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取得太平洋战争中南方作战的胜利,日军接下来咋办?预想进攻美国

我是七哥

偷袭完珍珠港,与此同时,日军的南方作战计划也开始了。南方作战计划出乎意料的顺利,并且取得了远超预期的巨大战果——日军抓获了25万左右的同盟军俘虏,击沉敌军军舰105艘,重创91艘;击落海军航空兵敌机461架,轰炸、烧毁了1076架。

而日军自身的损失却是较少的:日军阵亡约7000人,负伤1.4万人,损失陆军飞机440架,海军飞机122 架,舰艇损失了27艘,但巡洋舰以上的大型舰艇竟然一艘也没有损失。

日军与美军、英军、荷兰军队等同盟国军队两方损失一比较,日军的收获简直太丰厚了。面对这样的巨大收益,在东京神田举办的第二次战捷庆贺大会上,海军宣传部课长平出英夫大佐发表了一番很有意思的言论:

大日本帝国军队在西方的伦敦举行入城阅兵式的时候,同时也会在东面的纽约举行舰艇检阅式……那天,将是大日本最后的,也是最盛大的战捷贺会。

平出英夫的这番话,与英国的辉煌历史"日不落帝国"有着同样的野心。英国建立起了横跨太阳升起来、落下去的地方的庞大帝国,而此时的日本,似乎也有着同样的野心——

南方作战计划圆满成功之后,日军占领了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荷属东印度、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一下子就将日本小小岛国的领土扩张到了澳大利亚的边上、新几内亚的那边了。按领土面积来算,日本领土从37.8万平方公里扩充到了457万平方千米,近6个月的时间,日本领土增长了近12倍,一跃成为了称霸东南亚的领土大国。

随着领土的急剧扩张、战争的节节胜利,日军的野心也随之膨胀,尤其是日本海军的野心更为庞大,甚至可怕。

(山本五十六)

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在1942年2月在写给岛田海军大臣的信中,表示了自己的进攻野心:

我认为:至少要彻底歼灭英、美两国的主力舰队,日本海军从太平洋、印度洋,然后经由近东与印度能够无忧无虑地自由行动,未达到这样的目的的作战,我们一步也不能松弛。

按照山本五十六的思考,日军还要进攻美军的其他军事基地,包括澳大利亚、夏威夷群岛、阿留申群岛等等地区,这样方能彻底遏制美军的海上力量,确保日军取得战果。但这样漫长的贯穿太平洋的战线,恐怕日军是难以消耗的,这也是山本五十六所考虑到的,所以在最后一句话"我们一步也不能松弛"中,也保留了些谨慎的态度。

(太平洋宏观地图)

如果说日军的长官们有些膨胀的话,那么日本海军的战斗部队的想法简直就太猖狂了。

1942年2月20日,第二航空战队司令官山口多闻少将,将铃木荣二郎参谋起草的战争意见书,分别送给了参谋长长宇垣缠、长草鹿龙之介、军司令部第一部长福留繁等人阅览。在这份意见书中,记述了这样宏达的战争计划:

在第二阶段,1942年5月中旬,进攻印度等地区领地,攻占锡兰(即今天的斯里兰卡),加尔各答、孟买;7月末,进攻澳大利亚东海岸的群岛,意图切断澳大利亚与美国的联系,占领斐济、萨摩亚、新喀里多尼亚,最后占领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西海岸地图)

第三阶段作战计划分为两期。

第一期,目的是扫除太平洋上的美军海上力量,8-9月占领阿留申群岛,切断美军、苏联之间的联系,稳定太平洋战局;

11月-12月攻占中途岛、约翰斯顿岛、帕尔米拉,彻底孤立夏威夷群岛;

到了12月以及来年1943年1月的时候,就可以占领孤立的夏威夷群岛了。

第二期,开始攻击美洲地区,将大日本帝国的势力延伸到大西洋。

在日军攻占印度洋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破坏巴拿马运河,以此切断南北美洲的联系;

随后,第一、第八舰队攻击美军的西海岸军事基地,遏制美国的军事力量;

攻占印度之后,与印度合力派兵,将南美纳入轴心国阵营,切断美国的资源输出路线,此时日军可根据实际情况占领加利福利亚的油田地区;

最后,日军可派遣航空兵部队进入加利福利亚,跨越北美地区,对美国全境进行大规模城市轰炸、炸掉军事设施……

这是一个极具构想的战争蓝图,一旦实施起来,后果似乎不是日军所能预料的,最终被日军高层否决。但从这一战略构想中,我们看到日军对战争的狂热野心——无限扩大战果,预想进攻美国。这也是日本海军的狂热野心,毕竟在前期的太平洋战场上,日本海军获得了空前的胜利,几乎不可战胜。

(日本海军将领)

而与日本海军略微有些不同的陆军,则显得比较保守了:南方作战计划结束之后,日军参谋本部考虑需要进行防御,打一场南方坚守战,捍卫东南亚成果。

陆军参谋本部的这一想法,是基于《世界形势判断》考虑的。1942年3月7号,日大本营政府联席通过了《世界形势判断》。在这份报告中,日军提出了对取得南方作战计划的巨大胜利之后、同盟国未来状况的预见:

美国因为连续战败,国内政治形势必然产生许多摩擦、纠纷;

英美等同盟国的军备虽然丰厚,但因为缺乏重要军事据点,军事力量必然大大减弱;

英国的作战能力依靠美国的海上运输能力,而今美国海上运输能力遭到重大挫折,根本无力支援英国,这就有力的支援了欧洲的德国同盟;

美国、英国在战前占领的一些重要殖民地现已被日军占领,这将对美国、英国的战争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英国建立的殖民帝国,将面临崩溃的边缘;

美国、英国两国本来生活水平就很高,只要生活水平有所下降,这些国家的人们必然难以忍受,所以一旦战争失败的泥潭,拖住了这些国家,这些国家将会陷入巨大的麻烦之中;

美国、英国、苏联不可能结成同盟,罗斯福、丘吉尔的政策会陷入冒险主义的危机,他们的人民必然不会服从他们的领导。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雅尔塔会议,英国、美国、苏联三国首脑汇聚)

这些重要判断,深刻影响了日本后期的战争战略构想。其中一些重大的错误预见,如美国、英国、苏联三国不会结盟等,直接导致了日军后期的被动局面。但此时在巨大的胜利喜悦中徜徉着的日军,显然不会预想到自己的巨大错误。

而日军参谋本部的想法,与《世界形势报告》的考虑比较类似:美国、英国在日军南方作战计划下,连连失败,整体实力遭受巨大损失,尤其是英国的损失更大;日本虽没有进攻英国、美国本土的能力,但是日军却可以依靠英国的失败、来打击英国的盟友美国的斗志,让美国无心再战,甚至放弃战争,那样日军就可以取得间接性的胜利;一旦这样的有利局面出现,日军就迎来了真正的巨大胜利。因此,现在的日军,只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等待这有利的局势出现,就行了。

就在日本陆军参谋本部有意防守等待的时候,一些更加保守的日军人士(或许应该说是比较清醒理智的一些日军)有意主动与美国和谈,结束战争状态。而这种和谈的意向,其实早在日军决定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就已经有了——

(近卫文麿)

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之前确定了《关于促进结束对美英荷战争之草案》。在这份草案中,日军就设想在南方作战结束之后,寻找一个有利时机,及时结束战争。根据这一构想,与近卫文麿首相关系较好的、日本产业工会中央金库理事川井忠雄秉,就奉旨与美国政府沟通。随后,陆军省派出岩畔豪雄大佐担任川井忠雄秉的搭档,而岩畔豪雄在新加坡战争结束之后就返回了东京。

陆军省派人与美国商谈和议之事,陆军省内有人比较赞同这事,但没有任何一个人敢主动跟陆军参谋本部提出求和的意见。对此,《机密战争日志》中,指出了这一诡异的现象原因:参谋本部(乃至许多陆军省的人员)认为求和,"只会重蹈去年之覆辙……被反用于和平运动,宜仅限情报宣传,不可用于指定政策"。从军事政治角度而言,求和信息很有可能造成不稳局面,深谙此种道理的日军人员自然不会明目张胆地提出。

除去这种原因,这种现象的产生,不但是整个日本军队中的狂热气氛导致的,也是日本人深层次的一种文化习惯造成的——群体效应。

如此一来,日军的海军、陆军就未来日本战争方略出现了巨大矛盾,海军要进攻,陆军要防守。但整体狂热的战争气氛,也使得倾向于防守的陆军参谋本部,不得不开始倾向于好战、更加狂热、更"符合日军利益"的海军。于是,在1942年3月7号,一向积极与海军斗争的陆军,开始采纳海军的意见,并且在大本营政府联系恳谈会上,与海军一致通过了新国策《今后应采取的战争指导大纲》。《大纲》的第一项就规定:

为了尽快让英国屈服,让美国丧失斗志,必须继续扩大战果,保持坚定的长期不败的态势,相继采取积极的方针。

(东条英机)

在会议上的首相东条英机,对此很有意见:这条款意思不通顺,"扩大战果""积极的方针"意味着进攻,保持"长期不败的态势"就是要防御,这既要防守、又要进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海军要攻、陆军要守,根据这条款,就是让海军、陆军自己搞自己的,分家来战斗吗?

东条英机的这番分析是很有道理的,但这个国策大纲,比起其他众多的模棱两可的一些政策大纲而言,已经是比较清晰了,既然要明确一个未来战争方略的国策,这个似乎是最佳的选择了。

于是,日军就在这样"比较清晰"的战争方略中,开始了倾向于海军主动进攻的计划,而陆军则被动地跟着海军行动。

参考资料:《太平洋战争》等资料

我是七哥,看完了,是不是要记得点个关注啊?每天带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每天学习一点,每天领悟一点!

本图文由“岁七夸父”发布,2019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