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李小龙有真功夫吗?看完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下)

  • 走进好莱坞

长堤国际空手道大赛,是李小龙人生道路上的转折。正是因为主办人艾伯嘉机智的把李小龙的表演拍成16毫米的资料电影,成为李小龙跻身美国演艺界的一次契机。

那一天,艾伯嘉的空手道徒弟雪伯灵也在场观看,为李小龙高超的武技所深深倾服。爱好东方武术的雪伯灵,是好莱坞的著名发型设计师。他见识李小龙的绝顶功夫后,便有心结交李小龙。于是,经艾伯嘉引线,李小龙和雪伯灵在一家中餐馆见面。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投机,由功夫谈到人生。雪伯灵这才知道,这位功夫大师曾在香港做过电影演员,赴美之后仍未泯灭拍电影的念头,只是觉得这念头有几分荒诞和渺茫。

一次偶然的机会,雪伯灵将李小龙推荐给了"20世纪福斯公司"的电视制片人威廉·杜西亚,杜西亚正在寻找一个熟悉功夫的亚洲演员,看了李小龙的影片之后,杜西亚像一名热情的观众一样拍手叫好,他激动而郑重其事地托付艾伯嘉将李小龙请来。

终于,李小龙被电视剧《蝙蝠侠》制作人威廉·多兹尔(William Dozier)赏识,邀请试镜。1966年4月30日,李小龙与美国广播公司签订了30集电视剧《青蜂侠》的演出合约,担演配角“加藤”(Kato),但只能播出一季共26集。其后以“加藤”角色演出2集《蝙蝠侠》,又在《无敌铁探长》(Ironside)和《新娘驾到》(Here Come the Brides)中客串。


虽然李小龙只是演青蜂侠的配角,但是观众们更感兴趣的是这个身手凌厉的李小龙。不过李小龙在拍片中,跟导演常常闹矛盾,导演让他们不断的缠斗,而李小龙认为就一招解决的事情,制片人威廉·社西亚又不经常在现场,因此,常是助理制片人费西蒙从中调解。


当时的好莱坞,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还是非常受歧视的,几乎没有主角的机会,配角也是以反面角色为主,李小龙一直想找主角的机会,但是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一位影评家说:"一句话,因为李小龙是中国人。不是好莱坞的首脑对李小龙本人有什么偏见,而是美国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如无形的手,窒息了他们的思维。"

就连敬佩李小龙的名人学生兼挚友施里芬也有与好莱坞首脑相似的看法,施里芬承认:"我在较长的时间内,认为李小龙不宜一步登天演主角,那样会把片集弄砸了。"


虽然如此,李小龙也没有失去做明星的梦想。1969年1月,李小龙在好友李俊九的注视下,挥笔写下他那著名的自我预言——《我坚定的总目标》(My definite chief Aim)。

李小龙的豪言壮语

我,李小龙,会成为美国最高片酬的东方巨星。作为回报,我将奉献最刺激的表演,并竭尽我作为演员的才能。从1970年开始,我会扬名世界。从那以后,直到1980年底,我会赚到1000万美金以上的财富。然后,我将随心所欲地生活,获得内心的和谐与幸福。

当时大家以为他说胡话,谁知道他后来真的实现了这个目标。


不过这时候他的教武生涯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费西蒙指出:你的武馆可以照开下去,但不是开设每位每月收费20美金的班,而应该去从事私人家教,每小时收费50美金。李小龙说:"这是《天方夜谭》。"费西蒙问:"就你的功夫,你不觉得那样的收费太低廉了吗?"

李小龙说:"你的意思是收费高,反而具有吸引力?可哪来这样的傻瓜?"费西蒙说:"有钱有身份的人,是不愿屈尊上那样的功夫班的,他们才不会在乎多几个钱。在好莱坞,这样的人多得是。自从看过你饰的加藤,他们渐渐对东方功夫产生了兴趣。"

最初李小龙的收徒原则——只要爱好功夫就行,从不计较对方的职业、身份、肤色、民族。李小龙从不歧视黑人或地位低下者,但他的公正和好心往往又收不到满意的效果。学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的原本就是犯罪团伙的成员,有的学会了功夫去做欺诈斗殴之类的坏事。李小龙总想把他的武道向白人社会推广,白人的反应总不似有色人种热烈。有一次,一个白人青年带女友兴高采烈来报名,见武馆里有数个黑人学生,他一言不发,扭头就拉女友走了。

李小龙想通了这件事,就把他的功夫班关闭了,而进行了功夫家教的方式。神通广大的雪伯灵很快为李小龙介绍了第一位好莱坞影业的学生史蒂夫。

史蒂夫是个大忙人,并且缺乏学东方功夫的耐性,因此,他跟李小龙的"师徒"关系没有维持太久,在以后的交往中,他们的关系亦不算密切。但是,史蒂夫却对李小龙事业的发展,起过关键性的帮助,不言而喻——史蒂夫是个名人。

李小龙的功夫家教非常成功,钟点费由最初的每小时50美金提高到250美金,欲拜师者仍趋之若鹜。在李小龙门下投师学徒的的好莱坞名人有赛里方、詹姆斯·高宾、利马荣、詹姆斯·加纳、史达灵·施里芬、温特勃等等。

那个时候,在好莱坞,李小龙还不是功夫明星,只是个明星级的功夫大师。

1967年7月9日,李小龙正式在洛杉矶中国城的振藩国术馆(Bruce Lee Martial Arts Studio),确立其武道哲学截拳道之名称,是李小龙最后亲自开馆授徒的武馆。在早期李小龙在洛杉矶教的主要是咏春功夫,后来开始融入一些全新的内容,比如腿法以及将格斗哲理运用于技击之中的方式,此时他的技击术开始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简单地增加或混合某些不同的技术、方法和结果,而是使技术变得更富效率且更符合哲理。在当时拦截是李振藩技击术的基石,主动的以攻为守的拦截可运用多种方法去实现。它不是阻挡的意思,但它可作为一种积极的防御方法来化解迎面而来的打击。拦截意味著在对手进攻之当时或进攻之前阻止他,大多数技击术是建基于单纯的进攻和被动的防守之上,而在当时拦截已成为截拳道的首要技击原则之一。

截拳道是功夫的哲学,或哲学的功夫。截拳道没有规范性的动作,也没有明显的动作特征。这一飞脚和神拳是截拳道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说其是,是因为天下一切实用招式皆可为截拳道所用;说其不是,是因为截拳道并没有把这些招式嵌定在动作规范与行动步骤里。

李小龙在传授截拳道时,设计了一套规范动作,其中包括:脚法、手法、步法、擒摔法、消截法、闪避、反击、回刺,等等几十项。这是为初学者设计的,有如伤者手中之拐棍,一旦痊愈便行走自如,必将拐棍弃之为薪。这也有如中国的禅宗,禅宗主张"不立文学"、"教外别传",而实际上,禅宗的语录、公案、典籍汗牛充栋。这一切,是作为初习禅者启蒙之用,并非禅义所在。真正的禅,只能悟识。

李小龙在他的武学著作里说:"截拳道是无任何形式的,也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因其是无派无别的,亦可适于任何派别。"

截拳道没有防御的概念,它是进攻者的哲学。

李小龙常强调"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截拳道没有后发制人,也没有通常含义的先发制人。

李小龙深深感悟到"树大招风"这句中国古老训条。但他乐意接受挑战,因为只有实战,方可证实他的截拳道是否适宜实战。结果总是李小龙稳操胜券。他大言不惭地认为,他的截掌道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武道。他自信自己是当今世界功夫第一人。

李小龙非常反对当时的格斗比赛,认为规则太多太繁琐,这和他的格斗理念格格不入,截拳道的思想是通往格斗的终极目的,这个目的是回到人的最初自由状态,它简单、直接、不拘泥传统,面对瞬息万变的情形,它应该能如影随形,不拘于人为的机械招式。很多后人把他奉为无规则格斗之父,可惜这是多年以后才出现的比赛。

李小龙的行为,充分体现了权力意志和超人境界。他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都喜欢以我自为中心;他能够以他的行动和魅力,使一些年长他许多,并且功夫高深的人成为他的追随者;他渴望并且不断努力使自己成为武术界的最强者。他在一篇文章中说:"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三、回港后大放异彩

1970年,李小龙携莲达及儿女回香港度假,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

《青蜂侠》在美国播映,只能算引起小小的轰动。而在香港和东南亚的华人区,却引起极大的轰动。这除了李小龙高超的功夫和演技外,重要的一点,是李小龙与他们有着血缘、文化的同宗关系。李小龙是华人的骄傲,他是以一个华裔移民的身份在短短数年就打入世界电影圣殿好莱坞,这在当时,无疑是天方夜谭

李小龙在电视中的表演可谓出尽风头,令人倾倒。他曾经回忆道:"电视台的人在空中悬挂了几块一英寸厚的木板,我侧踢把它们踢碎了。"

很多影视公司,包括最有影响力的邵氏公司,都希望邀请李小龙拍片,但是李小龙要求很多条件,要对方参照好莱坞的做法,一切围绕着明星转,如投资不得少于60万港币,有权修改剧本,他可以邀请外国演员,权力要和导演一样大,等等最终没有谈拢。

不少港台影业人士认为,李小龙的这些要求,简直是痴人做梦,无法在港台实现。不到两年,李小龙果真实现了,这些人才无话可说。

1970年,香港影业发生了一件大事。在邵逸夫门下担任宣传部主任,地位仅次于邵逸夫的邹文怀,毅然决定脱离邵氏公司另立门户,创立嘉禾影业公司。邹文怀让导演罗维的太太刘亮华去美国拜访了李小龙,

这是李小龙接待的第一位远涉重洋来诚聘他的港台制片商,这种古老的交际方式比借助现代通信手段显得更富人情味。一惯傲慢的李小龙热情地接待了刘亮华女士,把她介绍给妻子莲达、母亲何金棠,和儿子李国豪。刘亮华能说会道,又有女人特有的心细,跟李小龙一家处得很熟。

这种家常式的交谈很有成效,李小龙口头答应为嘉禾拍两部影片。嘉禾给李小龙的片酬是每部7500元美金。刘亮华表示,李小龙的其他要求,他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满足。

邹文怀常给大洋彼岸的李小龙挂去"关怀"电话。一次李小龙突然说:"我想看看港产的功夫片,你给我弄几部拍得最好的来!"

李小龙看后,在电话里大发雷霆:"你给我弄些什么破片子来?太糟了!糟得不忍目睹!这就是你讲的港产功夫片的杰作?"

"功夫片表现的应是功夫,而不是残暴。见面就打,见人就杀,出手就鲜血飞溅,缺腿断臂,陈尸遍地,这是中国功夫的目的吗?历史上的武侠如大刀王五、霍元甲、孙玉峰等,是以这种杀人如麻的方式来行侠的吗?片中的这些武侠,只有'武',而没有一点'侠'的味道!"

李小龙对港产功夫片的看法,还在其他场合直言不讳地表露过。这使得李小龙还未回港,已在香港电影圈树敌多多。

自从刘亮华一回港,邹文怀倾力于剧本一事。因为李小龙能否最后回港拍片,得看剧本能否对他有足够的吸引力。

剧本的具体操作由倪匡和罗维联手进行,倪匡拉出初稿,罗维再从导演的角度进行电影技巧方面的处理。倪匡是香港大师级的武侠小说作家,他与金庸、梁羽生并称为香港武侠小说的"三剑客"。倪匡的名气,决定了他的稿酬不菲。。

喜欢看武侠小说的李小龙自然熟悉倪匡的大名。但真正引起李小龙兴趣的,是剧本里的人物和故事。李小龙与邹文怀谈了自己的感想及修改意见,表示可以担任片中的主角并跟嘉禾签了约。

这个剧本,就是后来轰动一时的《唐山大兄》。

对于回港拍片的动机,李小龙在获得巨大成功后是这样对媒介说的:

"我所以有这份信心,就是我觉得,我既然在《青蜂侠》里以第二男主角的身份,受到广大英语电视观众的认可,既然在《盲探神犬》里,轻描淡写的《截拳道》就得到全美电视观众和评论家的捧场,我干吗不可以用中国演员的身份出任第一男主角主演电影,继续受到外国观众的捧场?不过,也许我是个练武的人,不习惯毛遂自荐这一套,我只想用行动使外国人知道中国演员也不乏人才。所以,我回来替嘉禾主演《唐山大兄》和《精武门》,我相信这样做一定可以产生强烈的影响。"

莲达是这样向媒介解释李小龙回港发展的原因的:

"小龙并不真太想重归香港,但毕竟在美国影视圈处处碰壁。尤其是在电影圈,他虽然参加过几部电影的演出,导演也准许他使用中国功夫,可是他被指派扮演的,只是一些黑社会'大哥'、'烂仔'之类的角色,只准打败,不准打赢,这对他这位功夫高手来说,无异是件痛苦而不过瘾的事。他已意识到,他的特有的形象(中国传统的功夫师)拍片的唯一机会只有在香港,那里才意味着他艺术创作的自由及财富的获得。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事他从来不干,因此他说:'让好莱坞和他们的垃圾合约去见鬼吧!'他希望拍出高质量的电影,而香港的电影界则给他提供了一个可以实现他理想的机会。"

1971. 7月,唐山大兄开始拍摄,拍摄地点在曼谷北部的一个叫柏庄的小村子,当然条件也非常的艰苦。李小龙一住下,就发现这里的条件,比他所想象的不知要糟糕多少倍!没有现代通信设施,联络得靠古老的书信来往方式,李小龙产生恍然隔世的感觉。食品短缺,除了大米、蔬菜、水果,几乎什么营养品都买不到。气候炎热潮湿,这使在美国自然气候与室内人工气候自如调节环境中生活的李小龙特别不适应。最不满的是拍摄器材,嘉禾也极度缺乏。李小龙在给莲达的信中,向莲达大倒苦水,说这里住宿条件如何差,在饮食方面,别说是营养,连吃饱都成问题。

尽管当时条件艰苦,工作繁忙,精神和体力严重透支的李小龙仍坚持练功。他们住在柏庄附近小镇的旅馆里,每天天末亮,李小龙就起来跑步健身,而当时极度疲惫的演职人员还沉浸在梦乡中。

女演员苗可秀说:"我想象不出他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每当拍完一个镜头,大家累得要瘫下来,小龙却手不停脚不住地练功。我说:'你真是个铁人。'他说:'不,我是超人!'我说:'哦,怪不得你会超过许多人。'他认真地说:'有点这个意思,但超人的含义比这要深刻得多。'" "他跟我谈尼采的超人哲学,还谈叔本华、萨特、老子、庄子,我努力做出很有兴趣的样子,他就越说越来劲。我这才惊奇地发现,我们这位擅长舞弄拳脚的功夫演员,还是个大哲学家呢。"

在拍摄过程中,李小龙又复发了跟导演搞不好的老毛病。他显得十分认真和固执,他拒绝表演他认为不妥的镜头,他甚至对导演为其他演员设计的表情动作也横加干涉。这使得在香港影坛享有盛誉的罗维感到难堪,也为日后:"李罗决裂"埋下伏笔。


  • 和泰国拳王比武

在泰国期间,他得知,泰国华侨界拳王陈阿金住在离此地不太远的地方。于是,就有了一次秘密讲手。李小龙是一个人去的,陈阿金怕李小龙有什么想法,把他的弟子支开(实际上,他弟子躲在隐秘处,或佯扮过路人驻足观看)。

结果,李小龙轻而易举就打败了陈阿金。陈阿金拜李小龙为师,跟他学截拳道。当李小龙提出要拜陈阿金为师学泰国拳时,陈阿金谦虚道:我不行,我原本是练中国拳,泰国拳是半路出家改学的,算不得正宗。

陈阿金向李小龙介绍起赫赫有名的泰国拳王察尔·铺。他说:象你这么高的功夫,恐怕这世界上没人敢称你的师父,你要学泰国拳,只有拜察尔。察尔有个怪脾气,喜欢跟外国拳师较量,而不象中国武师,奉行"高者隐形"。由陈阿金安排,他们进行了一场不公开的比武——双方都想见识一下彼此陌生的功夫。

虽是切磋武艺的讲手,由于都是好胜好战之人,打得十分激烈凶残。一开始,察尔挥拳扑来,李小龙不作招架,而是飞起一脚,直踢察尔头部。察尔以手格挡,刹时胸部门户大开,李小龙的寸拳迅如闪电,直击其胸部。若是一般敌手,早已倒地,但铁柱般体魄的察尔只略略摇晃,亦飞脚踢李小龙下盘要害。李小龙动作比他还快,脚后跟如重锤砸向察尔的脚背。察尔脚踢不成,又改拳击,李小龙忽一闪,使出"连环三脚",连续击中察尔的腹、胸、面,察尔一声怪叫,重重摔在地上。

随后,陈阿金请两人去中国餐馆喝酒。察尔虽输,却不憎恨李小龙,要李小龙传他截拳道。李小龙说:那你要教我泰国拳。当下,三人又去林子里讲手。

拍摄完唐山大兄,李小龙回到了好莱坞,他并没有意识到他的新生涯即将来临,他和好莱坞在谈一个电视剧的合同,每集1.5W美金。

1971年10月,李小龙携莲达飞赴香港,出席《唐山大兄》首映典礼。嘉禾的所有演职员都出席了典礼,老板邹文怀坐在李小龙身边,他没就李小龙在港在美发展意向发话询问。所有这些都得以影片的放映效果来决定。

那一夜是李小龙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夜。观众站起来,大声叫喊,拍手欢呼。从开映到放映完毕,整个戏院都沉浸在海潮般的气氛中,观众时而屏住呼吸,鸦雀无声;时而高声叫骂,攥拳蹬脚;时而朗声欢笑。掌声雷动。李小龙更是激动不已,数次站起来向影迷们招手致意。当邹文怀、李小龙一行要离开戏院时,影迷们纷纷离开座位,将李小龙团团围住.他们喊着跳着,有人热泪盈眶,有人叫声嘶哑,致使李小龙久久离不开戏院。

这一夜,改变了李小龙人生的一切,他的长达十多年的努力和艰辛,都在这一夜得到回报。李小龙观念亦有较大嬗变,艺术离不开观众有如鲜花离不开土壤。

本港各家报纸,均报道了这一夜的盛况。李小龙在一夜之间成为红得发紫的明星。

当时,保持最高票房纪录的港产影片是《仙乐飘飘处处闻》,它在九个星期内卖了230万港币。而《唐山大兄》不满三星期就破其纪录,在港埠一地上映,就赚了350万港币。然后,在国语片市场(如台湾、澳门、新加坡等等),均打破当地影片的票房纪录。

唐山大兄的成功,大大超出了李小龙的意料。随之而来就是第二部影片精武门。

《精武门》一片是在香港拍摄的。影片突破了报私仇的狭隘观念,提到民族的高度。片中,陈真在上海外滩,砸破了中国人引以为耻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木牌!电影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

李小龙一贯主张以功夫表现武道哲学,而不是凶残和暴力。他是这样解释陈真之死的:"歌颂暴力是不好的。那就是为什么我坚持,在这电影里我演的两个角色最后还是死掉了,他杀了很多人,也必须偿命。"

《精武门》的拍摄,嘉禾基本兑现了李小龙最初提的一些条件。他在摄制中享有更多的权力;他还把他的截拳道弟子,同时又是他武道朋友的美国空手道冠军罗勃碧加邀来香港,饰演片中的俄国拳师。

《精武门》的公映盛况空前。最初两星期的票房收入已达400万港币,比《唐山大兄》的19天的总收入高出五十多万。

在美国,首轮上映也引起轰动。所有的唐人街影院都上映李小龙的《精武门》,在白人居住区的影院,此片也颇受欢迎。《精武门》与《唐山大兄》合加一起,取得600万美元的巨额收入。这是港产影片首次在美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为今后港产影片输美打下良好的基础。

最使人感到意外的,是带有强烈的反日情绪的《精武门》,竟能在日本大行其道。日本影迷对李小龙的狂热程度,并不亚于与李小龙同根的中国影迷。据调查,在日本放映的几部李小龙影片中,最受欢迎的竟是《精武门》。该片的拍摄,邀请了几位日本空手道高手参加,但他们无一例外在片中成为李小龙拳脚下的败将。由此可见,李小龙影片的魅力,已不是政治和民族的因素所能禁锢。

李小龙在《精武门》打响后,接受了香港记者的采访,话题是从他电影的英雄主义开始的,李小龙说:

"我从不演英雄,但观众希望我成为一个英雄。我也不会扮演相同的角色,尽管当我打斗的时候,都表现出象一头野兽的形态,但每个角色都是有所区别的。"

"演员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万能演员,演什么象什么,另一种则只能演固定类型的角色。我认为自己介乎两者之间。我有个性,因此我所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点我自己的影子。"

"我并不承认我在电影中的打斗暴力,我称之为武打。任何武打片都在某种程度上介乎真实与想象之间。如果我演得完全真实的话,观众就会说我是残暴而嗜血的人。我甚至可以把对手撕成碎片或者把他的内脏掏出来,但我不会表演得这么刺眼。对我的表演,我是有自信的,我做什么,观众就会信什么。"

"这种魅力来自我的表演虚实之间。只要我的表演能令人信服,只要我有这种魅力,那么-切就可迎刃而解了。"

但是拍片过程中,性格倔强的李小龙和导演罗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李小龙受西方思想较深,他只认事不认人,觉得不对,不管你对方是谁,也不管是否让你下不了台阶,而罗维是一个老江湖,也很看中面子,不能容忍别人挑战自己的权威,据成龙的回忆录提到,拍精武门,往往是李小龙喊开始,然后喊停,罗维感觉就是一个摆设,两人大吵,最后李小龙都要打罗维了,幸好被罗维的妻子刘亮华劝阻,但是李小龙已经决定自己做主了。

李小龙与罗维

此后,李小龙自组协和电影公司,并自编、自导、自演了影片《猛龙过江》和《死亡的游戏》。邹文怀以积极的态度促成李小龙的愿望。他知道,事情既不可逆转,就应该顺着它。李小龙是个敢说敢做的人,但他还不具备独立制片的能力。于是,邹文怀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协和的合伙人之一。

李小龙认为,功夫片就要展现真功夫,而不是靠威亚跳来跳去的,和不断剪切的镜头,所以后面的李小龙电影再无空中跳来跳去等香港邵氏功夫片风格,而更多的的中长镜头和真打实斗,更加真实,包括龙争虎斗里面成龙未防护好直接被打晕。

《猛龙过江》的武打,较前两部片又有新的突破。李小龙手中的双节棍变成两对,表演难度极大,令人眼花缭乱。这种棍术,并非只是赏心悦目的花招,而适于实战,凌厉无比。李小龙在片中餐馆地窖,大败众匪徒。

李小龙与他的恩师严镜海一样,不相信中国功夫刀枪不入的神话。西方社会的黑势力,使用枪支十分普遍。匪徒欲消灭李小龙,不会再以空手肉搏,而会用上枪。因此,在这部片中,李小龙用上了武侠小说中常描绘的奇门暗器:飞镖。令观众眼界大开。

这部片最光辉的一幕,是李小龙邀请亦师亦友亦徒的世界空手道冠军罗礼士参与表演。当时,李小龙与罗礼士都处于体能与技能的颠峰期,这无疑是东、西方的武术流派进行较量。因此,行家评论:这是一场毫无花巧的真功夫的格斗,是功夫片诞生以来的经典场面。

毫不意外,猛龙过江取得的成绩还要好过前两部,在东南亚和西方也创造了港片新纪录。

1972年秋,《猛龙过江》拍完,他不待公映,只作了短暂的休息,便投入《死亡游戏》的摄制。

当时他还没有拿出《死亡游戏》的剧本。而在还没有故事梗概之前,他的创作冲动来自一个极模糊,场面又极宏大的心愿——那就是让全世界最伟大的武术家和运动家荟萃一堂,同在一部影片中出现,那是多么辉煌且不可思议的情景。

不过他还只拍摄了一些镜头,包括菲律宾棍王依鲁桑杜、NBA明星贾巴尔等,就接到好莱坞《龙争虎斗》的邀请。

《龙争虎斗》是华纳公司前任副总裁弗烈德·温特杜尔一手促成的,他当初看到李小龙的电视剧就大加赞赏,萌生为李小龙打造一部功夫片的想法,不过当时肯定高层是不会同意的。他说"从哲学意义上说,功夫片类似于美国西部片,它们所表现的都是一个人有能力控制他们周围的环境。"

在李小龙大放异彩之后,他的想法得以实现,他请人写了剧本,然后邀请李小龙来演。李小龙当然不会放弃这个长久以来的机会,双方一拍即合,但是邹文怀担心李小龙回到美国就不回来了,力劝电影改成华纳与协和合作,并且拍摄地点在香港,华纳为了抢夺李小龙也只能一口应承,结果双方合作的极其痛苦,虽然是美国的制片人、导演、编剧,但是剧务和演员大量的香港人,两边的拍片风格迥异,嘉禾厂的拍摄条件远比好莱坞差得多。因故事情节主要是在荒僻岛屿上展开,岛上搭建了大规模的外景场地,大部分镜头要在这里拍摄。辛苦自不用说,几乎每一个美方人员都染上疾病。港方参加演出的演员有石坚、钟玲玲、茅瑛、杨斯等,他们也叫苦不迭。

李小龙对人太严了。他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他要求这部影片要超过前三部影片,他为他的每一个动作都苦思苦想,呕心沥血,他吃的苦头、付出的精力自然比任何人都大。同时,他又把对自己的严要求强加于任何人头上,不光是对演员,对灯光、美工、化妆等人员亦是如此,使人不敢马虎,但心存怨言,觉得他在吹毛求疵。他和原编剧艾伦大吵一架后非要赶他回美国,最后不得不请金像奖剧作家史达灵·施里芬来救场,他和李小龙合作过,懂中国功夫,算是中国通,他们的合作总算让李小龙通过了,虽然原定4周的拍摄实际拍了10周。

此片由中美双方联合摄制,在风格上不甚统一和谐。在中国观众看来,不少地方不伦不类。但恰恰是这些不伦不类的地方,却能为西方观众所接受。

因此,《龙争虎斗》不仅又一次轰动香港,在欧美亦风靡之至,使李小龙成为世界性的电影明星!可惜李小龙未能再一次品尝成功之喜悦——他于影片公映前就撒手而去。

1973年7月26日,《龙争虎斗》在美国放映,取得了惊人的票房,在票房上击败很多同期上映的一级好莱坞大片,好莱坞一种新的影片类型功夫片由此诞生。李小龙仅凭此一部好莱坞电影,却成为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中占有一席位置的3位华人之一。美国电影自此常将华人设定为武术高手,甚至使得很多人以为华人都是武术高手。


  • 突然去世

1973年7月20日下午15时,邹文怀到达李小龙位于九龙的家中洽谈拍摄中电影死亡游戏的事宜。至17时,李小龙与邹文怀到台湾女星丁佩家中,商谈合作拍摄《死亡游戏》。19时30至45分左右,邹文怀原本该与李小龙及丁佩共同到日式“金田中餐厅”与澳洲影星佐治·拉辛比晚膳,然而因李感到头痛,需要休息一会,故此邹先行赴约。在邹离开前不久,丁佩将一粒自己平时惯用的止痛药给李小龙服用,李随即进入丁佩房间床上躺卧睡眠,并关上房门,丁佩在客厅与邹交谈一会。随后邹独自离开应约,丁则在厅中看电视。约20时30分,丁首次进入房内查看,发现李正在熟睡,接着致电餐厅知会邹文怀,邹回应给李多休息一会。约21时,丁第二次入房,这时李仍处熟睡状态,且无法叫醒,遂第二次拨电告知邹,此时邹已接近完成晚饭,并谓会回来查看。21时30至45分,邹回到丁佩家中,发现李毫无反应,心感不妙,遂致电丁的私人医生协助。22时10分,住在附近的私人医生赶到,为李小龙立即检查,发现他没有脉搏、心脏停止跳动,毫无生命征兆,遂于22时30分电召救护车,救护员到场为李小龙施行人工呼吸并用手急救两分钟,后转用氧气机协助其呼吸,并继续为他进行心肺复苏法等急救,但没有效果后立即将李送往医院。23时送抵伊利沙伯医院后虽经证实瞳孔放大,对光线毫无反应,心跳、呼吸完全停止,但仍被抢救一段时间,包括在左胸注射强心针并作心肺复苏法,并为他进行电击治疗、心脏除颤器电击治疗但情况并无改善,直至23时38分由米高医生宣布死亡及终被签发死亡证,正式向外界宣告其死亡。

7月25日早上,李小龙于大角咀九龙殡仪馆出殡,附近街道挤满近3万名市民送行。7月26日,遗体空运到美国西雅图湖景公墓土葬。1973年9月,法院认定死亡原因为:由于他长期服用肌肉松弛剂,与丁佩随手给他的止痛药,产生化学反应,导致脑水肿而死。

其实李小龙在前不久也突然昏迷过。1973年5月10日下午17时,李小龙在片场配音时突然呕吐抽筋,陷入半昏迷,呼吸困难,情况一度危殆,被送入浸会医院抢救。2小时后逐渐苏醒,医生诊断为发高热及低血压。之后转到九龙法国医院,留医一星期后出院,经医生检查一切如常。只是并未照X光检验脑部,李又再全情投入电影工作。

事后片场有人说李小龙曾经共有3次短暂昏厥,但是李小龙只是认为自己过度劳累,并未介意。如果这时做彻底体检也许能发现问题。


关于李小龙的突然去世,世人无数的猜想,阴谋论说是被人害死,尤其是20年后,其子李国豪在拍片过程中,被误换成真子弹的道具枪打死,虽然最后法庭判为误伤,但是明显是有人故意调换的,李国豪享年28,比李小龙更短寿,并未留下后代非常可惜。

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李小龙的功夫太过刚猛,现在人都知道拳击的震荡会损伤脑膜和脑脊液,而中国人通常认为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功夫家通常需要站桩和冥想来调节身体,让身体和大脑恢复。而李小龙过于忙碌,尤其是后面几年拍片的时间,休息时间太少,而他又是完美主义者,事必躬亲,这种脑力加体力严重损耗的状态,终于造成身体的不可承受。

另外可疑的就是他去世前几年用日本的电击器材来锻炼肌肉,据说用10分钟就相当于锻炼几个小时,但是是否有副作用未知,在李小龙去世后,这个机器在市场上就消失了。

总之李小龙就这么可惜的突然离世,在他最耀眼的时候突然就消逝了,令人唏嘘不已。如果他能多活一些日子,有时间将截拳道完善,将是给世界留下的巨大财富。


  • 李小龙的功夫哲学

世人不知道的是,李小龙极爱看书。李小龙常带莲达去逛街,逛街的含义只有莲达一人谙知,那是逛书店的代名词。除书店,李小龙对其他店铺一律不感兴趣。他们常去的是一家旧书店,那里常会出现旧版的中国古代哲学及功夫之类的书。李小龙很快建立起私人书库,他稍有空暇就一头埋进书海里,迷不释手。他练就出不受干扰的本事,不论户外如何喧吵,孩子如何哭闹,他都能安安静静地看书,并且久久沉思。他出外,也必带一本书在旅行袋里,一有机会就拿出来看。那时他们的生活不安稳,经常搬家,如山的书籍成为他们的累赘,尽管如此,李小龙对购书仍乐而不疲。

正是因为李小龙吸取了丰富的养料,为他日后成为功夫大师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拳道之道;

本书于1975 年出版,是在李小龙逝世后由其遗孀琳达女士与武术理论作家吉尔伯特强生合作,根据李小龙生前武学与哲学笔记手稿整理而成,并由李小龙截拳道大弟子伊诺山度审订。李小龙准备写7册的,命名为武道释义,但是因为李工作繁忙,只有1册是完成的,但是书中配图全是李的原稿。

该书208 页,大16 开,囊括了李小龙生平武学与哲学理论的精华,并收录了大量李小龙的武学笔记手稿,出版后立即风靡东西方,被译成九种文字畅销世界各地,迄今为止已印刷四十余次,被西方武术界奉为“武术圣经”。

书的前言中,琳达写道。

我的丈夫李小龙始终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位武术家,其次才是一名演员。13 岁时,他为了自卫防身而开始学习詠春拳。之后的19 年间,他不断地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一种技能、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人生之道。他通过练习和锻炼来磨砺其体魄,他通过阅读和反思来提升其智慧。在这19 年间,他坚持不断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记录下来。本书便是他生命成果的精华再现。

李小龙一生都在探索"认识自我"和"表达自我"之道。他一生不停地对其所掌握的一切相关知识及资料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和修正。他最主要的资料来源是他那藏书超过2000 余册的私人图书馆。其内容涉及各类健身、武术、搏击、自卫及其它相关领域。

1971 年,李小龙的背部遭受极为严重的损伤,他的医生要求他停止武术锻炼,卧床静养以待背伤痊愈。这恐怕是李小龙一生中最为难熬和沮丧的一段时光了。他仰卧在床达6个月之久,不过他的大脑无法停止工作,其结果便是本书的问世。

李小龙原计划在1971 年完成本书,但他在电影方面的工作却使他无法完稿。同时他也对是否应该出版本书感到举棋不定,因为他担心本书会被错误地使用。他不愿本书成为一本"教你如何去搏击"或"十课速成学功夫"之类的书。他希望本书成为一个人的思想方法的忠实记录、成为一种指引,而不是一套现成的说教。如果你能以这样的眼光来阅读本书,则自会于其中大有收获。另外,也许你会有许多的问题,而答案只能由你自己来找寻。当你读完本书,你将会更深入地了解李小龙,但我相信,同时你将会更深入地了解你自己。

现在,放开你的心灵,开始阅读、理解和感受吧!当你深谙其中精义后,便可丢弃本书。它的真正用途乃是清除你心之纷杂困扰与混乱--正如你将所见。


  • 最后,用一些朋友的话来结束本文

很多时候别人会问我,李小龙哪来那么多时间用于训练呢?答案很简单,关键就在于他对时间的分配。一天24小时中,总有几个小时被李小龙用来进行身心训练,以追求更好的自我,也可以充分调用自己的想象力。除了正常的训练之外,李小龙还常常会一心多用:如同时看书、弯举哑铃、拉伸腿部肌肉;或者跟孩子们玩一些体能游戏;又或者开车的时候做一些静力锻炼。有种小孩被叫作“多动儿”,我想即使长大后的李小龙,也是如此吧。

这一切,对于李小龙来说都不是巧合,也不是偶然,更不是天赋异禀,而归功于他所拥有的智慧和求知欲望、努力和坚持以及专注。

--他的妻子琳达


我不会给任何人以一角钱,在真正的对抗中击败李小龙。布鲁斯·李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街头霸王,即使到了今天,这也不仅是一磅一磅的打击,还包括在真实战斗中与任何人对抗。

--詹姆斯·德米尔(James Demile),获得美国军队拳击冠军,被李小龙折服,拜在其名下。


“如果你热爱生活,那就不要浪费时间,因为时间就是生活的基础。”

--李小龙


主要的参考资料:

祝春亭<功夫影帝李小龙>

wiki百科

BBC纪录片 I Am Bruce Lee

其他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