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非遗”在身边:唇齿间的“非遗”茶香

煮水,泡茶。


美好生活,从一杯茶开始。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种植于西汉吴理真,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南方有嘉木,雅安出好茶。在茶的品种上,雅安人有诸多选择:南路边茶(雅安藏茶)、蒙顶山茶(蒙山茶)、蒙顶黄芽、永兴寺禅茶……


这些茶的制作技艺,都是传承了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


轻抿一口茶,当茶香在鼻尖游走,当淡雅或浓厚之香在唇齿之间流转,是否迸发出满腔感怀和诗意?


今天,我们就看看那些让人唇齿间留香的“非遗”茶。


雅安藏茶——传承千年的“非遗”品牌

雅安藏茶


雅安藏茶,又称南路边茶。


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从唐宋蒸青团饼茶到明代散庄叶茶,明末将散茶筑制成包,成为紧压砖茶。从采摘、杀青、蒸揉、渥堆发酵、拼配关堆,到设架筑包等要经过30多道工序,整个工艺流程通过千百年无数工匠的继承与改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造工艺,流传至今,为雅安主产区所独有。具有重发酵、后发酵、多次发酵、非酶促发酵、转色发酵等显著特点。


雅安藏茶制作工具


南路边茶汤色褐红明亮,滋味醇和悠长。


“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南路边茶在藏族同胞心目中享有崇高的信誉和牢固的地位,成为藏汉民族团结的纽带。


该项目2008年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蒙顶山茶(蒙山茶)——历史馈赠的千年贡茶

蒙山茶,红锅杀青


蒙顶山,是我国人工种茶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地方,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精湛的制作工艺造就了蒙山茶优良的品质。


每年3月27日,蒙顶山上都要举行与茶有关的祭天仪式。


蒙山茶始于汉,盛于唐、宋、明,广泛传播于清代和民国,制作工艺由简到繁,品种由少到多。


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采集野生茶树种植驯化,开创人工种茶历史之先河,蒙顶山因此成为世界茶文化发祥地。


从唐天宝元年(742年)蒙顶山茶列为贡品,历经宋、元、明绵延到清末,蒙顶山茶经历了一个从药品、饮品、贡品、祭品到商品的茶叶发展系统完整过程,其间名茶辈出、贡茶不断,在中国和世界茶叶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蒙山茶,揉捻


历史上蒙山茶主要有“贡茶”(分“正贡”、“帮贡”)和“青毛茶”(团子茶),随着时代的变迁,蒙山茶品种逐渐增多,各种茶品制作工艺也不尽相同,经其传承人整理发展,蒙山茶传统手工茶已经形成5个主要品种,即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其品质独特、工艺精湛、外形娟秀,载誉史册。


传承教学蒙山茶


该项目2021年进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全国首个国家茶叶主题公园——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挂牌。2017年,蒙顶山茶获“2017中国茶叶十大区域公用品牌”,蒙顶山茶文化系统进入“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蒙顶山茶文化申报“中国和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也已启动。


蒙顶黄芽——茶中极品温性茶的代表

徐建/摄影


茶汤呈嫩黄或浅黄色,味清甜香、细长而不浓;滋味醇和、回味甘甜……


这是蒙顶黄芽令人称赞和信赖的特质。


蒙顶黄芽是中国黄茶类的典型代表,是在总结古代传统制作过程中,利用杀青后余热、水湿“闷黄”、“包黄”、“堆闷”等工艺,使儿茶素及其他成分发生轻度氧化、缩合或水解而引起黄变,进而促进黄茶香气的形成。


蒙顶黄芽传统制作技艺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


自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起至清末,蒙顶黄芽一直是蒙顶山贡茶系列中极为珍贵的正贡茶,专供皇帝祭天祀祖和皇室饮用。


蒙顶黄芽选料为蒙顶山茶区清明前嫩芽,外形扁平光滑,色泽微黄,甜香浓郁,汤色嫩黄明亮。


蒙顶黄芽,烘干


蒙顶黄芽传统制作工艺是全手工制作,其工艺可概括为:鲜叶摊放杀青初包二炒复包三炒摊放闷黄整形提毫烘焙干燥包装。其中的制作工序,周期最长可达72小时。


徐建/摄影


从成茶和茶汤看,成茶色泽黄亮,微扁而直,重实匀齐,色黄带褐,油润有金毫。开汤后,茶汤呈嫩黄或浅黄色;茶香味清甜香、细长而不浓;滋味醇和、回味甘甜、无苦涩感;叶底嫩芽肥硕,鲜嫩黄色,嫩芽初泡直立,鲜活似嫩笋。最高等级的蒙顶黄芽更具有醇浓鲜爽、蜜甜馥郁、韵味悠长的独特品质风格,是茶中极品。

蒙顶黄芽传统制作技艺已进入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2017年3月27日,中国黄茶产业联盟蒙顶山联席会议在雅安召开,并通过了《中国黄茶产业联盟蒙顶山宣言》。


作为中国黄茶的主要产地,市委市政府、企业、茶人愿意加强在科技、人才、市场和文化等方面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科研联手,共同提升黄茶价值,打造一流产业,助农增收,共同发展,为实现中国万亿茶产业贡献力量。


永兴寺禅茶——独特的蒙山禅茶文化

永兴寺


在蒙顶山上的永兴寺内沏上一杯清茶,静静地观望杯中叶片上下浮动的变化,让人领略茶如人生、人生如茶的禅机;那蒸腾的氤氲,如同清明时节迷蒙缥缈的雨雾,透过如烟如雾袅袅上升的水汽,不知不觉会进入无际的遐思和禅的意境……


这种感悟是通过禅“心”由茶上升到对天、地、人之间变化的幻象。


这就是永兴寺禅茶的意境。


做法事洒净


茶人以流传千古的“和、敬、清、寂”韵意,在“和为贵、敬万物、清杂念,寂禅心”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静静品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最能体现以茶会禅,使佛教徒由初籍茶养生、清思之功能,升华为以茶悟心明见性,大彻大悟成禅茶一味之至境。


蒙顶茶的卓越品质,能把品茗者的心绪带入一个忘我的境界。


据《名山县志》记载,蒙山佛教僧人种茶制茶始于南朝,到唐朝禅宗传入蒙山。蒙山诸寺种茶制茶,开创出几个享誉全国的品牌,其中“雀舌”(芽叶初展,即叶包芽),在《佛教吟诵集》“献供赞”中名列前茅。在浙南海云寺呈(献午)供仪轨中有“蒙山雀舌茶奉献”之句。


采摘一芽一叶


自隋唐起,历代高僧都种茶、制茶、以茶入禅、以禅会茶,将其融入到日常的修行生活中。僧人居山修行,坐禅诵经,种茶制茶以定慧,以茶参禅以明心,在劳作中参禅,把参禅的方式融入到劳动中,很好的继承了重劳动的丛林家风。


永兴寺禅茶,精心揉捻


故其种茶、制茶都因循古法,很好的保留和传承了蒙山手工茶的制作技艺,极大的丰富了蒙山茶文化,尤其是近年来永兴寺僧众精心管理寺院茶园、潜心继承专研古法制茶工艺,对提高整个蒙顶山茶叶、甚至整个名山茶叶的品质及品牌定位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该项目已进入雅安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禅与茶的渐渐融合,一禅一茶两种文化也就逐渐融为了独特的蒙山禅茶文化。


蒙顶山上的永兴寺,农禅并举,以禅法入茶,使禅与茶结合更加紧密、完善,以茶会禅,丰富与提高了蒙山茶文化的意境。


永兴寺为继承“农禅并举”“禅法入茶”的传统,弘扬“甘露宗风”,接替蒙山“雀舌”之传统,在制作基础上加入一些现代工艺流程,为发扬光大“茶禅”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目前,该寺有庙产茶园一百余亩,年产优质绿茶数千公斤,除少数供应国内外来寺求购者外,多数作为礼茶赠送入寺拜佛的信众。寺内众尼积极响应中国佛教协会提倡的“人间佛教”为佛教发展目标,恢复“禅茶”仪式,使来寺礼佛的信众借助品茶体悟佛性。改革开放以来,国外高僧大德来此朝拜者众多,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僧人也不远万里来此朝见观光,实为蒙山禅茶的发扬光大奠定了宏观基础。


近年来,我市以“茶马古城·世界茶源”为主题形象,打响“禅茶”康养休闲品牌;以蒙顶山为核心,重点提升中国至美茶园绿道、茶马古道沿线旅游服务设施;主动融入四川省茶马古道旅游线路中,建设茶文化创意产业园;积极推进藏茶文化旅游开发、茶文化特色旅游村镇、茶文化主题庄园、自驾车示范营地等项目建设。


(来源:雅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