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香港电影是怎么没落的?

我们之所以怀念港片,是因为电影里有时代。


01

第一个把电影带到香港的年轻人,没留下名字,只知道他从法国来。

那是1896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发明电影的第二年,香港刚刚从50多年前的荒岛渔村,成为拥有20万人口的小城。

1927年,鲁迅从上海去香港演讲,发现很多人都在抱怨,香港是一片“文化沙漠”,前途渺茫,鲁迅觉得这些人太颓唐了,于是回敬一句:

沙漠也是可以改变的。

后来香港成为“东方好莱坞”,与上海不无关系,或者说,香港和上海,从来就是一对双城。

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上海局势不稳,大批精英陆续逃至香港避难。

这其中,就有邵逸夫和他的大哥邵醉翁,两人带着从上海“天一影业”积攒的全部家当,在香港建“天一港厂”,拍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轰动一时。

1936年,一场大火中,“天一港厂”成了灰烬,邵逸夫乘船去新加坡,投奔三哥邵仁枚。

1945年,内战爆发,移民涌入,香港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在野政客及富有商人在亚洲的最佳庇护所。”

随后几年,大量资金从上海等地流入香港,金额总数超过5亿美元。

香港《光明报》大胆预言:今后中国的文化中心,至少将有一个时期要属于香港。

电影的机会来了。

1957年秋,维多利亚港码头海风湿潮,从新加坡回港的邵逸夫,向二哥邵村人描绘了他的宏大构想:

我想建一座亚洲最大的电影城,像好莱坞那样,来造我们中国人的梦。

邵逸夫

02

这一年邵逸夫50岁,雄心勃勃。“邵氏影城”在九龙清水湾二百二十号的荒地上动工,一建就是7年。

邵逸夫来港时,香港最红的女星叫林黛,出身名门,父亲是李宗仁秘书长程思远。

为请林黛到“邵氏兄弟”拍电影,邵逸夫开出了竞争对手“电X”两倍的片酬。

林黛也没有让邵逸夫失望,一部《千娇百媚》,歌舞齐飞,港人为之疯狂。

又接连四次拿下亚洲影展“最佳女主角”,西方媒体称赞,林黛是玛丽莲·梦露和伊丽莎白·泰勒合体的“东方性感皇后”。

让人惋惜的是,1964年7月,年仅30岁的林黛,因“家庭细故”,吞安眠药自杀。

邵逸夫忍不住老泪纵横,叹着气连说三次“太可惜了”。

林黛被葬在皇后大道东不远处的墓园,下葬那天,香港万人空巷,交通瘫痪了5小时,警局出动了400多名警察维持秩序。

在盛极时凋零,林黛的去世,仿佛谶语,成了日后一众港星命运的伏笔。

林黛之后,邵氏导演张彻声名鹊起,武侠电影开始成为香港主流。

张彻是个传奇人物。早年在台湾时,跟蒋经国是好友,23岁军阶至上校,25岁拍出《阿里山风云》,片中插曲《阿里山的姑娘》,被邓丽君唱到了大江南北。

转战香港后,籍籍无名,为谋生给邵氏写剧本,剧本送到当时邵氏最倚重的导演李翰祥手里,翻了几页就给扔了:这叫什么剧本,乱七八糟的?

张彻也不是善茬,直接在报纸上骂回去:李翰祥的电影全是算计。

林黛

03


1964年,披头士乐队访问了香港,披头士电影《一夜狂欢》在电影院连续放映几个月,香港许多年轻人开始留长发,穿牛仔裤,手拉手唱英语反战歌。

这时候的香港,就像电影《长恨歌》的台词:这座城市永远不会老,每天都有人奔向灿烂的青春。

两年后,香港诞生了第一部票房破百万的电影,电影叫《独臂刀》,武侠题材,编剧是31岁的倪匡,导演是42岁的张彻。

张彻拍电影相当暴力,在油麻地一个村子取景时,由于场面太过血腥,触及当地忌讳,被村民拿着锄头赶了出去。

1968年时,邵氏电影公司已经在香港和东南亚拥有几千家电影院,张彻的武侠电影,也从香港一路风靡到东南亚。

加上另外三大导演李翰祥、胡金铨和楚原,邵氏电影的影响力在这时候达到了巅峰。

1970年,李小龙从美国回香港时,想进邵氏拍电影,给邵逸夫写信,并开出条件:

一、每部片酬一万美元,拍摄时间不能超过60天;

二、只拍自己满意的剧本,否则不干。

这时候李小龙还没什么名气,邵逸夫觉得这个年轻人过于狂妄,于是拒绝了。

04

1971年,跟随邵逸夫11年的邵氏“二当家”邹文怀自立门户,创立“嘉禾电影公司”。

被邵氏拒绝的李小龙,转投到嘉禾,邹文怀答应了李小龙开出的所有条件,又找倪匡为李小龙量身写了功夫剧本《唐山大兄》。

《唐山大兄》成本不高,只有10万美元,取景也只是在泰国曼谷一个小村子,但电影上映不到三周,就以380万港币打破了香港票房记录。

李小龙在银幕上踢出的“李三脚”,被观众惊为天人,美国记者盛赞:这是人类出现在胶卷上最卓越的一次。

功夫片的时代来临了。

1972年,李小龙又拍了《精武门》,一脚踢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牌,整个香港沸腾了,年轻人纷纷效仿,开始学功夫,这些人里面,就有住在九龙贫民区刚满10岁的周星驰。

紧接着,李小龙又拍《猛龙过江》、《龙争虎斗》,在欧洲、美国各大影院上映后,西方人都开始把中国和“功夫”联系到一起。

1973年,李小龙去世后,嘉禾又推出了成龙。

成龙18岁就在李小龙电影中做替身,25岁自导自演功夫喜剧《笑拳怪招》,拿下1979年票房冠军,跻身千万富翁。

成龙年少轻狂,拿袋子装了50万现金,带20个小弟,大摇大摆走进杨受成的表铺,买了7块最贵的表,一个星期每天一块换着戴。

这时候的香港,经济总量突破300亿美元大关,全民开始炒股,去诊所看病,牙医都在谈股票。

这时候的香港电影,类型从功夫片、武侠片、喜剧片、到僵尸片、风月片、文艺片一应俱全,年产量超过400部,22岁就拿下金像奖影后的惠英红,多年后回忆起这段光辉岁月,无比自豪:

那时候,每天睁开眼,几乎都有新电影拍出来。

至此,香港电影进入黄金时代。

李小龙电影经典镜头

05

80年代,港片开始传入中国内地。这时候的中国,从南方到北方,从城市到小镇,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灯光昏暗的录像厅。

山西汾阳十五六岁,无所事事的贾樟柯,“除了在街上看人之外,终于有个地方可以去了”。港片开始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80年代不得不说的香港导演,一个是吴宇森,一个是徐克。

吴宇森是张彻带出来的徒弟,在邵氏5年,在嘉禾10年,为人仗义,手里没什么钱,但经常带剧组兄弟一起喝大酒。

1986年,40岁的吴宇森去台湾两年后回到香港,想拍新电影,却发现“很多东西都变了,原来最好的朋友,连一个电话都没有”,顿觉世态炎凉。

唯一肯帮吴宇森的人只有徐克,两人抽着烟聊了一个通宵,决定拍《英雄本色》。

吴宇森选了刚刚30岁的周润发演“小马哥”,这时候内地的电视上,正在播周润发的《上海滩》,无数年轻人为周润发演的许文强折腰。

1987年,《英雄本色》上映后,电影录像带、原声唱片、同名漫画和小说,从香港、台湾,到日本,都卖到脱销。周润发也捧回了人生中第一座金像奖影帝奖杯。

不久,《英雄本色》被刻成光碟,出现在内地录像厅里那些14到18英寸的彩色电视机屏幕上,穿着风衣、拿美钞点烟的“小马哥”风靡至今。

吴宇森趁热打铁,又拍了《英雄本色2》,香港电影的新类型“英雄片”就此诞生。

06

1988年,香港《电影检查条例》正式生效,一大批电影被划分为“三级片”,这其中就有李翰祥的《金瓶双艳》、《风流韵事》、《风月奇谭》,部部香艳。

徐克喜欢奇门遁甲、怪谈异闻,有个外号叫“徐老怪”,10多岁时,看了李翰祥的《倩女幽魂》,一直念念不忘,1988年秋天,当程小东拿着剧本找到徐克,说想重拍《倩女幽魂》时,徐克一口答应。

《倩女幽魂》的音乐,是黄霑喝醉了酒在飞机上写的。上映后,除了拿一大堆奖,徐克还被香港《大影画》杂志评为“80年代十大导演”之首。

1990年,徐克准备拍《笑傲江湖》,专程去了趟台湾,请回了淡出影坛多年的武侠泰斗胡金铨。

胡金铨的《侠女》,曾在第28届戛纳电影节上,为中国电影拿下第一座国际大奖,贡献极大。

这一年,胡金铨已经58岁,身体状况很差,上山拍戏时,都是工作人员背着。徐克跟在后面,常常看得心酸。

《笑傲江湖》做音乐时,黄霑写了六稿,徐克一直不满意,写第七稿,黄霑想起了《宋书•乐志》中的“大乐必易”,于是挥笔写下:

沧海一声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

然后在谱子上画个亢奋的男性生殖器,传真给徐克:要便要,你不要,请另请高明!

《笑傲江湖》林青霞

07

《笑傲江湖》之后,徐克又跟程小东一起拍《东方不败》。

林青霞不知道怎么演,问监制徐克:既是男人又是女人,你要我怎么演?

徐克答:不用演,你身上本来就有这种气质。

《东方不败》上映两年后,林青霞宣布息影退出影坛,在报纸上写起了专栏。

把吴宇森派到台湾的“新艺城”电影公司,曾因为拖稿,开除过一个小编剧,叫王家卫。

被开除后,王家卫转投到“影之杰”,写了剧本《江湖龙虎斗》,被老板邓光荣赏识,让他再写一个,王家卫大着胆子争取:我不写,除非让我自己拍。

邓光荣同意了,于是王家卫自编自导,拍了《旺角卡门》,张学友在里面表现出色,拿下了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邓光荣很高兴,投给王家卫4000万,让他拍一部“警匪大片”。

王家卫找来张国荣、张曼玉、梁朝伟、刘嘉玲、张学友,声势浩大地开拍新电影,取名《阿飞正传》。

《阿飞正传》本来计划拍上下两部,上部张国荣主演,下部梁朝伟主演,结果拍上部就花了3900万,于是没有了下部。

1990年12月,《阿飞正传》上映,没想到碰上了周星驰的《赌侠》,票房扑街,邓光荣赔惨住进了医院,“影之杰”电影公司随之倒闭。

1991年,《阿飞正传》包揽了金像奖五项大奖,震惊全港,32岁的王家卫从此成名,挑起香港文艺片大梁。


08

90年代,是属于周星驰的。

《赌侠》前后,周星驰主演了《赌圣》、《逃学威龙》,都毫无例外地打破了香港电影票房纪录。

1992年,成了香港电影史上空前绝后的“周星驰年”。这一年,香港电影总票房突破15亿,连香港黑帮都开始眼红。

刘德华被人用枪指着头押去拍戏,刚刚成为李连杰经纪人的蔡子明,在公司不远的地方,被两个扮成保安的杀手枪杀。

邹文怀怕成龙遭遇危险,打电话给当时嘉禾的监制蔡澜:你带成龙离开香港去拍戏吧,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这段时间的周星驰,拍完杜琪峰导演的《审死官》,第3次打破票房记录后,又赶去拍王晶导演的《鹿鼎记》,王晶提心吊胆,总在担心,会不会有人混进片场,拿枪架走周星驰。

黑帮横行,在香港影坛引起震动,终于忍无可忍,300多名电影人走上街头,拉起横幅,开始了著名的“抗暴反黑大游行”。

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周星驰《赌侠》

09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香港楼市、股市进入数年的恢复期。香江风云突变,导演陈果在《香港制造》中感叹:

世界变化的太快了,当你还来不及改变的时候,这个世界已经完全不同了。

时代真的变了,连告别的时间都没留下。

1997年1月,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导演李翰祥、胡金铨相继去世,香港电影人哭成一片。

到1999年,全港上映的电影不到80部,《明报日刊》第11号封面上,“香港电影已死”的血红色标题分外刺眼,徐克失落不已:

现在做电影再不是讲赚钱,而是看大家坚持多久。

最致命的改变,发生在2003年。

这一年,香港经济持续低迷,加上非典爆发,人心惶惶,许多电影院一张票都卖不出去,电影制作停顿了4个月,电影从业人员从辉煌时期的2万人锐减至4千多人。

香港导演、演员纷纷北上内地,寻找活路。

90年代,香港电影人到内地拍戏,非常吃香,同样一个工种,香港摄影工资是内地的两倍,片场吃饭,香港演员吃自助餐,内地演员只能吃盒饭。

拍《少林寺》时,作为主角的李连杰,工资一天只有一块钱,而香港演死尸跑龙套的,一天都有50块。即便是拍过谢晋《芙蓉镇》红到发紫的刘晓庆,跟着李翰祥拍《火烧圆明园》时,在片场休息也只能睡在地上。

10多年后,一切都变了。

一个个曾经的影帝,张家辉、古天乐、成龙……扛起屠龙刀,挎上穿云箭,在劣质网游广告里卖力叫喊,让人心酸。

香港电影,终于一去不返。


10

2007年,王家卫准备了8年的《一代宗师》,迟迟不开拍,45岁的梁朝伟催他:

再不拍,我就老了,打不动了。

一年后,81岁的邹文怀,把嘉禾卖给橙天娱乐,结束了自己半个世纪的电影传奇,他说:如果年轻二十岁,我一定能重振香港电影。语气中尽是无奈。

《一代宗师》在2013年上映,这部已经没有任何“港味”的电影,被选在第6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首映,王家卫告诉所有人: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对于香港电影,何尝不是这样?

港片之所以让人怀念,是因为电影里有时代。其实跟随港片一同逝去的,是那个自由、放肆、不顾一切的时代。

作者:先生林卓别,一个只想踏实写文章的独立影评人。点头像关注我,不错过任何一篇走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