或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三种模式。


(1)设立研发机构。各区县(园区)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在渝设立研发机构。


(2)共建联合研发基地(中心)。在渝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根据技术创新需求,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联合研发基地或研究中心。


(3)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心)或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各区县(园区),在渝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根据产业转型升级与民生保障改善需求,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在渝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心)或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


重庆,国家直辖市,创新资源聚集,凭什么呢?


局座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国家的战略赋能。重庆是国家中心城市,面临着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机遇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加持”于重庆,对引进创新资源构成强大的吸引力。


二是厚实的产业优势。重庆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产业门类齐全,在电子、汽摩、装备、消费品等领域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必要支撑,也对科技创新提出广泛需求。近年来重庆引进的各类创新资源,集中于先进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领域,应用场景丰富、机会多多、前景广阔,这些高校院所企业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与重庆实现多赢的用武之地。


三是独特的区位优势。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运营中心、中欧班列的重要节点城市,重庆的区位优势不断吸引更多创新资源要素集聚。


四是良好的生态优势。作为“山水之城·美丽之地”,重庆良好的生态和干事、生活环境,吸引科学家、投资者、创业者纷至沓来。同时,重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打造“近悦远来”的创新生态圈,对各类创新资源构成巨大的吸引力。



五是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直辖市,2022年GDP统计中,重庆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超越广州名列第四,整个GDP达到13511.64亿元。加上近两年来的成都和重庆“双核发展”,更是给重庆和成都带来了无穷机遇。


今天,就跟着局座一起来了解已经落户重庆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吧。


以下机构按注册年份排序,不分先后。


2017年引进高校、科研院所情况


(1)同济大学重庆研究院



2017年11月,同济大学与重庆市人民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共建同济大学重庆研究院,由上海同济创新创业控股有限公司注资成立独立法人机构重庆同济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市场化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与政府合作打造创新、开放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在人才交流合作、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及产业化、高科技企业孵化和战略研究咨询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成立了中德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研究中心,长江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研发基地,同济大学长江水环境智能检测科创中心,同时也是重庆两江新区科技创新联盟主席单位。

研究院着眼重庆市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以科技合作、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高科技创业投资、企业孵化等形式,开展市校长期合作,促进重庆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民生改善,助推西部创新中心建设。聚集整合同济大学的科研成果、人才团队等资源,围绕重庆支柱和新兴产业,结合重庆企业实际需求,实现技术产业化和成果市场化,通过市场运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开发各类新产品。


打造创新高端研发平台,提高同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科技、人才服务社会的能力。重庆研究院依托同济大学现有优势科研基地平台,主要围绕智慧城市、生态环保、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领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牵头组建科创基金,用金融资本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官网:http://www.tongji.cq.cn


(2)清研理工科技园



2018年5月26日,中国(重庆)汽车、智能制造产业高峰论坛暨清研理工科技园发布会举行。


清研理工科技园是由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大力引入,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联合重庆九龙坡区政府、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联袂打造的新一代产业园。园区位于重庆国家级高新区核心,西城门户含谷。占地约500 亩,整体规划面超40万方,是中国智造2025的标杆园区。


官网:http://www.tsaris-tpark.com



2018年引进高校、科研院所情况


(1)重庆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研究院


现代建筑产业发展研究院由重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共同发起,会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等单位组建成立。


研究院以引领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技术发展和孵化培育趋势产业为目标,聚焦行业前沿技术和重大技术难题,在充分整合科研资源、项目资源、政策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围绕建筑业绿色化发展、工业化发展、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发展方向开展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孵化和产业化,打造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产、学、研、用、管协同创新的高端平台、人才聚集的高端智库和产业孵化的高效载体,以创新驱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研究院于2019年4月20日揭牌。


官网:暂无


(2)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



2018年4月,中国科学院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新型科教创产融合发展联合体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携手共建集科研、教育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以下简称“重庆学院”)。


重庆学院在岗职工400余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90%以上,博士研究生学历人员50%以上;专业技术岗占比80%,其中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约占50%,正高级约60人,副高级约100人。


重庆学院共遴选研究生导师约180人,其中,硕导95人,博导85人。共聘任讲师约150人。同时二级学院配备了辅导员。


重庆学院依托重庆研究院进行学科与学位点建设。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培养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培养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建立了多元化的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一级学科硕/博士点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生态学;专业学位硕士点包括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资源与环境。


在重庆市大力支持下,重庆学院先后获批四个市级重点学科和三个市级“人工智能+学科群”支持。四个市级重点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三个市级“人工智能+学科群”包括人工智能+绿智新材、人工智能+智能光电、人工智能+智慧流域。


官网:https://www.cqucas.ac.cn


(3)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



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是由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与西北工业大学共同组建、联合举办的事业单位,依托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以成为全国有影响的重要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平台为愿景。


科技创新方面,主要开展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平台建设以及技术集成研发;协调、组织对企业发展中重大项目的科研攻关,促进产品更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转型。具体工作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申报与管理等;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的申报组织与日常管理等;各类企业的技术合作等。


成果转化与产业项目孵化方面,主要采用多种方式,向产业界转移研究成果和技术,促进技术成果的迅速转移、扩散和升级,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开展研究生培养、博士后工作站、继续教育以及企业培训等工作。


官网:https://icncq.nwpu.edu.cn


(4)重庆高新区飞马创新研究院


重庆高新区飞马创新研究院是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重庆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下,由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重庆理工大学三方于2018年11月共建的备案制事业单位,是军民融合创新服务平台、军民融合示范单位。研究院以“引领科技创新、培养高端人才、强化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是军、民、政、融、产、学、研多位一体的体制机制创新平台,是集多方参与的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军民两用高端人才集聚和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体制创新示范于一体的新型高端平台,致力于打造军民融合技术创新研发基地、高端人才聚集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机制创新示范基地,已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二级保密资格证书》、《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书》(含《GJB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证书》)。


官网:暂无


(5)重庆中涪科瑞工业技术研究院


重庆中涪科瑞工业技术研究院是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知名教授领衔,与涪陵新城区管委会、长江师范学院合作共建的现代技术研究院。在涪陵开展技术研发与升级、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新技术倡议与推介、高层次人才交流与培养等业务。研究院与长江师范学院共建先进电能变化技术研究所、等离子体技术研究所、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研究所、材料技术研究所等四大研究所。


其中“先进电能变换技术研究所”由北京交通大学杨中平、林飞教授研究团队与长江师范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教师团队合建,专注于牵引传动系统控制技术、电气储能技术以及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与产业应用。研究所具有成熟的异步牵引传动系统控制系统、永磁同步牵引传动控制系统、牵引电机全电制动系统、多功率等级的地面储能系统、多功率等级的全功率能馈变流器以及全功率等级应用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满足多样化的电气技术装置的需求,联合相关厂商,产品面向涪陵以及西南地区相关电气新技术领域。


官网:暂无



2019年引进高校、科研院所情况


(1)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与重庆合作建设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有效地整合政府、高校、与企业的创新资源,实施“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政、产、学、研、用的合作。重点围绕精密制造、精密光学、信息通讯、生态环境、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发展重庆新兴产业,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并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成果的应用,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同时围绕重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所需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及配套技术,加强校地及企业合作,以市场为主体,立足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开发高新技术仪器和产品。


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体化,是促进华东师范大学科教与重庆经济结合的新方式,能够在高校科研与地方产业之间搭建起顺畅的沟通桥梁,实现高校科研与地方产业资源互补、相互促进。一方面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最新科技支撑和服务,增强地方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和科技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反过来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其科技服务和创新力。通过建立完善的政产学研用合作平台,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效率,为地方支柱产业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地方企业可以利用高校最新科研成果实现技术升级改造,充分发挥科技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在这些国家经济建设以及重大战略应用的重要领域,创新发展精密激光、量子频标、光谱成像、介孔材料、量子探测、痕量计量等技术方法和器件,在跨尺度多维超限制造、水土气环保监测治理、生物医学成像、红外遥感通信等重要领域取得核心技术装备及应用的突破,牵引我们国家精密与灵敏光电技术应用创新发展。布局在超快激光制造技术与装备、时间频率精密测量仪器装备、精密光谱分析仪器、介孔量子材料工程技术、量子探测与量子成像、分子指纹光谱数据库、环境污染测控技术与量子痕量分析仪器、生物光子成像仪器、相控阵THz波谱成像、量子精密计量等方面形成重要的产业应用。


截至目前,研究院共有员工80余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近50人。研究院于2021年4月获批“精密光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认定,于2021年10月获批“重庆市新型高端研发机构”认定。2021年,研究院累计完成“石墨烯介孔量子光催化网”、“工业级1030 nm 高能量飞秒激光器”、“1030nm高稳定性飞秒光纤种子源”、“光纤飞秒光学频率梳”等10个关键研发项目取得突破,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样机样品,争取尽快实现产业化。


官网:https://www.cqecnu.com


(2)武汉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



武汉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是由重庆两江新区和武汉理工大学共同举办的事业单位,旨在立足两江,服务重庆,辐射西南。依托研究院引进各类产学研项目并组建研发团队,集聚高端科技人才,在新能源汽车、环保工程、新材料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


截至目前,武汉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共有研发人员70余人,其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超过80%。研发团队围绕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等领域,与中冶赛迪、重庆化医等企业联合开展产学研协同研发,已形成“场地物流车自动驾驶系统”、“平板电脑TP检测机”、“钢渣发泡陶瓷”等一批技术成果,正在进行调试完善中。


官网:暂无


(3)上海交大重庆临近空间创新研发中心



上海交大重庆临近空间创新研发中心是重庆两江新区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举办的事业单位,是国内唯一横跨航空、航天、临近空间三大空间领域的前沿科学机构。研发中心依托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在两江新区建设国内首个以临近空间技术为核心的研发中心,涵盖临近空间浮空器、微小卫星、临基发射三大领域。


截至目前,上海交大重庆临近空间创新研发中心共有员工70余人,其中全职人员42人,正高级人才10人,硕士及以上研发人员39人。研发中心依托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学院,重点围绕临近空间浮空器、载人飞艇、微小卫星等领域开展应用研发,形成一批创新科研成果。其中,临近空间浮空器在2021年完成了前期电系统测试、骨架总装测试、质量复查、充气梁设计研制、地面验证分析等工作,计划于2022年开展总体及放飞流程验证试验。


官网:http://nsirdc.com


(4)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



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由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与重庆交通大学共建,是集科研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孵化、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新型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绿航院精准谋划突破绿色航空科技创新难点、精准发力弥补绿色航空科技创新短板,形成“绿色航空飞行器+绿色航空能源动力+绿色航空材料制造”的全链条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平台,增强重庆航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重庆航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重庆航空科技产业发展与壮大。


截至2021年12月,绿航院共有科研人员88人,省部级以上头衔专家19人,硕博研究生以上学历60人。2021年,成功获批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新型高端研发机构等市级平台。通过一年多的艰苦攻关,目前绿航院在混合动力复合翼敏捷无人飞行器、蜂群无人机快速制造技术、3D打印转子发动机技术及新型扣式电池研发等方向形成一定成果。累计引进重庆中纳科技产业化项目1项,孵化重庆绿航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4家。2021年成功举办航空能源动力绿色发展座谈会和举行“产学研”(无人飞行器方向)发展专题研讨会。


官网:http://www.gatri.cn


(6)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


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依托重庆邮电大学优质创新资源,发挥对接、集聚和服务两江新区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与两江新区共同打造空间通信领域创新示范高地、产业孵化高地和人才培养高地。


研究院将致力于B5G信息技术、激光通信、B5G与卫星通信系统融合技术、空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新型网络与终端测试、无线信息与网络安全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同时作为重庆邮电大学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科研项目产业孵化。研究院还将依托重庆邮电大学前期校企合作基础,带动一批国际IT龙头企业到新区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壮大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目前,针对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研究院拟从感知、通信、计算、互联和组网等核心关键技术维度,对未来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进行研究和产业化工作,形成五维一体研发格局。


官网:暂无



2020年引进高校、科研院所情况


(1)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注册成立于2020年12月,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与重庆两江新区联合共建的高端研发机构。规划面积150000㎡,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一校三区”优势科技创新资源,瞄准工程科学领域前沿方向以及相关交叉学科,围绕汽车与新能源、智能化装备、信息技术、新材料、生态环保等领域,以“科教产”一体化的模式规划布局,建设“一院、两基地、两中心”,即创新研究院、人才培养基地、产业孵化基地、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国际合作中心。


研究院现有科研办公场地12000㎡,研发技术团队100余人(含柔性)。现已获批“重庆市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培育)”、“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截至目前,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近30项。在建的“紫丁香孵化园”获批“两江新区众创空间”、“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合作中心”、“渝北区创业孵化基地”等资质,现已孵化企业近50家。


官网:暂无


(2)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



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是基于重庆市政府与吉林大学签署的“全面创新战略合作协议”,以重庆两江新区为载体,聚焦两江协同创新区“四个高地”目标,依托吉林大学雄厚科研实力打造的创新产业技术研发平台。


为提升重庆市科研综合实力,发展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重庆市亟需的高层次人才,研究院将以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市场合作,力争成为立足重庆、走向全国、服务全球的综合性科研与服务机构,为吉林大学科技成果服务社会提供高效路径,为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目前,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已建立起90余人的科研团队,与吉林大学10余个科研项目团队开展合作,将优秀项目引入研究院产业孵化平台进行孵化,包括多载荷多物理场耦合材料物性测试技术研发与应用、抗病猪的开发、先进功能材料零件增材制造技术与方法研究、基于5G技术的城市新型公共信息服务终端、轨道车辆铝型材构件三维拉弯扭柔性成形工艺与装备成套技术开发等重点项目;先后以作价入股方式与科研项目团队共同成立多家产业化公司。


官网:http://www.cqrijlu.com


(3)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是由北京理工大学(BIT)和重庆两江新区共同成立的前沿研发(R&D)机构。也是北理工在校外设立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成立于2019年5月31日,重点关注现代武器、先进车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大数据、新材料五个领域。


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涵盖5个技术领域,已建成无人驾驶汽车大数据与智能制造、毫米波雷达与智能感知、绿色二次电池与先进储能、地基天文雷达等22个创新研发平台。和微波光子学。


重庆围绕地球中心大技术领域,智能研制了无人毫米波雷达与卫星雷达与卫星制造、火星电池与先进性、创新地基天文雷达与微波光子等22个研发平台。


北理工重庆创新中心聚集了以院士和青年专业人才为代表的四类30余名科技领军人才,300余名专职研发人员和400余名研究生。力争到“十四五”末,建设一支1000余人的科研队伍,建立2000余名研究生培养基地,最终成为国内第一家基于校城合作的研究组织班级模式。


截至目前,重庆中心在册员工437人,科研人员413人,其中院士5名、长江学者等人才27名,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120名。


创新中心与成渝地区龙头企业及高校院所开展广泛技术交流和深入项目合作,已同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20家川渝地区龙头企业及高校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021年,全年新增合作孵化横向项目达94项,合同经费超过8900万元,已孵化落地4家企业。


官网:暂无


(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西电重研院)成立于2020年5月7日,属于重庆市属无编制事业单位,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经友好协商,共同组建的跨领域、多学科、开放式的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


西电重研院作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输出总部窗口,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科研支撑,以区域发展定位和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微电子、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等领域为主导,开展物联网、雷达和人工智能等多方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芯片安全、成果转移转化、技术集成与应用、高端人才集聚和培养以及企业孵化等工作,并逐步扩展研究院的产学研合作领域,将研究院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新型研发机构。


西电重研院位于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研发三期1号楼,共8层,总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其中2-3层为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测试中心等,独立集中科研用地面积约为2400平方米。


科研创新部分为集成电路设计、物联网IC设计、智慧终端IC设计、片上雷达设计和芯片安全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组建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物联网IC及应用研究实验室、智能可穿戴设备应用实验室、片上雷达设计及应用实验室和芯片安全联合实验室等。


同时2020年开始启动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分支机构的挂牌工作,包括“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集成电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超高速电路设计与电磁兼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微纳器件与系统集成协同创新中心”。


官网:https://cqiciri.xidian.edu.cn


(5)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



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重研院”)坐落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微电园,由电子科技大学与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共同设立。重研院成立于2020年5月,是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事业单位,也是国家战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67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研究院建设总投资超过4亿元,科研及办公面积超过10000平米,其中实验室面积近2000平米,拥有较为完备的集成电路工艺及测试条件,现有职工80余人,其中科研人员60余人。


重研院作为电子科技大学在重庆市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的人才和学科优势,以国家级示范性微电子学院、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为基础,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产业孵化、智库合作五位一体的科研产业工作。重研院按照高质量、有特色的发展定位,围绕电子科技大学优势学科,结合西永微电园产业基础,形成微系统集成加工与测试、数模混合信号芯片及SoC系统、功率半导体、微波毫米波系统四大研究方向。


官网:https://cq.uestc.edu.cn


(6)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


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是在重庆市人民政府指导下,由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共同举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重庆市属事业单位。研究院将在西部(重庆)科学城聚集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开展颠覆性和前沿引领创新研究,重点攻克大数据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科学技术问题和创新应用瓶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育孵化科技企业,加快前沿技术的基础研究成果向试验发展创新和应用创新的转化,推进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最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引领性的人才聚集平台、前沿研究和转化平台。研究院还将联合重庆高校院所,在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加速建设一批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

官网:暂无

(7)湖南大学重庆研究院



湖南大学重庆研究院注册成立于2020年8月,是由湖南大学与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事业单位。


研究院过渡场地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现设有综合管理部、财务管理部、科技管理部、创新创业中心四个运营支撑部门,建有新一代智能信息、车网智能融合、车辆减振与缓冲、整车虚拟开发及轻量化、创新体验前瞻设计、新能源动力系统与轻型特种发动机六大研创中心,拥有重庆市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培育)、重庆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两个市级科研平台。


研究院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理念,着力汇聚科技创新要素与资源,培育和打造以关键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技术集成应用、高端人才培养、企业孵化为核心竞争力的运营体系,为重庆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创新团队与技术支撑。


官网:http://cyy.hnu.edu.cn


(8)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



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由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和中国药科大学共同创办,为非财政补助、承担公益职责、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研究院以中国药科大学的基础研究和新药创制的人才资源和技术平台为依托,借助重庆两江新区的区位优势及政策优势,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宗旨为将研究院建设成为国内领先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药产出高地、药物研发技术服务平台和医药产业孵化基地。

研究院采取“1+X”的组织架构,即1个研究院+多个平台、基地、中心的建设模式,建筑面积近8000平米,下设新药研究中心、实验动物中心、高端制剂研究中心、药物分析检测中心、结构药理学平台、技术转移及产业孵化中心6大技术平台,形成以药物研发、技术服务、产业孵化、人才培养为核心业务的高端研发机构。


截至2021年12月,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共有员工18人,其中长江学者1名、杰青1名、青年千人1名。2021年,研究院搭建了高端制剂研究中心,并成功转化基于连续流的高载药量微球制剂平台项目,获得1000万元种子轮融资;搭建的新药研究中心,开展 STING 拮抗剂、PPAR 激动剂、USP7抑制剂研发,其中 STING 拮抗剂的研发与临床转化项目进入2021年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并荣获创新奖。


2022年4月,研究院孵化企业重庆迈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加“赢在南京·科创未来”生物医药融资项目路演活动,获得三等奖。


同时,研究院与包括药友制药在内的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开展合作研发、外包服务等产学研合作。


官网:暂无

(9)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由上海交通大学与重庆两江新区共建,由上海交通大学负责运营管理,重庆市科技局和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监管,是上海交通大学在重庆市开展教育、科研、产学研等全面合作的唯一总体牵头单位。


研究院已建立起近30人的核心科研管理团队,其中,长江青年学者1人,正高级教授4人(含外籍1人),硕士及以上研发人员29人。


针对成果转化与创业孵化服务工作,研究院已初步建立起技术转移转化与投资团队,开发了一套项目动态管理软件系统,对项目孵化实现动态管理控制。


研究院结合重庆产业发展需求,努力将优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截至2021年底,累计签约及落地孵化项目11个,累计孵化企业7家,其中两家企业完成重庆市科技型企业入库。


官网:http://www.sjtu.cq.cn

(10)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



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是长春理工大学整合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平台资源,与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共同打造国内领先的集光、机、电、算、材等领域相结合的特色新型高端研发平台。


目前,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引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特聘长江学者和国家百千万科技人才负责牵头的115名科研团队。团队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并与重庆市发展紧密结合,构建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国防创新”的“三创新”体系,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装发共用技术等国家级项目5项,参与航空、航天、兵器等武器型号项目40余项,解决了一系列军工“卡脖子”问题。研究院依靠两江新区的优势孵化了本地科技型企业6家,并与川渝地区十余家企业、科研院所达成战略合作,为“三创新体系”和区域发展注入了活力。


官网:暂无


(11)中科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

中科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利用国有资产联合举办的高科技研发平台,是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于2018年12月29日正式成立。西研院以重庆两江新区为载体,依托中科院计算所在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重点围绕两江新区的产业发展需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基于产业的应用研究作为切入点,发展完善云计算、芯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研究方向,打造我国西部地区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创新、开放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西研院将聚集和培养一批科学家从事与产业紧密结合的高等技术研究,形成国内国际的品牌价值,打造计算技术深度融合的产业集群。


目前西研院的科研主要分为智能超算、生命信息科学、产业互联网三个方向,分别建设有三个研究中心。其中智能超算中心专注于从底层芯片、超算整机结构、操作系统、云平台,直到应用接口的完整软硬件协议栈的基础研究;生命信息科学中心专注于生物样本库、医学影像图像、基因组学大数据等生命信息科学相关的大数据集、数据分析平台,以及专用硬件平台的研究与应用;产业互联网中心专注于面向产业链的信息融合和智能化技术,包括区块链、面向产业链的互联网平台、云和边缘结合的智能控制架构、智能化装备等的研究与应用。


官网:https://www.cqxyy.org.cn


(12)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微电子研究院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微电子研究院围绕国家对集成电路与微纳技术领域的重大需求,依托北京理工大学在微纳制造、MEMS、3D集成、集成电路设计、微纳系统集成、量子材料、太赫兹技术等方向的雄厚研究基础,在重庆市的集成电路产业中心-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建立了一个先进的MEMS/NEMS微纳制造工艺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开展以下研究方向:

1.新工艺,新材料:开发MEMS/NEMS新工艺,研制硅基半导体材料和量子材料,开发二维量子结构生长、CMOS-MEMS集成、三维异质异构集成等先进工艺。

2.新型MEMS/NEMS传感器:开发声光热惯性传感器,如pMUT、陀螺仪、非制冷红外FPA、基于二维材料的长波红外光电探测器等。

3.新型MEMS执行器:基于静电、电热、压电、电磁等驱动原理,开发MEMS光开关、OXC、数字微镜阵列、内窥专用MEMS微镜、激光雷达专用MEMS微镜、微型扬声器、微型机器人、可调谐超表面结构等。

4.MEMS器件的专用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

5.硅基高速片上集成电路设计:重点突破面向导航的S波段芯片、K频段及毫米波核心芯片、专用SOC芯片等。

6.太赫兹关键技术:重点研制太赫兹集成成像芯片和MEMS调谐太赫兹器件。

7.轻量化微型化声光电测量系统:研制微型激光雷达、微型红外光谱仪、内窥成像系统等。


官网:暂无

(13)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



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是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以下简称“新国大”)和重庆两江新区合作开设并自主运营的研究院,性质为事业单位独立法人,举办单位是重庆市两江新区。


新国大重庆研究院将结合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及两江新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及发展方向,充分依托母校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全球资源,围绕先进制造与材料、智能传感与人工智能、现代(智慧)物流、金融与金融风险管理等重点科研发展领域,开设高端研发平台、高新产业孵化基地和教育培训中心,致力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国际创新型研究院。


官网:http://www.nusricq.cn



2021年引进高校、科研院所情况


(1)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重庆分院


中国人民大学与重庆有关高校开展多层次交流合作,支持重庆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商学院项目合作,共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重庆分院;开展决策咨询智库合作,中国人民大学积极参与重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并与重庆共建智库;开展产业合作,中国人民大学积极参与重庆金融、文化等产业发展,重庆鼓励支持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干部人才交流培训合作,中国人民大学与重庆互派干部挂职任职、交流学习,重庆支持引进中国人民大学优秀人才来渝工作。


官网:暂无


(2)北京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



2019年,重庆市人民政府与北京工业大学签署市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确定重庆市与北京工业大学的合作。2020年11月,北京工业大学与重庆两江新区签署《关于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此次签约标志着北京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正式成立。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依托北京工业大学优势学科,围绕高性能工程结构与新材料、智能建造、智慧城市等产业方向,采取“1+N”的组织架构开展建设(即“一个研究院+一个研发平台、两个基地、多个子平台”的建设模式)。


目前研究院已完成重庆市(省部级)高端研发平台的申报,并通过评审;同时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研究生实习实训及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布局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校友会及行业理事会成员单位服务平台等,使研究院成为北京工业大学服务川渝、辐射西南的支点和中心。


在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方面,研究院先后引进博士研究生及具备副高级以上职称的高端人才8名,同时向不同行业单位派遣各专业优秀硕士研究生5名,并且已搭建初期组织架构并完成前期团队组建,为未来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及有效职能支撑。


对外合作上,研究院先后与重庆交通大学、巴南区渝兴集团、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重庆忽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创新平台、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打造人才培养基地等。


官网:暂无


(3)南京大学重庆创新研究院


2021年6月,重庆市两江新区与南京大学签约,共建南京大学重庆创新研究院。


该研究院将围绕生态环保、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电子科学、新材料等方向,打造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研究生实习实训及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布局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校友会及行业理事会成员单位服务平台等,成为南京大学服务重庆、服务西南的战略中心,并将打造重庆市的科技平台高地、产业化研发高地、人才聚集高地。


一方面,南京大学充分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围绕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数学、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与科学、长江生态环境等重要领域,积极参与重庆国家实验室创建工作,共同建设大科学装置、大科学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双方还将积极推进重庆优势产业与南京大学相关学科开展紧密合作,推动南京大学科技成果在重庆应用示范,促成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重大产业化项目在重庆转移转化,促进重庆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此外,双方还将加强在人才领域的合作,为重庆及两江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官网:暂无


(4)南昌大学重庆研究院



2021年12月16日,南昌大学重庆研究院在潼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揭牌成立。


将以潼南为载体,重点围绕先进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特色消费品、节能环保、绿色建筑建材全区五大主导产业领域发展需求和南昌大学学科优势,在平台基地建设、科研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决策咨询服务、人才交流对接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合作,合力打造创新开放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加快建设科技潼南创新潼南。将建立“一对一”长期稳定的技术依托关系,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难题、形成一批产业核心技术、推进一批重大研发项目,推动南昌大学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在潼南产业化稳步发展,助推南昌大学“双一流”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官网:暂无


2022年引进高校、科研院所情况


5月7日,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上海交大重庆临近空间创新研发中心等10家科研院所领取了各自科研办公场地的钥匙,标志着这10家在此前签约落户的科研院所,正式入驻两江协同创新区。



媒体报道重庆引进的国外高校、科研院所还包括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德国包豪斯大学、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乌克兰国立科技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不过,局座暂时还没有在网上查询到这些高校、科研院所在重庆落户的具体形式,比如研究院、创新中心等。


在这里需要重点说明的是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重庆文理学院官网(https://cuas.cqwu.edu.cn/article_322402.html)有报道两校有联合办学项目。


重庆文理学院与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采用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的教学方案。两校两地教学,学制为四年。实行“2+2”本科联合培养模式,学生大一、大二在重庆文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学习,大三、大四在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先进制造技术学院学习。学生除了正常的专业课程学习外,学生还将掌握坚实的俄语基础,参加全外教教学的俄语暑期夏令营,俄语强化培训等。学生在重庆文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学习期间一半以上的俄语课程都由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派遣的俄语外教和专业外教直接授课。在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正式入学之前,学生还要提前赴俄接受为期一个月的俄语强化训练,在俄学习期间将继续开设俄语课,以保证学生可以正常听课。两校互认成绩和学分,合格学生可同时获得托木斯克理工大学毕业证书(含学位证)和重庆文理学院相应专业的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


以下仅为局座通过网络等搜集整理,高校、科研院所落户重庆的名称、形式(研究院/创新中心)均是通过企查查等工具获取。或有遗漏或失误,欢迎补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