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这个貌不惊人的地方,是二胡演奏名家选琴必到之处

琴坊中,工人精心打磨作品。梅村街道供图

仔细研究“中国二胡艺术”的版图,会发现二十世纪以来的二胡名家、名曲、名琴师,大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无锡梅村。 

在无锡,与二胡有关的名人轶事颇多。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民间艺术家阿炳,无锡人都是听着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长大的。

梅雨时节,驱车来到无锡梅村,在当地人带领下,我们走进了新洲路228号的一栋小楼,上了北2楼的连廊,一处古色古香的中式门庭映入眼帘,上书四字——“古月琴坊”。

不了解的人很难想象,这个貌不惊人的地方,是很多二胡演奏名家选琴必到之处。它在行业里的地位之高,使得这里的简朴甚至有了朝圣的意味。

琴坊的主人,是当代制琴大师万其兴。今年82岁的万其兴,以一人之力将“梅村二胡”带上正轨,是无锡梅村的传奇之一。

“古月琴坊”内,万其兴摸着一把把二胡笑意浓浓,“这批二胡马上发往日本”。

万其兴有着很多的传奇故事,他笑着说:靠一把二胡走上了小康之路的故事,最为精彩。

1953年,年仅15岁的万其兴赴苏州袁顺兴乐器店学习制作二胡。由于天资聪慧,18岁就出师了,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琴师。

1965年,万其兴回乡参与创办梅村乐器厂,开启了梅村制作二胡的历史。

1992年,万其兴“二次创业”,开办“古月琴坊”,广采百家之长,最终制成了享誉海内外的“万氏琴”。

创业之初,古月琴坊是一个“个体户”:2名工人,业务全靠代工,赚点手工费。

如今,古月琴坊从初创之时的“个体户”,发展到现在有数千平方米厂房、20多名工人,专业生产中高档二胡乐器的生产企业,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琴坊里,万其兴检验即将出厂的二胡。梅村街道供图

“我们现在过上好日子,靠的就是手上这把‘二胡’。”万其兴回忆,创业之初,因没有“本钱”,他与家人只能为苏州、上海等地的乐器企业和琴行从事“代加工”业务,生活颇为辛酸。

“现在国家政策好,人民安居乐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带动了乐器行业发展,给了二胡制作匠人们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万其兴笑称自己的生活早已超过小康了。

虽已年过八旬,但万其兴现在仍坚持每天上班。他时不时看看二胡的外观、听听声音,有时干脆坐下来试拉一下。“决不让不符合标准的产品流出厂门。”他说,老一辈的匠人,把信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

最难能可贵的是,万其兴从业60多年来,无私传授二胡制作技艺。前来学艺的二胡制作师来自全国各地,后来日本也有爱好者慕名而来学习。目前在梅村开办二胡厂的卜广国、熊建、徐长林、张连均等二胡制作师都是他的高徒。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句话,在万其兴这里仿佛失去了效力,取而代之的,是一代制琴大师宽厚坦荡的胸怀。“徒弟自己在外边开二胡店,经营得好师傅脸上也有光。”万其兴用朴实的话,成就了“梅村二胡”制作史上的佳话。

今天,以“古月琴坊”为代表的梅村二胡生产企业,仍旧保留着父传子、师传徒的传统手工作坊模式,这种古朴的形制确保了每一把二胡的精工细作与价值考量。

现在,万其兴的大女婿黄建洪和小女婿卜广军共同负责“古月琴坊”的生产、管理和销售等业务;大女儿万小红、小女儿万华协助企业处理后勤事务;孙辈赴国外求学后回国,也在琴坊“扎根”。

“古月琴坊”的发展,是梅村所有二胡制作企业发展“缩影”。

近年来,无锡梅村投身二胡制作的人员日益增多,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制作水平稳步上升,十几家二胡制作工坊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

最新统计数据,无锡梅村年产各类二胡约4万把,占全国高端二胡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左右,是国内重要的二胡产业基地之一。

回望来时路,万其兴很感叹梅村这二十年的发展。从泛人问津,到门庭若市。20多年来,无锡梅村二胡实现了从“麻雀”变“凤凰”的逆袭。

逆袭之路上,政府、企业、个人,三者之间,彼此联动而又相互促进。

从2010年开始,无锡梅村做了大量基础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工作,有效提升了“梅村二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了当地二胡产业的发展与二胡文化事业的繁荣。

“一曲二胡,让世界聆听梅村。”这是万其兴的心愿。他的外孙女万云圣洁正在努力帮助外公实现这个心愿:“我们一定要传承下去。”

来自:国是直通车

作者:孙权 周建琳

编辑:陈昊星

责编:魏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