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所有人都为此欢呼雀跃,兴奋激动,大家都沉浸在喜悦的情绪中。而此时萦绕在毛主席心头的还有一件事:“台湾问题”。建国后,为解决台湾问题,毛主席操劳半生。
图|开国大典
蒋介石的“罪”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席卷江南地区,国民党节节败退,蒋家王朝败局已定,蒋介石只好带着残兵败将,将台湾作为最后的栖身之所。
而从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后,毛主席就开始思考如何解放台湾,毛主席成立前线指挥部,由粟裕担任总指挥。
当时蒋介石国民党的军事力量也很强,人民解放军积极备战,准备与国民党作战,而蒋介石也在加紧部署,对抗人民解放军。
正在此时,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10月8日,应朝鲜政府的请求,毛主席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图|粟裕
原本在毛主席的心里,志愿军总司令的第一人选就是原先负责“攻台作战”的粟裕,粟裕也接下了此项重任,奈何日夜操劳,殚精竭虑之下,粟裕的身体扛不住了,战时留下的老毛病使得粟裕深受头痛所扰。
顾念粟裕的身体,志愿军司令员的重任又交托到彭德怀肩上,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率领下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
由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需要,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重点由东南转向东北,解放军通过渡海作战解放台湾的计划暂时搁置,蒋介石也因此得以喘息,盘踞台湾,从此给我们的民族带来持久的伤害。
图|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
毛主席的信
毛主席没有哪一刻不牵挂台湾,牵挂台湾的百姓们,抗美援朝战争趋于尾声时,毛主席也在思考,该如何“解放台湾,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解决国民党军事力量基本分为三种方式:
第一,天津方式:即用战斗去消灭国民党军队。
第二,北平方式,即和平改编国民党军队。
第三,绥远方式,即暂时维持原状,以后再改编国民党军队。
在这三种方式中,毛主席最喜欢的是北平方式,这样可以避免大规模战争造成的城市破坏和人员伤亡,对人民是有利的。在解决台湾问题时,毛主席最开始就考虑采用和平的方式,为此,他做出了很多努力。
图|张治中(右二)
张治中先生曾是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建国前夕留在北京,参与建国事宜,建国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
跟随蒋介石败逃台湾的国民党军政高官何应钦等人,都曾是张治中的同僚。毛主席请张治中给这些老朋友写信,希望他们能助力祖国统一大业,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何应钦将张治中的信递到蒋介石的面前,但蒋介石拒绝看信,他不愿沟通,再加上朝鲜战事尚未结束,事情就这样被搁置下来。
图|周总理出席万隆会议
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这就是著名的“万隆会议”。
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与缅甸总理吴努谈话,请吴努给蒋介石传话,明确表示:
“我们是可以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如蒋介石接受,我们欢迎他派代表来北京谈判,只要蒋介石同意和平解放台湾,并且派代表来北京谈判,我们相信即使蒋介石本人,中国人民也可以宽恕他。”
后来在会见印度驻联合国首席代表梅农时,周恩来总理再次表示,愿意同国民党和平谈判。
图|毛主席与周总理
1956年,毛主席将对国民党军政人员和蒋介石的政策放得更宽,他说:“古人有言,不咎既往。”毛主席专门强调,站在爱国主义立场的人,共产党人都会敞开怀抱欢迎,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奋斗。
毛主席甚至提出怎样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具体构想:
“以和平方式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包括蒋介石、蒋经国在内的国民党人士可以担任一些国家领导职务。”
看得出来,伟人的宽广胸怀,他对蒋介石是十分宽大的,不仅如此,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章士钊也为与蒋介石沟通,费尽心力。
图|毛主席
建国后,章士钊先生为祖国统一大业操心不已,他向周恩来总理主动请缨,希望能到香港去,找到他原来滞留在香港的国民党旧识,说服他们做蒋介石的工作。
为了尽早打通和台湾的关系,毛主席、周总理同意了章士钊的请求,这一年,在周总理的安排下,章士钊带着毛主席给蒋介石的亲笔信,启程前往香港。
章士钊在香港见到国民党驻香港负责文宣工作,主持《香港时报》的许孝炎先生,将信件送到许孝炎手里,许孝炎也知,此事事关重大,于是立刻出发,从香港飞往台北蒋介石的住处,将与章士钊见面的具体情况向蒋介石汇报。
信中,毛主席诚挚表示:“奉化之墓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奉化溪口,蒋介石的家乡,自从1949年与家乡一别,蒋介石心里怎么可能不思念,而毛主席也真心欢迎他再回家乡奉化溪口。
蒋介石拿着毛主席的信,反反复复看了几遍,一句话也没有说,他没有做任何的表示,只是陷入长久的沉默。
比起以前的“拒绝沟通”,蒋介石这次陷入长久的考虑,直到一年后,他将许孝炎叫过来,密谈许久,他告诉许孝炎,打算派出一人前往北平,了解一下中共的情况。
在许孝炎的推荐下,蒋介石最终选定宋宜山。
图|毛主席与章士钊
宋宜山,曾任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不仅是蒋介石的学生,还是原来国民党高级将领,如今被关押在战犯管理所的宋希濂的胞弟,想来让他去北京探亲,是极其合适的理由。
宋宜山辗转多地,最终抵达北京,见到周恩来总理,二人从宋希濂聊到国共谈判,周恩来表示:
“我们都是一家人嘛!抗战胜利后在重庆谈判时,蒋先生就说,大革命时代,国共两党的同志们曾在一个屋里开会,一个大锅吃饭。希望我们还会在一起合作。”
在北京的日子里,宋宜山还见了李维汉,也见到胞兄宋希濂,他一步步感受到祖国的建设,共产党人的诚意,“收获满满”之后,宋宜山返回香港,打算到台北去向蒋介石汇报。
蒋介石并未与他见面,而是让他在香港先写一封书面报告,宋宜山洋洋洒洒,写了一万五千字的报告,报告中尽是他与共产党人的谈判,以及他在北京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
他写完后,将信交给许孝炎,由他再转交蒋介石,宋宜山信中对共产党人大为称赞,蒋介石看完后,脸上透着不悦,他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在心里认定:谈判的时机并不成熟。
于是,此次“和平谈判”再次按下暂停键。
图|蒋介石
1956年,当章士钊先生为“解决台湾问题”到处奔走时,有一个人也来到北京,那就是著名爱国人士曹聚仁。
1950年,曹聚仁赴香港,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特派记者,50年代后期,主办《循环日报》《正午报》等报纸,在国共两党之间,曹聚仁都深厚敬重。
曹聚仁抵京后,周恩来总理在颐和园热情招待他,并由陈毅、张治中等人作陪,几人聚在一起,畅谈许久。几日后,毛主席还专程接见曹聚仁,告诉他:“你可以多看看,到处走走,看我们这里还存在什么问题,不要有顾虑,给我们指出来。”
与宋宜山一样,曹聚仁当然也深切感受到共产党人的深厚诚意,毛主席强调,他愿意与蒋介石握手,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这样是对人民最有利的解决办法。
曹聚仁也将此消息传递给蒋介石,希望能尽快促成谈判,解决问题,不仅如此,曹聚仁回到香港后,还将自己在北京的具体情况都悉数转告,以强调共产党人的莫大诚意。
蒋介石并未传来任何消息,只说让曹聚仁回一趟他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看看他们蒋氏祖坟是否完好。
难道蒋介石以为谁都像国民党一样,会做出毁掉别人祖坟的事情?曹聚仁听蒋介石的话,前往奉化,还代表蒋氏父子到蒋母的墓园扫墓,并一一拍照,寄给蒋介石。
曹聚仁在给蒋介石寄照片的同时,还亲手写信,再次表达和平谈判的想法,只不过蒋介石对此无回应,不表态,将事情一直拖下去。
图|蒋氏故居
直到1965年,蒋经国来到香港,与曹聚仁再次见面,那天曹聚仁正在自己的寓所午睡,一听人说蒋经国来,曹聚仁立刻惊醒,去见蒋经国。
他们短暂寒暄叙旧,然后就屏退左右,关起门来展开密谈,蒋经国离开香港时,曹聚仁与之随行,前去见蒋介石,三人再次展开秘密谈话。
事实上,听闻蒋经国来香港的消息之前,曹聚仁就曾赶往北京一趟,与共产党人商讨了一下谈判的大纲要目,所以在蒋氏父子面前,曹聚仁开始介绍共产党人的想法,三人一条一条讨论,最后大抵达成六项条件:
第一,蒋介石可以携旧部回来,定居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一个省区。
第二,蒋经国任台湾省长。
第三,台湾不得接受美国任何军事与经济援助。财政上有困难,由北京按美国支援数额照拨补助。
第四,台湾海空军并入北京控制。
第五,厦门和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 作为北京与台北之间的缓冲与联络地区。
第六,台湾现任文武百官阶和待遇照旧不变。人民生活保证只可提高,不准降低。
看得出来,共产党人不论是对蒋氏父子,还是对国民党其他军政高官,以及广大百姓,都付出了极大的诚意。
图|曹聚仁先生
曹聚仁与蒋氏父子谈判后,基本达成一致,但是,在此事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受整体环境影响,谈判之事又一次搁浅下来。
直至1972年曹聚仁逝世,此事都尚未有后续,他带着还未实现的夙愿与世长辞,心中留下无限遗憾,周恩来总理称赞其为“爱国人士”。
这一年,章士钊老人已是91岁高龄,身体上已经十分不便,由于之前从病床上摔下来过,章士钊老人不得不坐在轮椅上生活,即使如此,他还是向毛主席、周总理提出:要前往香港,继续为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
最后,在征得章士钊家属的同意后,毛主席、周总理选择支持章士钊到香港去,他频繁活动,联络各方人士,以求与蒋介石方面展开会谈,一直到他的身体实在扛不住,1973年7月1日,章士钊老人与世长辞。
和曹聚仁先生一样,“台湾”成为他最后的牵念。几十年的努力,是否还能等来新的希望?
图|章士钊先生
万众所愿
在不断的“拖拉”中,在形势的不断变换中,在共产党人一次次表现出的诚意中,蒋介石一番深思熟虑,最后决定:重启谈判之路,让台湾回归祖国怀抱,得以更好的发展。
此时的蒋介石十分孤立,他率先发起了“谈判”的信号......
1975年春节后,蒋介石秘密找来国民党元老陈立夫,陈立夫曾经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等职务,后来他潜心研究中华文化,竭力推动海峡两岸交流,而且,陈立夫在抗战前曾主持过国共两党秘密谈判,算是元老级别的人物。
蒋介石让陈立夫通过在香港的秘密渠道,向共产党发去邀约:可以请毛主席来台湾访问。
还未等到共产党人的答复前, 陈立夫在香港报纸上公开发表文章《假如我是毛泽东》,他在文中写:
“欢迎毛泽东或者周恩来到台湾来,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人民。”“效仿北伐和抗日国共两度合作的前例,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图|邓小平
得知这一消息,毛主席特别高兴,接下来要迈开新的步伐,此时他的身体经很不好了,患病在身,时常要卧床休息,他立刻找来邓小平,亲自交待他,让他代表自己去台湾。
遗憾的是,邓小平还未成行,蒋介石就因病离世,海峡两岸的沟通不得已中断。
1975年4月5日是清明节,这天清晨,久卧病榻的蒋介石拖着病躯,坐在轮椅上,迎接前来看他的儿子蒋经国,他虚弱地叮嘱儿子:“你应好好多休息。”
蒋经国离开父亲住处的当晚,蒋介石陷入昏迷,最后心脏停止跳动,生命终止在89岁。
由于蒋介石的离世,对毛主席的邀约计划也再次被搁浅,在蒋介石的遗嘱中,再次强调他的遗愿:希望台湾能回归祖国。他说:
“全党同志,绝不可因余之不起而怀忧丧志,务望一致精诚团结。”
图|蒋氏父子
蒋介石离世的9个月后,深为毛主席、蒋介石所赏识的周恩来也与世长辞。
周恩来总理临终前,专程面见调查部长罗青长,以了解对台湾工作情况,躺在病床上的周总理十分虚弱,断断续续地讲话,罗青长能表现地感觉到,周总理对台湾的惦念。
在周总理的告别式上,最了解他心思的妻子邓颖超将其骨灰专门在台湾厅放了一夜,随后才将周总理的骨灰撒向祖国的山川江海。
8个月后,人民领袖毛主席逝世,巨星陨落,世人悲恸,至临终之时,毛主席没能实现“两岸统一”的心愿。
图|毛主席与周总理
尼克松总统说: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中国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毛泽东、周恩来和蒋介石这三个人的历史。”
至此,对我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影响的三位人物都已离世,他们几乎留下共同的“夙愿”:统一。
这不仅是他们的心愿,也是粟裕、张治中、章士钊、曹聚仁、陈立夫等爱国人士的心愿,是历史的心愿,是千千万万国人共同的心愿,而吾后辈,必将实现这一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