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爱与陪伴,才能让家人温暖彼此

继续电视剧《都挺好》《小欢喜》《安家》《隐秘的角落》热播之后,《以家人之名》又一次将人们的视线聚焦于原生家庭:李尖尖妈妈生二胎时离世,她与父亲李海潮相依为命;凌霄妈妈因自己的疏忽导致女儿意外死亡,却固执地认为是凌霄没有看好妹妹,最后抛弃凌霄父子,远赴新加坡改嫁他人;贺子秋妈妈离婚后难以承担独自抚养儿子的艰辛,假意与李海潮相亲,最终将儿子丢给他抚养。

三孩两爸来自三个不幸的家庭,亲人的逝去、冷漠和遗弃,带给每个人无尽的伤痛,无奈的现实使他们被动地组合在一起搭伙过日子:他们抱团取暖、彼此呵护、相互温暖,支撑起一个血缘关系不完整的家。在这个超越了自然血缘关系的独特的家庭中,传统伦理意义上的家人观念被打破,他们用爱与陪伴重新定义了“家人”“家庭”和“亲情”的概念。

爱与陪伴,是孩子幸福成长的源泉,也是幸福家庭的精神内核,有爱才有家。电视剧打的是“治愈牌”,努力彰显新家庭对三个孩子心灵的治愈,即“一家人”相互扶持,三兄妹在两位爸爸、特别是李海潮既当爸又当妈的悉心呵护下,得到了双倍的父爱和温暖,享受到了独生子女难以享受的兄弟情、兄妹情,他们一起长大,相互牵挂,心甘情愿地付出,他们用各自的善良,温暖着彼此,在残缺的生活中重新建立起血浓于水般的亲情。笑声和欢乐在孩子们和爸爸们之间传递,每个人又有了“家”的感觉。

然而,与其说“治愈”,不如说“疗伤”更恰当些。一个人童年所遭受的某些伤害是不可逆的,彻底治愈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心灵创伤,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母爱、父爱的缺失,让孩子从小缺乏安全感,而因为担心自己被再次遗弃,他们变得小心翼翼,过早地懂事、乖巧,这种不给大人添麻烦的主动行为,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讨好型人格。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或许会用表面的坚强和淡忘掩盖内心的伤痕,但实际上,他们埋藏得越深,心“痛”的程度也就越深。如果父母不能蹲下来、以真情投入和细心经营来修复、弥合亲子之间的感情裂痕,孩子心灵深处那个隐秘的角落时时会隐隐作痛,这种伤害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被真正治愈。

不难看出,剧中凌霄妈妈和子秋妈妈的人设有些极端,但现实生活中确有少数父母生而不养。今年1月,国家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全年登记结婚为947.1万对,离婚为415万对,而根据2014年的统计:我国单亲家庭超2000万户。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一些像尖尖、子秋、凌霄这样的孩子,他们是破碎家庭的受害者,如果长久得不到父母的爱与陪伴,心灵的扭曲有可能将他们的人生引向深渊,或早或晚。

今年5月,陕西省靖边县58岁男子马某,活埋79岁老母的事件令人震惊。但追溯马某的成长经历发现,他如今的行为源于40多年前的被遗弃——马某幼年丧父,母亲带着弟妹再嫁,叔叔收留了他,日后娶妻生子也由叔叔操办。被遗弃和寄人篱下的生活导致了他的精神痛苦和对母亲的怨恨,直到抛弃他30多年的母亲回归他的生活中仍无法释怀,以至于多年后对母亲采取了过激行为。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天然的,对父母的爱也最无私。一旦被抛弃,其内心的崩溃和对人生的绝望,也是超乎想象的。父母的绝情势必造成孩子的冷漠,而亲情的缺失,最终要亲子双方来买单。

在原生家庭受过伤的孩子,同样渴望血缘亲情,他们时常会在怨恨与思念、排斥与渴望中摇摆,难以找到内心的平衡,痛苦、纠结。正如剧中的凌霄,理智上难以接受离家十年的妈妈回归自己的生活,却很难割舍这份感情,因她彻夜难眠;母亲在车祸中受伤,他远赴新加坡照顾,承担起儿子的责任,而心里却又难于摆脱“她都不管我,我凭什么管她?”的折磨。

同样的痛苦也吞噬着贺子秋。凌霄母亲第一次出现,令贺子秋的内心既羡慕又酸楚,他怨恨妈妈的狠心,想要质问她为什么不要自己?但期盼见到她,又是内心真实的呼唤,以至于不放弃追逐任何一个萍水相逢、相貌如妈妈的人。

凌霄和子秋,以及生活中的凌霄和子秋们,在潜意识里,大都希望父母能给自己一个答案、一个解释、一个真诚的道歉。这是孩子与父母和解的前提,而真正的和解,需要亲子双方的共同努力,特别需要父母重新审视过往、自省曾经的所作所为。如果马某79岁的老母在再嫁之后的几十年里能主动放下姿态、诚心诚意地向儿子表达自己的歉意,弥补儿子失去的母爱亲情,“儿子活埋母亲”的一幕肯定不会发生。

绝大多数成年人都有机会成为父母,但并不意味着有了孩子之后,我们就自然而然知道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母亲或父亲。面对一个鲜活的生命,如何与孩子相处、爱孩子,如何在家庭中建立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如何在家庭中有所担当,父母需要学习以实现自身心灵的成长。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