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调味品市场中,陶华碧创办的老干妈和王守义创办的王守义十三香分别是辣椒酱和香料市场中的王者玩家。它们两者的共性非常多,比如都是采用创始人的肖像作为商标、在产品外观设计上都不是那么时尚、都不愿借助资本市场来助力发展等。不过从历史渊源来说,王守义十三香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足迹。
从历史沿革来看,王守义十三香的前身是兴隆堂调味品厂,而兴隆堂的历史则更为久远,其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时期。王守义的祖先原为官宦之家,因为善于烹饪,后来便辞官在河南开封开了个店,取名兴隆堂。后来,王守义的祖先又研发出一种秘制调味香料,因其性能独特而名扬京城,被收入御膳,供宫廷享用。也正因为这样,兴隆堂的这则香料秘方一直流传了下来,同时也让王家成为当地大户人家。
不过到了近现代时,由于战乱因素,王家也开始走向衰败,但值得庆幸的是王家的香料秘方一直没有传丢。上世纪50年代,王守义从祖父手中继承了兴隆堂,同时也继承了这一香料秘方。继承祖业之后,王守义又在原配方基础上不断完善改进,推出了现在闻名全国的王守义十三香。
在王守义将十三香推向市场初期时,由于兴隆堂的影响力早已大不如前,因此王守义在售卖十三香时采用了最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方式,既是货郎担。靠着早出晚归的勤奋,王守义将自己的十三香调料卖到了附近几个乡镇集市,由于味道独特,王守义十三香很快在当地成为每家必备的调味料。后来,王守义又带着十三香跑遍了大半个河南省,这也让他的香料生意成规模增长。
靠着不错的香料生意,王守义的财富也滚滚而来,虽然彼时的他算不上富商巨贾,但也算得上一个小老板。不过,这样的好日子到文革爆发时又开始走下坡路。事实上,文革爆发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开始停滞不前,彼时大部分人不敢轻易经商做买卖,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守义也只好停止了十三香的生产售卖。
1978年底,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这也让中国社会经济开始腾飞。改革开放开始后,全国掀起了一股下海大潮。1984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这一年王守义在儿子王银良的鼓励下重操旧业,他开始租摊位加工销售十三香,这也让他第二次走上了艰苦的创业之路,只不过这一次他拿到了营业执照成了个体户。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之前积累了不错的口碑,因此当十三香再次开卖时,其生意也颇为红火。
1984年底,王银良毅然停薪留职,开始和父亲与三弟一起经营十三香,父子三人随之创办了河南驻马店兴隆堂十三香调味品加工厂。随着销量不断增大,1985年初,他们开始设计十三香包装,而这个以王守义头像为主体的包装设计一直延续至今。事实上,在王守义儿子加盟后,十三香的经营开始越来越规模化,他们赚钱之后就购置新的生产机器,用以扩大生产规模,这也让公司越来越大。
当十三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时,市场上也出现了假货横飞的现象。因此从1993年起,十三香开始了漫长的打假之路,好在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十三香的打假之路虽然艰辛,但也收效颇好。“十三香发展到今天,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打假打出来的,是从制假、售假者手中挽回了市场。”王银良说。
2003年,王守义逝世,他将企业控制权交到了二儿子王银良手中。此后在王银良的带领下,王守义十三香开始了飞速发展。有数据显示,在1998年时,王守义十三香销售额约为4亿元,到2003年时,其年销售额增长到5亿元左右。但从2003年之后,王守义十三香的销售额增长率开始以两位数增长,到2008年时,其实现销售额7亿元。
在过去两年中,王银良带领王守义十三香实现年销售额分别为16.6亿和17.7亿元,凭着这一不错的业绩也让王守义十三香连续两年位列河南民营企业100强之中。而要实现这么多的销售额单靠十三香一个品类也是不行的,目前其公司已发展出了30多个品种,畅销全国30多个省市,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部分产品销往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近十个国家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王守义十三香经营这么多年来一直是靠着其自有资金在发展。其不仅不愿上市,也不接受投资,也不跟银行借款。据了解,在王守义十三香经营历程中,有许多人都上门来劝说王守义接受别人的投资,加快企业的发展速度,甚至不少银行求着王守义跟他们贷款,不过王守义最后都是拒绝了。
如今,王守义十三香已到了第三代传承人接班之时,毕竟二代接班人王银良已经68岁了。而第三代接班之后会将企业带向何处,其是否会打破父辈们坚持的不介入资本市场这个底线也不得而知。不过,靠着一个祖传香料秘方让王守义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及后辈等都过着不愁吃穿的生活,这也是非常厉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