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营收增速放缓 CRO巨头泰格医药赴港上市出海找路

华夏时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孙源 于玉金 北京报道

5月19日,国内临床CRO(合同研究组织)龙头泰格医药(300347.SZ)盘中最高价85.10元,创历史新高。截至当日15:30,公司市值已达631亿元人民币。

目前,国内医药研发外包行业愈加火热,药企研发能力比拼也愈加激烈,专业性强、研发能力突出的CRO企业已经成为各大药企开发新药的坚定合作对象。据悉,泰格医药作为第三方机构参与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物瑞德西韦的两项三期临床研究项目。

A股市场股价给力,港股市场也即将对其打开大门,4月底,泰格医药向香港交易所递交了招股书。医药研发服务外包行业通过投资并购越做越大,加码H股融资,进一步突显了企业加速拓建上下游以及国际化进程的信号。

“A+H”继续收购?

CRO企业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已成为“A+H”双料股,目前来看,第三家或非泰格医药莫属。泰格医药招股书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称,按2019年收入及截至2019年底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数量计算,泰格医药是中国最大的临床合同研究机构。按2019年收入计算,其也是全球临床合同研究机构前十强。

据港交所官网披露,泰格医药联席保荐人为BofA SECURITIES、海通国际、中信里昂证券、中金公司。据了解,预计公司募资规模约为10亿美元。公司A股公告,此次H股发行预计增发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15%的股份。

此次IPO募集资金的主要用途为扩大及增强运营产能或能力,以满足海外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为潜在收购或投资提供资金,以补充现有业务;偿还借款等。

对于CRO企业为何多在A股的基础上选择加码H股,某中型券商医药分析师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是增加一个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是CRO企业都要朝着国际化路线发展,所以企业在H股上市有助于其受到更多海外投资机构的关注,同时未来在海外做并购,通过港股募资也更方便。”

泰格医药表示,公司目前正在通过战略收购与自建产能不断深化全球布局,其中在新加坡入组首例患者打开东南亚市场;与Accerise成立合资公司,在日本提供国际多中心临床服务;以1774万美元收购了日本EPS3.06%股权,子公司方达控股也持续在北美扩大产能。公司现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23个服务网点,覆盖800多家临床机构,在海外10个国家设立子公司。

国际化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据了解,中国临床试验成本相对发达国家低30-60%,对于海外药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同时在国际规则层面,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7年6月加入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内的临床数据可以通用共享,国内研发外包企业针对海外药企的业务开展更加便捷。

不过,中国CRO企业的国际化运营之下,要想赶超国外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CRO企业的商业模式是‘抄’国外的,多少有点‘水土不服’,国外CRO行业的经营理念和中国企业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距离,比如中国企业的实际需求并不那么明确,甚至连研发方向都不清楚。”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曾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泰格医药的客户主要包括中国及全球的生物制药公司以及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及医疗器械公司。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泰格医药在2019年为全球营收前20名的全部制药公司以及国内营收排名前十的所有制药公司提供了服务。

不过,《华夏时报》记者发现,尽管公司海外并购的节奏加快,然而公司境外营收占比近几年有收缩趋势,2016年至2019年分别为62.66%、57.22%、46.35%、42.92%。业内分析人士表示,这是由于尽管海外业务占比较高,但国内CRO市场增速较快。

CRO行业是我国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相比海外巨头起步较晚,目前是全球复合增速最快的CRO市场。数据显示,2017年,国内CRO行业市场规模约42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剂的CRO市场将分别达到110亿美元和35亿美元。预计2017-2022年复合增长率达27.7%。

但在业绩表现上,泰格医药出现了营收增速放缓甚至下滑的趋势。2019年,泰格医药营收为28.03亿元,同比增长21.91%,而2018年为36.67%,公司表示,营收规模下滑主要系数家子公司不再纳入合并范围引起。但从季度数据看,近年来公司季度营收同比增速也已呈下滑趋势,2018年四季度同比增速为25.62%,2019年四季度同比增速为9.36%,2020年第一季度,公司营收6.50亿元,同比增长6.77%。

未雨绸缪,要为国际化并购与业务开展搭好后台,从而进一步打开盈利空间,在港交所输血融资成为其必然战略。

一路收购累积商誉减值风险

“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做大了基本都想做‘纵向一体化’,拓展上下游产业链。”问到是否每家企业都想做产业链拓展,上述分析师讲到,“第一是因为每个细分领域的天花板相对比较低,第二是因为做纵向一体化,客户有延续效应,各业务之间可以协同,提高客户保有率。”

目前,国内各医药研发外包企业的CRO、CMO以及CDMO等细分领域已覆盖从临床前到临床的全过程,不同企业优势领域不同,但龙头企业基本都希望扩张构建全产业链。

泰格医药已经在产品技术壁垒非常高的临床CRO领域打出一片天地。2019年,其营收主要来源“临床试验相关服务及实验室服务”收入14.5亿,营收占比51.8%。自2016年以来,公司的净利率和毛利率均保持快速上升态势。

和其他头部医药服务外包企业一样,泰格医药通过并购丰富业务版图的脚步一直未停,不过一路收购伴随着商誉升高,减值风险不言而喻。

2014年5月,泰格医药以5025万美元收购专注临床前CRO的美国方达控股(01521.HK)69.84%的股权进行业务扩张。2019年5月底,方达控股正式上市交易。2015年,公司商誉为4.7亿元,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其账面商誉涨至13.63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16.54%。期间,公司收购了包括北医仁智、泰州泰格捷通、韩国DreamCIS、罗马尼亚Opera等多家公司。

谈及泰格医药的发展趋势,上述分析师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一是其子公司方达控股要纵向一体化,向临床前拓展,二是重点发展全球多中心临床。对于公司未来在拓展产业链上的具体计划等问题,记者致函泰格医药,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已逐渐成为该行业发展趋势。公司招股书显示,中国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数量由2015年的46项(占全球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总数的10.4%及中国所进行临床试验总数的13.6%)大幅增至2019年的156项(占全球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总数的 19.7%及中国所进行临床试验总数的15.1%)。此外,中国公司发起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数量由2015年的4项大幅增至2019年的60项。

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政策的带动和鼓励创新药等政策支撑下,对于医药研发服务外包行业的未来,史立臣表示看好,他认为,CRO企业的商业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拓展业务板块,从前端的构建产品战略、优化产品结构、药物研发,到后端的市场层面进行市场营销。行业未来真正的发展机会,不是单纯的研发,而是整合上下游资源,这是中国市场的实际需求。

泰格医药在招股说明书中提及受疫情影响的表现:虽然并无因公共卫生事件而遭致取消,但公司进行中的包括临床试验操作、现场管理及受试者招募项目生物制药研发项目,均受到各种不利影响。

董事长叶小平在5月12日的网上投资者交流会中表示,尽管受疫情影响,但2020年第一季度泰格医药的业绩依然保持了增长,现金流持续向好,这得益于泰格医药针对疫情的及时反应,迅速采取了一系列保证业务持续的措施以及多元化的临床研究业务布局,比如数据管理和统计等业务在第一季度受疫情影响较小。

责任编辑:黄兴利 主编:寒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