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之二——在礼锁氏

洛宁县在礼村姓氏文化调查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马生彩编辑整理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雷冰审核

(一)在礼姓氏追远千古冤魂花用吉 在礼花氏

(二)文韬武略锁阁老 在礼锁氏

(三)进士门第 在礼马氏

(四)祖传世医、功同良相 在礼刘氏

(五)李门人才辈出 在礼李氏

(六)书香门第 教育世家 在礼张氏

(七)义举感天地 美德传古今 在礼郭氏

(八)在礼五王 在礼王氏

(九)耕读传家 故县陈氏 在礼陈氏

(十)贺家大院兴衰记 在礼贺氏

始祖黄帝像、舜帝像,此图像来自新加坡

文韬武略锁阁老 在礼锁氏

在礼锁氏却有点与众不同,从前人们盖房子,都习惯在山墙上留一个或两个房眼,唯独在礼锁氏例外。

现在的人都盖起了平房,没有房眼之说。但当时人们盖房子留房眼到底是何意,也没有人能说清。锁家为什么与众不同而标新立异呢?问其原因,答曰:“祖上立下的规矩”再问为什么?又答:“锁家人是聋子”。再追下去,就说不清了。

到底是说不清还是不愿说?其实这是锁家后人谦虚,宁说自己是聋子,也不愿表现出先祖之清高。据老年人讲,锁家不留房眼的真正原因,是为了不听世上的污言秽语,假言假语,正像古人说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也许是锁家之家教,可谓秘诀吧!正是这样的家庭却培养出了一代代贤良文才,官宦子弟。

据锁氏家谱记载:锁氏原籍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宋太宗时,始祖讳锁继恩,官居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

宋微宗时,先祖讳锁羽翰,官居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因游宜邑锦屏山,乃移居竹凤庄,后易名锁家营。中州锁氏,自此始也。

三世祖讳锁政,宋钦宗时进士,官翰林,居宰辅。因此锁氏有“九代两尚书,一朝三宰相”之美誉。

十世祖讳咬儿,元英宗以博学宏词,授监察御史,忠直在载国乘亦不负先代家声焉。

明朝时十五世祖讳锁飞,字云腾。永乐14年由河南卫调守永宁县白马寨,世袭百户。寿终后,葬于永宁城东关阁,路北有碑。

二十世祖讳锁钥,字希准,号北门。弘治年甲子科举人,廷试第一,授山西猗氏县知县。史载不朽篇章《大观亭记》。卒后葬于永宁南关,冢前有碑。

因明初遭兵变,锁氏分徙三处:

十八世长门世祖讳锁瑢,贡生,居宜阳锁家营。

二门世祖讳锁瑾,举人,居偃师石桥镇。

三门世祖讳锁璋,贡生,居永宁在礼村。

二十四世祖讳锁青缙,字荩之,号谷王。明末进士。清初顺治二年选刑部兵部主事。授江南大主考,以乡试三任大主考,二任大总裁,授奉政大夫。下湖南兵备道提刑按察使右副都御史。青缙公后授阁老衔。寿终葬于永洛之南(洪崖)。

民国六年县志第271页记载:锁青缙,字荩之,明崇祯丁丑科进士。顺治二年,补兵部车驾司主事。戊子出为湖广巡察司佥事。分巡长沙道。楚南多狡寇,出没无常,缙运筹帷幄,两月平之,百姓咸赖以安。祀乡贤。锁公祠黉宫(文庙)右,祀湖广长沙道锁青缙。

1991年版洛宁县志第784页记载:锁青缙,城郊乡在礼村人。明天启四年登甲子科举人。崇祯十年任湖南长沙道员。曾奉旨江南主考,门生甚多。锁家曾存圣旨一道,及“江南主考”、“文殿阁老”大纱灯各一对,后因客厅失火付之一炬。

锁阁老在明末清初为洛宁县一位历史名人,更是在礼村的一位历史名人。至今也常被乡邻传颂。这是锁氏之骄傲,也是在礼人之骄傲。特别是当朝宰相宋玉坚奉旨前往在礼拜访锁大人,更给在礼村增辉添彩。锁氏自第十八世迁居洛宁县在礼村,至锁青缙已是第六代人,为锁门第二十四世祖。据推断,锁氏定居在礼的时间,大概和同村马氏相差不远。也应是在花家遭难之后,迁居在礼的。在礼村西街有祖祠。

锁阁老告老还乡后,关心后生,体恤百姓,深受乡邻尊敬。在民间留下许多传闻轶事。

在礼西街锁姓祖祠

阁老由来

锁青缙告老还乡后,在家赋闲,清静自在,深有“无官一身轻”之感。他勤劳俭朴,常到菜园劳作。宋玉坚系湖南举子,锁任江南主考时,对宋的前程有所指点,宋即拜在锁的门下。后来宋玉坚考中状元,官居宰相。崇祯十二年秋,宋玉坚顿念恩师之情,奏准朝廷,奉旨来永宁拜谒锁大人。经过省、州、府、县上传下达,各级官员,诚慌诚恐,刻意奉迎;诸般衙役,四处奔忙。消息传到在礼村,锁大人虽内心惊喜交加,但却不动声色。

宋宰相驾到,黄沙铺地,芦席罩天,前呼后拥,威严非凡。县乡绅士,毕恭毕敬的把宰相迎到锁家客厅落座。而锁大人仍在村南园子里浇菜,久候不归,宰相无奈亲自到南地拜见。这时锁大人正在步履艰难的欲跨渠沟,宰相见状,急忙上前搀扶,并说:“偌大年纪,何劳大人辛苦?”锁大人说:“朱子有言‘瓦缶胜金玉,园蔬愈珍馐’苦做甜吃,生活才有乐趣。”边说边伸出右手:“你拉我一把,我就过去了。”宰相搀住胳膊,他打一个箭步就跳过渠沟。

宋宰相看他老人家精神瞿铄,身体健朗,但竹杖布衣,芒鞋葛巾,俭约可见,其家庭摆设,亦显清苦。锁大人过渠时有意无意地求他“拉一把”那句话,时时萦绕在心。于是回朝复旨时将锁大人近况,具实上奏。皇上顾念其为官清正,政绩可嘉,钦准按“文殿阁老”俸禄供应,并恩赐朝服一袭。从此乡人多称“阁爷”。

智启后生

锁阁老对晚辈关怀备至,着意栽培。以前的文人学士相会,难免诗文酬唱的俗套,阁老对后生们的启迪则别出心裁。

一年,春暖花开,阁老雅兴大发,叫人竖起一根竹杆,顶上绑块大肉。告示写明:“不准放倒,不准攀登,只准用手摘取,谁能摘下来,肉归谁所有。打一俗语。”围观的文人学士塞村堵路,但百思不得其解,只有仰望兴叹。永宁才子张琯闻讯赶来,把竹竿往井里一竖,随手摘下肉来,嘴里还念念有词:“唾手而得”。

锁阁老巧责贪官

巧责贪官

永宁县令刘鸿业是阁老政敌的得意门生,贪得无厌,恣意妄为。崇祯十二年,五黄六月,二麦在地,刘鸿业为讨好上司,中饱私囊,强令百姓提前封粮,并派衙役四处催逼。官命难抗,民怨鼎沸,请求宽限缴纳,县令急功近利执意不准。四乡农民无奈只得请阁老出面说情。阁老明知水火不容,但又群情难却,遂毅然应求前往。这天烈日当空,阁老身穿朝服,全副仪仗,直奔城内文庙,传令知县来见。刘鸿业素知阁老快人快语,怕为征粮之事受辱。但他又知阁老资深通天,不敢轻易得罪,只得小心翼翼迅速前往。进庙施礼毕,垂手恭立,听候训示。阁老说;“吾欲进京面君,特来告别。今略备薄仪,还请大人笑纳。”刘鸿业见桌上并无一物,只画了四个盘盏,桌旁只有阁老就座的一把椅子,自觉甚为尴尬,只好站在一旁小心应对。阁老悠闲自得,旁若无人,不着边际的自言自语。良久,梁上有两只麻雀飞叫戏闹,阁老仰面指桑骂槐地喝斥道:“五黄六月,龙口夺食,畜牲尚且寻食自给,小小东西,为何在这黄金时刻闹梁(粮)!”刘鸿业一听,知道放矢有的,羞得满面通红。但他自感官小理亏,无话可说,只得自找台阶。主动提出“夏粮缓征。”阁老见他还算知趣,遂拂袖回府。

大门朝后

在礼村所有的宅院,大门不是朝前,便是朝侧,唯独阁老家大门朝后。

阁老的众多门生中,有个聪明过人的“狂才”,叫赵廷桂。阁老对他谆谆教导:“从古至今,凡有大作为者,都是聪明加勤奋。如果聪而不勤,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说一次,好一阵,一丢手仍是贪玩不学。都说这后生像皮球,拍一拍,起一起,到底也跳不高。一次,阁老气急,指着后生说:你若能出人头地,我大门朝后开。”从此,这后生很少再拜谒阁老,也很少与众人嬉戏游玩。

数年之后,一日正值阁老迎宾宴客之时,一个孩子故意在阁老的大门口拉屎。守门人上前干涉说:“谁家的狂童,敢在阁老大门口拉屎?”小孩子不惊不慌,从容回答:“我爹说阁老大门不在此。”门卫一听,孩子出言有因,经细询问,回禀阁老:“这小孩是新科进士赵廷桂之子。”阁老瞢然想起数年前激励“狂才”的事,立即吩咐:“前门堵死,大门朝后开。”当时满座宾朋都纷纷劝阻:“阁老当年一句气语,何必认真?”阁老果断的说:“凡为人师,言必信,行必果,一句话激出个进士,改门是值得的。”

和睦乡邻

锁阁老,人多称“阁爷”。老年告老还乡后一度曾住涧口洪崖寨上。他为人胸襟坦诚,和睦乡邻,受人敬仰。

一年麦收时节,阁老在寨外闲游,见院西村一人慌慌张张急于赶路,便问道:“老弟,你往哪里去?”那人因有急事,没有搭腔。阁老又大声问道:“老弟,这么晚了,你还哪里去”那人无奈才说:“我到县城,今晚轮我打更,若去晚了误了打更,可是吃罪不起。”阁老说:“光为这事,你就回去吧。如果有人来找你,你叫他来见我。”第二天真的有两个衙役来了,院西的那个人说明情况后,两个衙役便气冲冲地来见阁老,并要把阁老带到县衙问罪。阁老说:“你们回去禀告县太爷,就说锁老爷说了,今后距城十里以外就不要打更了。”衙役们回县对县太爷实话实说,以后这条规矩就取消了。

阁老在家清闲无事,很想和乡邻们在一块谈叙家常。可是乡民们认为他是朝中大官,不愿接近。有时几个人在一块闲谈,看见阁老一去,就不约而散。阁老为此心里很感纳闷。村中有一神庙,常有不少人相聚闲谈。一天锁老看到这种情况,就进到庙里把门关上,在场人一见都有些惊慌。阁老见状哈哈大笑起来,并说;“乡亲们,不要怕。我回来了,也变成和你们一样的老百姓,没有什么可怕的。”从此,广大乡民都愿和阁老亲近。

体恤民苦

一天,有个人推了一车棒槌,串村叫卖。他走到洪崖寨边,遇到一段坡路,车推不上去,见旁边立着一个老头,便说:“老哥,来帮我推推吧。”阁老立即前去,帮助推了上去。卖棒槌人非常感激,连声道谢。阁老趁机和卖棒槌人闲谈了好一阵,并让到家中吃饭,还帮助推销棒槌。从此二人便成了亲密朋友。卖棒槌人走时,阁老说某月某日是自己的生日,到那天叫他再推一车棒槌来。阁老生日那天,很多官员、乡绅都来祝寿。众人已到多时,还不开桌。阁老手下人说:“阁老爷,人都到齐了,该开始了吧。”阁老说:“不要慌,我有个兄弟还没来。”说罢不久,见一个人推了一车棒槌,使得满头大汗,慌忙赶来。锁阁老一见,立即前去迎接,并奉为上客。在场人见状,也对卖棒槌的人格外尊敬。宴罢,阁老说:“各位亲朋今天都来给我做寿,我和我兄弟都很感激。别的没有什么奉送,每人给你一个棒槌,就算我的赠礼吧,”结果,客人返偿的钱比棒槌价多得多。阁老把这部分收入全给了卖棒槌的人。

巧破盗案

一天夜里,村里有一家棉花捻被盗。失主怀疑是甲、乙两个妇女所为,就向村里办官事的人报了案。办事人把两个妇女传去审问,俩人互相推诿,都不招认。办事人无奈,去请教阁老。阁老想了一会说:“此案只可智破,不能强逼,”并暗示了具体办法。办事人叫两个壮汉拿了两把快斧,然后把两个妇女用两叶席卷起来,盖严头部,露出双脚,遂大声喝道:“此案我已调查清楚,希望你自觉招认。如果再不招认,我就叫人把你双脚砍掉。话音刚落,其中一个妇女做贼心虚,赶紧把双脚蜷进筒里,此案真相大白。

作者简介:马老虎,住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农民,70岁。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现住洛宁县委家属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