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宁波气象融入数字化改革服务“一流强港”建设 助力高质量发展

去年3月29日,在疫情防控“V”形反转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浙江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调研,要求发挥港口“硬核力量”,给这座东方大港以极大振奋和鼓舞。

今年以来,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继续保持20%以上的增长。港口业务是一个由人、机、货、船、环境等组成的相互交叉、错综复杂的庞大系统。其中,气象环境的影响,对于港口平稳运作至关重要。

近年来,宁波市气象局积极融入浙江省委、宁波市委数字化改革大局,联合港口、海事、宁波航交所等部门,立足服务保障“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向机制要动力,向数据要效益,不断提升港航气象服务能力,连续三年实现港区气象安全“零损失”。今年3月,宁波港航气象服务更是作为中国气象事业对外展示的亮点工作,登上世界气象组织(WMO)官网。

图为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俯瞰图。截至8月15日,宁波舟山港今年集装箱吞吐量已累计达2000万标准箱。宁波舟山港航线总数达278条。顾叶挺摄影

聚焦3类应用场景,推动产品创新

宁波市气象局围绕港口生产调度、海事安全管制和海洋运输航线三大类应用场景,推进气象服务产品创新。

今年7月,台风“烟花”影响宁波象山,港口、海事、气象部门加强三方联动,在以气象为支撑的移动业务系统上,各部门迅速调取港口专业预警、港区气象安全指数、船舶动态气象风险等级预报、港口气象灾害评估、事故应急救援气象保障等多层次专业气象产品,海事部门及时疏散港内全部船只,港口围绕风雨影响对重点码头设施进行应急加固,并对码头逐一巡查,实现港口安全“零损失”。

宁波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要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着力锻造硬核力量,深入实施世界一流强港“1+N”系列行动,重点发展高端港航服务业。对此,市气象局局长杨忠恩深感港航气象服务大有可为:“我们致力于加强海洋气象预报与港口用户之间的对接,提供专业技术和咨询建议,并把港航气象服务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具体实践和气象部门服务企业、基层、群众的具体抓手,积极为部门、企业、群众办实事。”自今年年初以来,市气象服务团队走访服务港口、海事等部门12次,首席预报员在海事局交管中心驻场,参与雾季管制决策。

为了辅助海事安全管制,宁波市局研发了针对“核心港区、金塘大桥北、虾峙门锚地、沿海海面”的“3+1”片区精细化产品,提供实时气象监测预警信息,分港区的分钟级报警和小时级预报,辅助海事部门实现分港区、分时段管制。得益于此,2020年海事管制延误率降低68.6%,风险率降低37.8%,总体准确率提升76.1%。

每天9时,海上丝路指数官网向世界各地发布3条国内航线和3条国际航线的航运气象指数。这是市气象局和航运交易所联合研发并发布的面向海洋运输航线的指数产品,受到航运管理部门和企业的高度关注。为推动航运气象指数的发布和完善,两部门实现跨行业数据资源交换共享,建立了产品创新共研攻关机制,编制航运气象风险图,构建“格点-网格-航线”阶梯式航运气象评价体系。该指数基于关键气象因子的航运影响模型,滚动更新未来7天主要航线气象安全综合影响评价预测,形成“宏观一个值,微观一张图”。目前该指数重点反映宁波-新加坡、迪拜、鹿特丹(国际航线)和宁波-秦皇岛、黄骅、张家港(国内航线)等航线每日气象安全的波动变化趋势。

图为宁波港航气象服务团队登上引航艇,了解宁波舟山港主航道气象水文条件、引航员工作步骤等。 潘婧茹摄影

聚焦3项数据赋能,推动技术创新

近年来,宁波市气象局推动跨部门数据融合、跨行业模型算法以及跨系统应用平台开发应用,三项联动赋能,精准发力,不断提升数据服务效益。

“我们的日常调度已经离不开气象信息。每天两次精确到小时级的分片区风力预报,是我们制订船舶计划时必看的信息;而在雾季来临时,虾峙门水域的能见度预报能帮助我们顺利进行‘二次引航’,显著提升了作业效率。”宁波舟山港调度中心业务主任连胜说。

在港口全息化气象预警与决策系统的操作平台上,港口、气象、海洋、海事等四大类8种数据已实现归集应用,气象监测、港口地理信息、港口实时视频、船体基础信息、船舶运行信息、海事管制信息、潮汐潮流预报、海洋模式预报等多源数据不断融合、分析、应用,为产品开发、一体化平台建设、多部门业务流程再造、标准共建打下基础。针对港口需求,市气象局还研发了港口大风、低能见度、强对流等3项专业预警和虾峙门航道能见度预报模型算法,满足集装箱轮、油矿船通过虾峙门深水航槽及不同货品堆场作业的需求。

2020年6月9日至12日,受梅雨影响,港区出现连续海雾天气,航道管制导致11.2万吨级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日内瓦/GASLOG GENEVA”号难以进港作业。9日上午,通过能见度预报模型算法,港航首席服务官判断出近四天唯一一次通航窗口期,并立即与海事、LNG接收站沟通,建议首选10日早晨至上午的时间段作业,最终LNG运输船顺利靠泊。港航气象服务不只为相关企业节省数百万元的船舶滞期费用,也保障了全省天然气平稳供应。

今年5月以来,宁波大榭鼎实公司厂区及周边发生24次橙色预警及以上的雷暴天气,但没有发生一起危险事故。这得益于临港危化企业雷电靶向预警系统(CTL)及时、全覆盖发布的预警信息。目前,CTL系统在镇海炼化等6家临港企业投入运行,雷电季用户反响良好。目前,在跨行业数据支撑下,市气象局研发的港口全息化气象预警与决策系统、海事气象快报移动服务系统和临港危化企业雷电靶向预警系统,实现了针对港口、海事、临港企业等不同行业的快速、精细、智能靶向服务。

聚焦3个层面升级,推动治理创新

在深化港航气象服务的进程中,宁波市气象局注重治理创新,以标准先行、流程再造、制度升级,来构建完善服务体系,探索凝练若干项标准和制度成果。

目前,气象、海事、港口三部门已联合发布4项地方标准,其中由宁波、舟山的气象、港口、海事等5家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国内首个港口预警地方标准《港口作业气象预警等级及图标》,也是首个甬舟区域协同地方标准。此外,市气象部门还联合天津、深圳、大连等涉港城市气象部门共同编制了港口气象观测行业标准。

在流程再造方面,市气象局坚持“三个抓”,即抓提前、抓融合、抓优化。建立“早发现、早通气、早预警、早联动”的“多早预警机制”,为港口重点船舶计划、船舶72小时靠离泊计划和作业船舶安全管理提供支撑;气象、海事、港口三部门以气象预报预警为基础,融合再造各业务流程,实现零时差发布气象产品到港航调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港口作业调度决策,增加港口作业时间,年均为港区增加可作业时长约150小时。

目前,宁波气象、海事、港口共升级固化11项业务制度。气象部门升级完善4项业务制度,专门出台强对流天气港航预报服务细化规定。海事部门升级完善两项业务制度,例如针对靠离泊作业,升级“一刀切”管理,依托“3+1”片区气象服务,实施分港区精细化管理。宁波舟山港升级5个生产调度制度,例如安排特种货物船舶作业过深水航槽时,选择最优气象条件时间;恶劣天气影响前后,精准制定“抢风前”“赶风后”船舶进出港计划;以《低能见度专报》为依据,高效开展集装箱船二次引航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