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纪念“华裔教父”林绍良先生逝世八周年

林绍良


永远纪念

林绍良先生

- 6.10 纪念林绍良先生逝世8周年 -

“做人有两个生命,一个是人的生命,一个是信用,你没有信用,就是人没有灵魂。”


   ——林绍良语录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我市的文教事业尚处在成长的时期,林先生便捐资参与福清华侨中学、海口医院和福清侨联大厦的建设。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改革开放号角吹响,全国各地处处呈现出一派建设高潮之时,作为传统农业县,经济相对落后的福清正面临着向何处破题的关键时刻,林先生就1979年底与我县派出的老侨务工作者在香港会晤,并商定了由林先生领头发动海外融籍乡亲捐建福清医院三幢病房大楼、福清华侨影剧院、华侨中学、石竹山风景区等项目。此后,这几个项目都如期完工交付使用,成为当时福清社会建设的亮点。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当我县现代工业还处在一片空白的局面下,林先生和林文镜先生的林氏集团出资了500万美元并牵头组织福清乡亲共投资1000万美元筹建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的清华塘厂,翻开了福清发展现代工业的全新一页。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86年在邱玉清县长率领闽剧团赴新加坡演出期间,由林先生领头成立了“融侨建设基金”,并用基金中的一笔款项引进国外先进的程控电话系统,使福清率先实现了通讯自动化。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由林先生组织以林文镜先生为团长的融籍侨胞考察团,回乡考察后规划在福清西区建立外向型工业园区,此后由于林氏集团带头一大批以“冠”字为头的侨办企业陆续落地,在此基础上1992年10月由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唯一侨字号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使福清一举跻身全国著名县级工业城市,从此“福清”这个不见经传的小县成了全国改革开放的明星市。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91年林先生积极地应省市领导的倡议,领头招商引资,开辟全国第一个全侨资的连片开发区——元洪投资区,并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元载工业村,把福清侨胞投资热潮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为发挥福清临海区位优势、发展港口事业、林先生的林氏集团先后投资建起了融侨集装箱专用码头和元洪码头,打开了福清通向世界的海上大门。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为彻底改变福清长期缺水严重影响工农业发展的局面,当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闽江调水工程时,林先生又一如既往地慷慨伸出援手。不但首先垂范认捐巨资,还以他的声望号召印尼籍华人企业家共同捐资,计近二亿人民币。今天,当我们享用着从闽江调来的清水时,一定不会忘记此中林先生的巨大功绩。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当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重创印尼经济,林先生的企业受到严重冲击之际,林先生仍然没有忘记家乡的建设事业,在处理完在印尼的商事后,林先生毅然于1999年再次回到家乡,亲自视察他所承诺的捐资项目。并在此后五年中,在企业资金周转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捐资近亿元,为福清的社会发展锦上添花。期间还倡议成立“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并首任主席,把联络感情、发展商务、关心家乡定为联谊会的三大主题。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林先生为保护家乡历史文化遗产,改善旅游休闲环境,亲自策划,捐资修建瑞岩山风景区,使其成为市民一处优美的休憩景区。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林先生还独资或领头捐资修建了龙江新桥、元洪路、元华路、元洪师范学校、侨乡博物馆、海口中学、海口中心小学、元载中学、市教师进修学校等一大批公益项目,据不完全统计达4亿多元,这些项目至今仍造福家乡人民。  


林先生除了在资金上全力支持家乡建设,还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林先生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良师益友,在他身上处处体现着福清人的优秀文化传统,他勤奋、俭朴、坚忍、睿智、诚信、谦和,为我们树立光彩夺人的形象。他的恋土爱乡情愫堪称海外华人的典范。


今天,林先生虽然已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是他遗下的事业万世永在,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着海内外200万融籍乡亲一代又一代不懈奋斗,把福清——我们美好的共同家园建设得更加文明富强。  


时至今日,虽然林绍良先生已经去世八年,但是他一生的辉煌,一世的拼搏却永远的流传下来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林绍良精神永远存活!


谨此纪念林绍良先生去世八周年!



1916年7月16日,林绍良出生在中国福建省福清县海口镇牛宅村里一个殷实的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都是以种田为生,家里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也过得安逸自在。


从小,林绍良就聪明好学,记忆力很强,在村子里很多人都不喜欢念书的情况下,他在私塾一直念到了15岁。然后开始学着做点小生意,家人给他在村口租了一间房子,开了一个小面店。 


可是,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三省,人心惶惶,林绍良的面店也只好关门了。  


林绍良的家乡是个田少山多的贫困地区,正如当时许多出外闯世界的人一样,很多当地的年轻农民都去了南洋谋职。林绍良的叔父去了印尼,后来大哥林绍喜也离乡背井到了那里。可以说现在家里的顶梁柱就是林绍良和父亲了。


然而祸不单行,1935年,年迈的父亲因病去世了,操劳家务的重担全落在他母亲的肩上。而这时国民党抓壮丁的风声也越来越紧,母亲担心儿子被抓走,便主张他出走南洋,一来可以避免被抓壮丁,二来也可以去南洋闯一闯。



1938年春天,林绍良到达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的古突士镇,找到他的叔父。叔父林财金在镇上开了个花生油店,林绍良就在店里当学徒。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 空余时间还要学习印度尼西亚语及爪哇方言。当时的印尼也不平安,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踏上这块土地。爪哇岛上烽火连天,经济凋零。林绍良发现,在店中坐等顾 客生意难做好,他便向叔父提出要到外面去推销,叔父答应让他去试试。于是,林绍良走街串巷,上门推销花生油。这个办法真管用,花生油的销售额成倍地增长。 


两年后,林绍良有了些积蓄,就想独立创业,寻求大的发展。他做起了贩卖咖啡粉的生意。他每天半夜三更起床,先将买来的咖啡豆磨成粉,再用旧报纸包成小包, 天还未亮,就骑上自行车,赶到六七十里外的三宝垅市去贩卖。时至今日,林绍良每当回忆起这段“骑自行车贩卖”的艰苦生活时,深感艰苦岁月对他日后事业的发展影响极大。他感慨地说:“人需要经得起磨练,才会有所进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印度尼西亚宣告独立。但日军刚撤走,荷兰殖民军又卷土重来,一场抗击荷兰殖民者的独立战争打响了。当地华商在中华总会 的领导下,大力支援印尼的抗荷独立战争,林绍良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他有过几年经商经验,独具慧眼,预感到自己大显身手、独闯天下的时机到了。他确信,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必将属于印尼人民,而自己的事业成败则与这场战争息息相关。于是,他毅然离开了在异国他乡唯一依托的叔父,选择了一条充满危险的路——给印度尼西亚军队运送军火和药品。  


此前曾有一位印尼军队高级领导人为摆脱荷兰情报人员的追捕,潜入古突土镇隐蔽。中华总会把这项掩护任务交给了林绍良。这位名叫哈山。丁的领导人在林家藏匿了一年多,与林绍良结成了莫逆之交。事后他才知道,哈山。丁是印尼共和国第一任总统苏加诺的岳父。正是通过哈山。丁的关系,林绍良结识了中爪哇第四军区蒂 波尼哥罗师的军官们,其中一位便是后来担任印尼总统的苏哈托。而当时苏哈托是这个师的上校团长。林绍良找到蒂波尼哥罗师的军官们,跟他们说明了要为他们运送军火的想法。对于处于被围困之中的孤军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他们对林绍良的英勇行为大加赞赏,并表示提供安全保护。  


不久,林绍良冒着生命的危险,用帆船载着从新加坡购买的武器及军需物品,凭着对地形和海路的熟悉,左右回旋,巧妙地越过荷军封锁线,把一批批军火安全地运到了中爪哇印尼军中。他从军火生意中获取了相当可观的利润,同时又与苏哈托等印尼军官结下了深厚的私人友谊。这为他日后事业上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贩运军火、药品的同时,林绍良敏锐地发现了另一宗可获大利的生意——丁香买卖。当时,中爪哇生产的丁香烟远近闻名,销路很好,上百家大大小小的烟厂应运 而生。这样,作为生产香烟原料的丁香需求大大增加,每年需要量高达2万多吨,远远供不应求。丁香生意利润确实诱人,但风险极大。当时丁香盛产于印尼东部的马鲁吉群岛,要把丁香运抵中爪哇,必须穿越荷兰军队的重重封锁线,弄不好就人财两空。在这时,林绍良和军队的友谊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军方的保驾护航下,丁香生意顺利地做成了,林绍良也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富豪。



印荷之战终以印度尼西亚获得独立而告终。心怀大志的林绍良,在一连串生意上的成功后,决心大力扩展业务。古突士镇这个曾经使他发迹之地再也不能满足他事业上的雄心了。1952年,他将自己的贸易公司迁到首都雅加达。此时,印尼的经济面临着如何在一片废墟上重建的问题。林绍良据此确定了自己的经营战略:从衣食住行入手,陆续进入其它领域。  


从1954年起,他相继办起了肥皂厂、纺织厂、轮胎厂以及自行车零件制造厂。随着企业的发展,他逐渐把目标放在进出口贸易上,与新加坡和香港建立起贸易关系。  


林绍良体会到,在经营活动中,无论是经商还是办厂,都必须得到金融界的支持;要想实现自己的宏愿,必须建立起自己的金融机构。1957年,他在泰国的金融巨头陈弼臣的帮助下,正式创办了中央亚细亚银行。有了银行做后盾,林绍良在生意场上如虎添翼。至此,一个兼有工业、商业、金融的林氏集团已显露雏形。这 时,林绍良的大哥林绍喜和二哥林绍根也都来到雅加达定居。大哥经营地产业,二哥从事财政业,三兄弟互为依存,共谋发展。  


从1967年起,林绍良迎来了事业上又一个高速发展期。1967年3月,苏哈托从苏加诺手中夺取政权,就任代总统;1968年开始任总统。1968年,印尼政府颁布了国内投资法令,为包括华人在内的国内外企业家提供了发展机会。  


1968年,林绍良经营的美卡有限公司和默朱布阿有限公司获得了政府给的丁香进口专营权。早年,他靠丁香起家,现在丁香又为他赚取更加丰厚的资产。他成了名副其实的“丁香大王”。


同年,印尼政府又做出决定,将全国生产面粉的三分之二专营权交给林绍良。为此,林绍良成立了波戈沙里公司。公司的创业资本只有10万美元,而印尼国家银行 却给了这家公司280万美元的贷款。总统苏哈托亲自主持了公司的第一座面粉加工厂落成典礼。经过10年的努力,波戈沙里公司生产的面粉已达国内需求量的 80%,成了亚太地区最大的面粉公司。林绍良由此也成了全国首屈一指的“面粉大王”。


林绍良还以其特有的预见力和洞察力注意到:随着新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外资、合资企业的涌现,国内冷落多年的建筑业会渐渐复苏。于是,他立即投资1亿美 元巨款,建成狄斯丁水泥厂,年产量达100万吨。此外他还建造了另外两座水泥厂。仅仅3年时间,林绍良的水泥集团生产的“三轮牌”水泥产量近1000万 吨,约占印尼全国水泥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成为印尼最大的水泥企业,他本人也被誉为“水泥大王”。 


此外,林绍良凭借他的雄厚实力,又插足房地产业。他在雅加达等地购得土地2100公顷,成为印尼最大房地产商。林氏集团每年在房产方面的投资几乎占印尼私营建筑业的20%。于是,林绍良又成了“地产大王”。 


在林氏实业王国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是金融业。尽管林氏集团经营的工业、商业、建筑、房地产、旅游业等非金融的资产约有30亿美元,但其金融业的总资产却达40亿美元。  


1974年,林绍良抓住政府开放资本市场的良机,决定由中央亚细亚银行与美国旧金山国际化学银行、日本长期信贷银行、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以及香港信和集团 共同投资组成多国金融公司。1975年,林绍良在飞往香港的飞机上,遇到了不久前辞去泛印银行总裁职务的“银行界奇才”李文正。交谈中,林绍良发现此君才 华横溢,精通银行业务,便立刻邀请他到中央亚细亚银行供职,并允诺给他17.5%的股份。事后表明,林绍良慧眼识珠,李文正确是一匹少有的“千里马”。中央亚细亚银行在他们两人的共同经营下得到了飞速发展。该行1978年收购了印尼商业银行。经过八年努力,这个银行总资产增加了332倍,存款额增长 1253倍,在全印尼设有32处分行,而且在新加坡、台北、香港、澳门及美国的加州、纽约等地设有分支机构。中央亚细亚银行不仅是印尼最大的私人银行,也 被公认为东南亚规模最大的银行之一。1983年,美国《公共机构投资者》杂志公布的世界最富有的12位银行家名单中,林绍良被列为第六名,成了扬名天下的 “金融大王”。


由于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和众多的银行作后盾,林绍良又涉足于国际贸易,而且一登场便一鸣惊人。在短短数年内,先后购买了美国、荷兰、泰国、菲律宾和香港的多家公司,从而使林绍良头上又多了一顶“商贸大王”的桂冠。  


到1988年,年逾七旬的林绍良已经实现了他那“实业王国”的梦想。  


秘诀


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88年,年逾七旬的林绍良已经构建起了自己的“林氏王国”,其控制的旗舰企业在东南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林绍良也因其雄厚的财力、庞大的势力,称雄印尼,富甲东南亚,被誉为“亚洲的洛克菲勒”。


“林氏王国”是一个多元化的集团,经营范围相当广泛,主要涉及纺织、水泥、化工、电子、林业、渔业、航运、保险、金融、房地产、黄金宝石、酒楼饭店、医疗器材、电信设备、钢铁等行业。它的基业中心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下属的公司企业,分布在印尼、新加坡、香港、利比里亚、荷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一个跨亚、非、欧、美四大洲的国际财团。  


分析林绍良巨大成功的原因,毋庸置疑的是,他与印尼前总统苏哈托的深交,对他事业的成功起了很大作用。但苏哈托的帮助仅仅是林绍良成功的一个因素。立足于国计民生,适应国民经济需要,这是林绍良恪守的一个经营思想,也是获得印尼政府支持的前提。一家菲律宾报纸说:“林绍良的企业起到了‘应民族经济之所需,补民族经济之所缺’的作用”,这样既会得到政府的扶植,也赢得普通印尼人的认同。  


林绍良本身的个人奋斗也是重要因素。林绍良曾对人说:一个人的创业,一半靠机遇,一半则靠个人奋斗——这是他事业成功的写照。林绍良善于摸清市场和顾客的变化,改变经营方针:“生意成功的秘诀,是要为顾客服务,赢得顾客的信任。”  


此外,他善于抓住机遇,注重人才的选用和培训,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林绍良自己曾十分感慨地说:“自己所学不多,本无力量经营如此庞大的企业,现今之所以能有所成就,主要是善于选择共事的伙伴。”  


林绍良个人曾总结说:“勤俭奋发是华人的美德,方向、意志和策略是第一要素,不怕失败、奋斗不懈、运筹帷幄、出奇制胜和深思熟虑是成功的必备条件。


来源:看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