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规划年会」论道规划七:聚焦精细化城市空间运营,助力高品质空间塑造

导读

2021年9月28日,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重要活动之一,论道规划七“精细化城市空间运营”在线上线下成功举办。


本文字数:5265字

阅读时间:16分钟



学术负责人、意厦国际规划设计(北京)执行董事张亚津,德国PPAS合伙人张宁,CRTKL亚太区办公室负责人魏文梅,新加坡RSP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石璐,ARUP中国区规划总监陈敏扬于线上参加。会议聚焦在强规划下的精细管控项目实践,对如何为后续设计预留合理空间、如何回应生态理念和人文关怀、以及在高度复杂项目中协调各方并最终落地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艾奕康环境规划设计总监黄剑担任主持人,日建设计(上海)董事长暨本次论坛主席陆钟骁、学术负责人张亚津分别致辞。陆钟骁提到,精细化城市设计空间运营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它代表着中国从高速成长的阶段过渡到有机可持续的成熟社会的过程。这个过渡的基础就在于我们对公共空间的认识与体验更加丰富,更加重视。伴随对国土资源的严格管控,存量提质逐渐成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新常态——不以新增“数量”取胜,而是强调提升的“质量”。他表示,作为一名建筑师,他也非常关心精细化的设计规划管理给设计师带来的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自由度和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平衡点。


张亚津在致辞中提到本次论坛强调两个关键课题,一是如何进行精细化公共空间治理经营。城市的质量将不仅来自于自上而下的管控,而更多地来自于对其精细化的经营。如何借助基于正式与非正式工具,在管控之外推动“设计治理、设计经营”,将会是今天一个重要的讨论方向;二是公共空间不仅以美学为单一价值,还需在此基础上赋予其一定的复合型价值,从经济、社会公益、效率上,形成一个共同完整的价值观。


张亚津

意厦国际规划设计(北京)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北京/广州分公司总规划师、高工


公共空间体系中的代表性问题,就在于城市设计中的红线。学术负责人张亚津提到,红线是精细化城市设计管控中非常核心性的问题。这条红线来自于城市,一方面具有城市空间体系的公共地产属性,另一方面也具有私人建筑中代表私人地产的属性。她提出,设计师可以干涉这条红线,但如何去平衡干涉程度,是当下最重要的问题。如今的欧洲倾向于把空间分为公共空间部分及私人建筑部分,并且为公共空间单独制定导则。与此同时还制定面向商家的导则,使商业街道的形式得到提升,从而使公共空间的品质本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公共空间导则越做越细化的同时,形成了建筑设计的导则,这个是在中国特别形成的工作类型。然而欧洲团队工作中整体协调的内容远没有在中国的实际项目中碰到的复杂。最后她提到,在整个体系中,中国的归置系统不包括园林、水务等公共体系,缺乏一个协调的平台,她认为这是对公共空间管理的一个缺失点。


张 宁

德国PPAS合伙人、国际项目负责人


张宁在报告中提出,德国对于城市设计的评价关键点不仅一个好的设计,更在于城市最终高质量的建成效果呈现。围绕这一目标,由“法定与非法定规划、规划协商治理流程、建成导向的奖励与评选”三个支柱共同构成以实施为导向的城市设计体系。在这个框架下,不同城市设计实施工具的管控内容、介入时机不是抽象框架,而是与区域开发的进展、项目的落地情况与投资主体的愿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以德国建造规划(B-Plan)为例,合理的介入节点与管控内容,确保了高质量呈现的城市设计成果。中国城市设计的管控正在朝向精细化与实施导向快速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不仅丰富管控工具与细化管控要素值得大家关注,进一步的将城市设计管控步骤与建设实施流程进行匹配更是需要研究与加强的。在这个方面,可以通过比较中德城市设计的实施体系,借鉴与融合两个体系的优势来解决城市设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周雯怡

ARTE CHARPENTIER 法国夏邦杰建筑设计合伙人,中国分部总经理


周雯怡介绍了法国以成立城市发展协调区的形式来控制一些新的城市区域的建设和整体的发展,即先进行建筑群的设计,然后到公共空间的把控,再到单体的建筑,继而由城市的协调师来进行参与和指导,直至最终完成。她认为,在项目中往往会出现两个任务,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开发同时要完成总协调师的任务,对总体开发的强度进行研究,并对整体风貌进行控制以及对景观等进行引导。二是对地块进行开发条件的控制――导则的制作、参与建设许可证批复城市咨询工作。她提出,中国的很多城市设计中都会制作各种各样的导则,但是如何去执行,以何种方式控制,才是真正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这个环节往往很难获得参与性。所以说既要在城市设计阶段给予一定的控制,又要给予一定的可行性、可落地性。法国有城市设计师及国土开发机构,中国也有设计单位和其他的咨询机构,在对二者进行比较时,需要确认每个阶段各个部门所做的工作以及能够起到的管控作用,并最终运用在中国未来的精细化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上,把管控力度坚持下去。


点 评



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俞斯佳院长指出城市精细化管理已经从过去的底线管控慢慢过渡到自管控阶段,政府和开发商都有这个需求,但在思想上大家并不是特别统一。新的设计导则在未来需要完善纠错机制,然而目前的这个机制还是略显不成熟。如何在已经固化的原有城市设计方式上进行突破,还需要有不断优化的设计导则来进行验证。


管理与运营应当同时两手抓,确保掌握开发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动态,了解团队的诉求。管理方与运营方都有专业上和具体实践上的局限,只有同时从事过管理与运营工作,才能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达成更好的共识。


线下点评


石 璐

新加坡RSP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石璐介绍了新加坡的花园城市概念在管控中的一些创新实践和经验,希望能给中国未来的城市设计管控带来一些借鉴价值。新加坡特有的政府租房主要是给公民提供公共廉租屋,但这个租屋没有围墙,可以使公共空间更好地和城市的公共社区结合。因此这一类建筑在公共空间以及高空垂直的公共空间上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新加坡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人口高密度以及商业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将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完美结合,这也是如何从城市运营的角度去处理城市设计和规划的问题。石璐提到在嘉兴项目中,通过城市设计对原有城市规划和控规进行梳理和调整。采用了水系通过人行系统,在道路下进行无缝连续和控制,以此作为城市设计的控制性导则。她还建议把一部分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地块进行置换,以增加一些公共通道和节点。最后,她提到未来城市空间的趋势应该是具有更多的集成化、复合型和混合度,包括发展更加复合的物业所有权和管控措施。


周茵樱

SOM史基摩欧文美尔(上海)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规划与城市设计副总监


周茵樱通过济南CBD商务区的案例,向我们介绍了通过技术平台的建立与导则的管控,来进行精细化城市设计的过程。在济南项目中,她们规划一条绸带公园以清洁和承载雨水,以“引山入心”的理念把东、西两面的山坡引入到城市中心,围绕着开放空间和公共交通,形成城市中心区域。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平行于规划局的平台管控起到了重要作用。规划局是城市管理、监督和建设者,而这个平台则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技术支持。确保所有参与方都在同一个平台分享,为了同样的目标努力,从而达成真正的精细化城市设计。她还提出,在整个导则管控体系中,只有对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控,才能保证精细化城市的落地。


魏文梅

CRTKL亚太区办公室负责人,上海总经理、董事


魏文梅通过苏河湾区域升级改造、虹桥枢纽东西片区规划与建成的两个案例,向我们展开了如何通过规划导则,与合作方一同将城市设计逐步落地的过程:早期的规划方案已经对苏州河的景观有所提及,但是在规划层面难以实施。随着规划导则的出现,方案得以落实,逐步实现了对苏州河的优化。因此,城市开发设计有时候就在于规划导则的契机。


虹桥枢纽东西片区的规划与建成离不开与合作方的紧密合作。在该项目中最核心的挑战就在于对于虹桥商务区CBD氛围的打造。规划方案打造了许多公共开放空间节点,这些节点的建立有着非常细分的导则规定,通过与合作方及规划局的紧密配合,将这些节点一一成功落地,使整个虹桥商务区形成一个整体开放的空间,有着良好的步行环境和商业办公环境,形成别具一格的CBD氛围。


点 评



陆钟骁提到,把空间感做得更好,是设计师在城市规划下发挥自己的一个刚柔并济的手法。如果设计师在拿到项目时,只看刚性的导则,不看管控,就无法理解其真实理念。希望中国也能逐步出现像新加坡一样的奖励机制,从精神、理念的层面去落实柔性的公共空间。


线下点评


何佳琴

日建设计(上海)咨询有限公司高级项目经理


上海西岸传媒港项目中,通过设计导则把设计界面扩大到平台,通过统一整体的规划、统一设计、建设和运营,来保证最初的城市规划理念能够最终落地。何佳琴作为项目管理者介绍到,设计方在整个项目中除了担当具体的设计工作以外,还担负着总设计师的角色,负责统筹和把控整体的项目进度推进和技术层面的衔接与把控。她说道,西岸传媒港项目时序跨度长达九到十年,推进一个这样庞大的项目,创新的开发模式和建设管理、整体城市开发导则的制定以及项目开发的管理机制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导则在具备强制性和建议性的特征的同时,也需要具备能够给予一定指引性和柔软性对应措施的特质,这便体现了城市设计导则的重要性。总设计师也需要在整体进度推进和技术层面上进行衔接与把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项目的各个关键节点不偏移,将项目朝着一个节点推进。


陈敏扬

ARUP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中国区规划总监


陈敏扬提到,易行城市(Walkable City)的回归,促使香港政府与开发商针对城市空间划分进行共同协作。香港是一个非常高密度的城市,仅依靠地面的人行空间无法消化周边正常的人流。早在1960年代,CBD密集地区已经开始通过一些更新项目,来打造人行系统的概念。这个概念驱动了政府公共连廊的发展契机。1979年逐步扩大到地铁系统与人行系统的衔接,建立缝合点细化至地下三、四层,在一个缝合点中实现一系列的垂直功能。与此同时,建设管理回收责任的主体也需要提前制定导则式的指引,诸如公共空间具体管理方、建设方的确立、周边出租车的上下客、地下空间出入口的管理与引导等。城市设计在注重宏观的政策框架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市场效应与财务评估,最后更离不开工程的落地性。


方安遇

艾奕康环境规划设计(上海)有限公司 主任城市设计师


城市设计本身所处理的,并不是最后呈现出的蓝图设计空间,更多的是旨在处理不同界面中的关系,包括开发商、政府、执行者,甚至终端用户的界面。方安遇就空间治理与市场开发之间的落差展开讨论。她认为落差形成的原因首先在于城市设计的品质与市场之间的强关联性,往往需要高度的公司合作机制来维持品质与市场的联系。其次在于缺乏可量化的评估效应来对开发成本进行可视化。最后在于运营前置于设计的重要性,需要通过先行的运营来消除设计蓝图与实际建成空间中的摩擦与错位。希望大家可以跳出项目的思维,更多地以一种对待产品的思维,形成一个从开始、执行到结果的更有生命周期的设计开发展现。


点 评



西岸集团副总经理叶可央女士点评道,成片开发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政府投入成本是否能够产生最大社会效益,公共通道的设置既有在建筑内部的,也有在建筑外部的,从设计角度来说建立了统一的公共空间系统,实际过程中会遇到投资主体、产权确认等问题。城市设计导则有助于建立起全面、系统的工作框架,赋能整体开发,实现品质和价值的提升。


嘉宾互动讨论


周雯怡认为,在规划项目中最力不从心的是时间轴跨度很大的项目,通过与管理部门的沟通,在法规等方面进行突破,将项目延续下去。欧洲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大多针对小型私有开发。而中国还是以开发商集团推进的大面积土地收储和设计为多。因此能否在局部的小区域里,推行以街屋形式进行小尺度开发,让整个城市界面变得更加丰富,在那个时候我们的导则就会更有意义,更能起到管控的作用。


陈敏扬认为建筑师参与规划、规划师参与管理都需要跳脱出原有思维,进行更多不同界面的探讨。换位思考的本质在于达到一个具有更高品质、更加人本的、更能够促进将来运营的可行性目标。


其他嘉宾也发表了各自独到的见解,最后俞斯佳院长总结到:此次论坛收获良多,全球最顶尖的设计机构都参与到探讨,这种形式非常高效。他觉得目前在城市空间治理过程中,大家已经逐步形成对于公共价值观的共识。那么接下来我们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深化运营机制,形成自我修补的闭环。通过多位一体来实现有情怀的业主对于未来愿景的诉求。


特邀嘉宾线上会议合影


城市空间的精细化运营就像一场戏剧,每个人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各司其职。中国未来的城市空间精细化运营和规划设计,希望坚持以政府为引领,对城市空间规划设计过程中各方权益进行专业协调,构建共同参与的长期协调平台。结合创新技术,建立贯穿项目各个环节的数据、意见收集和讨论机制,辅助以伴随规划实施的反馈机制,确保规划设计方案与城市空间管控原则在各个阶段的实施落实。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专业跨界对话论坛,吸引更多的优秀规划师、建筑师来参与分享,期待下次论坛的举办!


供稿单位:意厦国际规划设计(北京)有限公司,艾奕康环境规划设计(上海)有限公司,日建设计(上海)咨询有限公司


您可以通过各个平台关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账号,年会资讯早知道。


  • 微信、抖音、视频号、学习强国号:中国城市规划

  • 微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网、规划年会

  • 官网:http://www.planning.cn/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何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规划年会】论道规划十九:系统性风险下的乡村振兴

【规划年会】学术对话三十四:城市更新与价值重构

伍江:城市有机更新与精细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