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流量繁荣和利润隐忧:全球虚拟银行业发展几何?

自1580年意大利威尼斯诞生了第一家银行后,这种金融机构伴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繁荣而日渐完善,并为现代金融业的发展确立了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信息化和互联网给各行各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银行业,这个信息化程度极高,但始终不太接地气的行业,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演化出一种全新的组织形式,虚拟银行这一概念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悄然出现

虚拟银行即通过信息技术所创建的数字化银行,无需设立物理网点,主要通过互联网及其他形式的电子渠道为客户提供银行服务。用户可通过纯线上、自助的操作,获得银行提供的各类服务;让银行客户告别银行网点难找的车位、漫长无聊的排队叫号和只有工作时间才可以获得的银行服务。

在这种模式下,“银行”变得“更轻”。它集成了线上快捷支付的便捷,又同时具备银行的安全和保障;既方便了用户时间,又打破了传统银行依赖于人(柜员、客户经理)提供服务的限制。于用户来说,虚拟银行这一概念让个人金融服务更加触手可及,对银行从业者来讲,它也让银行的组织架构变得更加敏捷。

虚拟银行、传统银行和传统银行的数字化

在许多评论中,人们将虚拟银行形容为“挑战者”,将原本资金雄厚且占有绝对市场优势的传统银行设定为“守城者”。虚拟银行凭借着其更低的成本、更优化的用户体验和对市场更快的响应速度,让传统银行在金融服务业务中的霸主地位变得岌岌可危。

近十几年间,我们看到各家老牌银行的个人金融服务从网页银行纷纷转头发展至独立App,虽积极在数字化转型中不断作出尝试,但传统银行的庞大组织结构、复杂的内部流程和一些颇为冗余的网点支出都让其在与新兴虚拟银行的争斗中有些力不从心。

当前世界范围内不断涌现的纯数字化银行虽有近百家,但这一领域的探索仍处于早期阶段,真正形成稳定商业模式及盈利模式的仍然寥寥无几。本文将从虚拟银行的发展进程开始,回顾早期启蒙者的大胆创新,盘点当前市场中成绩颇为闪耀的几家虚拟银行的杀手锏,探究该行业下未知的发展潜力和机会

虚拟银行发展进程

最早出现的虚拟银行是Security First Bank。1995年10月,由三家美国银行联合成立全球第一家无任何分支机构的纯虚拟银行正式开业。即美国第一安全网络银行SFNB。其前台业务在互联网网页端进行,其后台处理只集中在一个办公地点由员工完成。开业后的短短几个月,即有近千万人次上网浏览,给金融界带来相当震撼。两年后,由荷兰ING集团发起了ING DIRECT Bank,采用主营业务线上化,咨询服务“咖啡店化”的创新运营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早期用户对虚拟银行的信任度。

在度过了萌芽期后,自2008年起,随着智能移动操作系统的面世,U Bank、Ally、Moven三家虚拟银行分别在澳大利亚、美国出现。在这段发展期内,几家虚拟银行仍然在发展着传统银行的业务,靠存贷款利差获利,业务模式和流程在本质上除服务渠道外,与传统银行业务并无变化。

随后的几年里,移动智能手机开始向市场普及,各大金融机构和互联网巨头开始直接、间接地投资虚拟银行,直到2013年,人脸识别、指纹等身份校验技术成熟,同时移动设备硬件的升级使得OCR技术走向终端用户,欧美地区先后涌现出多家创业虚拟银行;2014年起,在中国背靠几家互联网巨头,不断出现了微众银行(腾讯)、网商银行(阿里)、百信银行(百度)和新网银行(小米);韩国、印度等亚洲地区也紧随其后。就此进入到虚拟银行的爆发期。

(虚拟银行行业发展跟踪画布)


我们看到,除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虚拟银行的推动外,行业政策也为相关金融创新提供了可靠的发展环境。早期的虚拟银行全部出现在金融发达、法律规范的地区;随着欧盟的成立,欧盟支付服务指令、单一欧元支付区域政策,直接为虚拟银行在欧洲遍地开花提供了令人羡慕的沃土。

ING DIRECT:银行网点?还是咖啡店?傻傻分不清楚

ING DIRECT是全球最早的虚拟银行之一,也是第一个将银行服务与城市咖啡文化相结合的创新企业。1997年,ING Direct在加拿大首创直销性质的虚拟银行,最早主要通过邮件、电话和在线客服为客户提供服务。在一些主要城市,ING DIRECT以咖啡馆的形式出现,门店装修现代,以橙黄色为主,色彩明亮。咖啡店提供计算机和免费互联网服务,使客户可以登陆账户。同时,ING DIRECT将咖啡店的店员和咖啡师培训为具有行业知识的业务顾问,可以用简单的、非专业语言和客户沟通,为客户提供帮助和建议。

(ING DIRECT Cafe)


ING DIRECT的这种线下门店虽然不多,但大大打消了客户对新型虚拟银行的不信任感,以这种低成本的方式让客户接受虚拟银行形式,同时也达到品牌营销的效果。咖啡店不仅可以获得咖啡营业收入,也出售公司纪念品,以使公司的品牌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推广。

在产品方面,ING DIRECT主张产品简化。最初银行的主要产品只有储蓄存款账户和房地产抵押贷款业务以及几种简单的共同基金等,产品选择有限,使客户容易尝试。同时也根据渠道特点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这些业务在最初的几年就已经为银行带来了大量的客户和收入。在业务方面,ING DIRECT采用薄利多销的模式,为客户提供更高的存款利率和更低的贷款利率,且不对客户收取额外的费用,非息收入几乎为零。而在运营方面,ING DIRECT仅通过网络和电话服务客户,其提供的产品种类较少、标准化较高,且基本不设营业网点,因此有效降低了获客成本和运营成本。

ING DIRECT薄利多销的业务模式和低成本的运营方式,使其在加拿大大获成功,随后迅速向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西班牙和英国等地扩张。在1999年成为西班牙最大的直销银行,2000年成为加拿大最大的直销银行,2010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直销银行和最大的储蓄银行,存款额排名全美银行的第十五位。

作为最早“吃螃蟹”的人,ING DIRECT虽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不得不出售了部分业务,但至今仍然在欧洲虚拟银行业中占有一席之位,成为早期的行业领头羊。

投资背景和市场偏好下的差异化竞争思路

纵观世界范围内的虚拟银行,我们按银行的投资背景将虚拟银行划分为三类

  1. 由传统金融机构或银行开设的直销型虚拟银行国外早期兴起的虚拟银行多为直销类虚拟银行,借助在线服务的便捷获取大批用户。而国内的直销银行则主要是由商业银行牵头发起。如百信银行,系国内首家独立法人模式的直销银行。这些传统银行开展虚拟银行业务的主要方式有三种:自主研发、外部合作和收购
  2. 背靠互联网巨头生态和流量优势的互联网型虚拟银行海外典型的互联网虚拟银行Bank of Internet USA(BOFI),早在1999年就正式营业,凭借着互联网渠道和技术优势,降低内部运营成本,实现了资产和规模的快速扩张。国内的互联网虚拟银行们为与传统金融机构形成差异化竞争,在业务的布局上各有侧重。微众银行主要发展2C业务,吸引年轻人群并提供小额信贷。 网商银行更看重2B业务模式,依托阿里巴巴的电商平台,为小微商户提供贷款服务。
  3. 尚在摸索当中的创业型虚拟银行在虚拟银行领域目前存在不少初创公司,来自全球各地的几十家初创公司都在积极发展自己的虚拟银行业务。虚拟银行领域的创业公司主要涌现在金融政策利好地区和互联网发达地区,商业模式呈现多样化,各有不同的业务切入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趋向互联网产品,配合互联网运营手段获客,针对不同的目标客群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4. 传统银行/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 (不在本文探讨范围)

(虚拟银行个人金融服务项目一览)


对比全球范围内虚拟银行开展的业务,不难发现:

传统银行的存贷业务占据主要地位,其中拥有传统银行和互联网背景的直销银行和互联网银行们几乎都开展了贷款业务。这也成为它们的主要业务收入之一。

除具备传统银行背景的直销银行外,互联网银行、创业银行都不曾发放个人信用卡。原因可能是互联网银行及创业银行尚未建立其复杂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缺乏信用账户的管理经验。

直销银行业务开展更全面,其中中国台湾地区的王道银行O-Bank和印度的Digibank涉及存款、贷款、信用卡、保险和理财等多项业务。

创业银行擅长发现特殊群里用户需求,尤其坐标欧洲的几家虚拟银行更具创新力:Yolt通过集成OpenbankingAPI的方式,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开放银行,集中为客户提供查看多家银行账户余额、优化资金管理的服务;Revolut和Monzo针对旅游人群提供超过20个国家的换汇服务;而Monese主要提供国际间的快速汇款服务。

欧洲虚拟银行:用户至上、创新涌现

(欧洲虚拟银行)


2011年,普遍用户仍然高度依赖银行网点,欧洲的虚拟银行先驱们便坚信移动平台才是未来零售银行业务的主要销售渠道,在欧盟不断推出的经济政策的帮助下,欧洲的虚拟银行大批出现。

目前欧洲地区是直销银行的天下。ING DIRECT 在出售美国、加拿大等地的业务,专注欧洲地区发展之后,现在已经成为欧洲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直销银行,在欧洲的业务范围覆盖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波兰等国家。

除了老牌的直销银行外,以N26为代表的新兴创业银行也加入竞争市场。

N26于2013年成立于德国,在2016年获得牌照,是欧洲第一家拥有完整欧洲银行牌照的虚拟银行。根据欧洲政策,取得完整的银行牌照的时间需要两年,在尚未取得牌照时,N26为了吸引用户,与其他机构合作优先推出了产品。这时的N26只是一个对外窗口,其后端的支持者为Wirecard,二者合作推出了N26的第一款产品——免费的银行账户和N26的Mastercard。这种提供免费账户的方法为N26积累了大量的用户,使N26在等待银行许可时用户数量就已经突破了250万。相比Tandem和Atom等在获得牌照后再推出产品的公司,N26占据了市场先机。

目前,N26已为欧洲23个国家的客户提供消费信贷、储蓄、支付和快速转账业务等,并在2019年取得全球用户超500万的成绩。

北美虚拟银行:概念启蒙、产品先行

(北美虚拟银行)


北美是全球虚拟银行的发源地,1995年便出现了世界第一家虚拟银行。当前美国虚拟银行的市场上,既有像Ally、Starling等持证的公司,也有像Simple、Chime、Moven等“租”牌照的公司,他们作为技术提供者与传统银行合作。

以Chime为例,它与美国 Stride Bank和Bancorp Bank合作,发行Visa储蓄卡,为用户开设账户。2018年5月,Chime的用户便达到100万人;截止2019年底,Chime的用户突破650万,在一年半的时间里暴增550万用户。

Chime的CEO Britt把用户的增长归功于公司的好口碑,他说:“我们最大的获客渠道不是电视广告或者网络广告,而是客户的推荐,客户帮我们宣传”。其实,Chime成功的秘诀是他们精准的市场定位,它以对传统银行感到不满的客户为市场,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账户、免费透支的“SpotMe”功能。“SpotMe”是传统银行透支功能的替代品,主要为年轻、预算紧张的客户提供服务。每个月工资收入大于500美元的用户都可以申请“SpotMe”,在Chime存款后,即使储蓄账户的余额小于0,客户也可以继续透支,透支的金额根据多方因素决定。下个月收到工资存款后会还清这个月透支的金额,而且Chime不会收取透支费用。这项服务使Chime成了一些客户财务生活的核心部分,这些免费的功能也让Chime的用户规模大幅增加。

亚洲虚拟银行:互联网基因、后来居上

(亚洲虚拟银行)


在亚洲,包括中国、印度、韩国等在内的国家,纷纷抢滩虚拟银行市场。亚洲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且基本都处于发展初期,但发展势头迅猛,出现了微众银行、网商银行、K-bank和KaKao bank等纯互联网虚拟银行,具有大型互联网公司背景。

在韩国,首家虚拟银行K-bank在开业3天内,平均每分钟有21个用户开户,开业4内天,用户就突破了10万人。而晚于K-bank成立的KaKao Bank目标客户为年轻人, 目前的存款额和贷款额方面双双超越K-bank。

在中国的大陆地区,虚拟银行虽发展时间不长,但微众银行、新网银行、网商银行和百信银行目前都实现了盈利,市场表现领先于很多发展较早的国外公司。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大陆地区对虚拟银行的政策较为收紧,客户通过大部分虚拟银行开户的类型限制在“二类户”和“三类户”,这与美国、欧洲、中国的香港地区虚拟银行开立的与传统银行无差别的银行账户相比,存在相当局限性。在技术识别率愈发趋于成熟的今天,基于人脸识别的身份验证的准确性早已超过人工肉眼识别,大陆监管者也许会在合适的时机对更多虚拟银行开放“一类帐户”开设权限,为大陆的虚拟银行立足国内、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残酷市场竞争中,“体验”和“优惠”?并不够

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年代里,市场和行业早已从关注业务转化为重视用户,而不断升级的用户体验和UI交互设计仿佛成为各家互联网产品制胜的武林秘籍。在虚拟银行业也是如此,许多虚拟银行在App UI设计上颇为用心,也涌现出许多极具创新的交互形式,令人眼前一亮。

除了眼花缭乱的页面设计,许多银行也在产品和服务上下足了功夫,为用户打造更具创新性,更“有趣”的功能和服务。给个人财富管理功能赋予游戏化体验;或在存款产品中加入社交元素;各家银行推出的银行卡片更是为了迎合年轻客户的口味花样翻新,甚至发放完全由客户个人定制化的银行卡。

和其他互联网产品一样,大部分虚拟银行都选择在开业初期通过大范围的优惠和返利吸引客户,一些银行推出免手续费换汇服务,吸引有境外旅行计划的客户;有的推出利率超高的”爆款“理财产品,打造供不应求的市场氛围从而达成饥饿营销的目的;还有一些虚拟银行选择引入保险业务,面向年轻用户推出价格优惠的中小额保险服务;抑或是提供小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低利率贷款服务,通过更多的让利吸引贷款客户。

利润隐忧

虚拟银行作为新兴产业,当前市场中普遍存在着一个值得注意的现状——不健康的收入结构。大部分虚拟银行尚未形成多元的收入组合,同时又尽一切可能降低存贷利差和中间业务收入以让利客户,导致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银行在考虑用户之余,也需要发展多元化的收入业务,合理经营

不论是视觉和体验,服务创新,优惠返利,还是低学习成本的产品设计,这些大家习以为常的设计和营销无不将目的指向讨好用户。这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无可厚非,但在如此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仅靠“体验”和“优惠”,并不能冲出重围。当虚拟银行脱去用户体验和移动银行的华丽外衣,多数虚拟银行尚未在资产端找到真正吸引用户的产品内核,盈利模式的不清晰导致亏损连年加剧。当今的互联网市场中,存在太多“美好的体验”+“失败的业务”,只能在几轮烧钱狂欢结束后选择关门大吉。

可能的出路

参考传统银行的获利模式,虚拟银行的主要获利模式同样是通过存贷利差,即通过银行资金来源的成本与资金运用的收益之差获利。虽目前市面上超百分之六十的虚拟银行都开展了各类贷款服务,其中不泛个人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但目前市场中已经获得稳定盈利的虚拟银行却了了无几。近8年间,随行业兴起而出现的虚拟银行中,除大陆及韩国的虚拟银行已实现真正盈利,其余虚拟银行无一例外仍处在资金投入阶段。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贷款的门槛逐步降低,客户的选择增多,但个人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的总体需求量却难以发生显著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虚拟银行们更应发挥互联网的渠道优势,与相关行业、产业开展合作,寻求新的贷款场景。如个人旅游贷、留学贷;小微企业专项贷款等等。通过打造更多元的贷款场景和外部生态系统的构造,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求更多机会,另一方面帮助自身从夹缝中获得收益,逐渐摆脱只有市场活跃度却没有盈利能力的尴尬状态。

除贷款外,获得虚拟银行牌照的公司也可与传统金融行业合作,发展更多个人金融服务业务,如保险、基金、股票等,通过收取相应的手续费进行获利;对那些已经拥有相当用户数量的虚拟银行来说,结合用户操作行为进行大数据分析,绘制相应的用户画像,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更加贴心、定制化的金融服务,从而进行更加精准的营销,也同样成为了其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

不论是创新的服务,还是精准的用户定位,各家虚拟银行们的确各有千秋。而一味追求创新服务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一切商业模式都需要以获利为基础的本质。虚拟银行们只有在不断地探索中形成稳定长久的盈利模式,并逐渐将自身的业务结构合理化,才能在风起云涌的市场中立于不败。

个人金融服务市场的蓝海争夺之战

总体来看,尽管全球范围内的虚拟银行看似发展迅猛,欧洲、北美和东亚经济发达地区也都活跃着多家虚拟银行,可它们不但需要面对来自传统银行的挤压,又要在创新和盈利之间作出平衡,想要在同业间的激烈竞争中拔得头筹并非易事。

金融服务欠发达地区

这种情况下,一些欠发达区域成为了虚拟银行市场中的蓝海。在这些地区里,创业公司可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并且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率提升,获客会变得更加容易。

东南亚多数国家经济相对落后,个人金融服务不充分,以印尼为例,这个拥有2.6亿人口的大国,信用卡持有率仅为6%,这无疑成为了许多虚拟银行们争先抢夺的重点市场。

大陆许多大型金融科技公司在去年纷纷参与竞争香港首批虚拟银行牌照,一方面是为了拓宽自身的业务范围,提高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将香港市场作为跳板,等待进入东南亚,甚至国际市场的机会。

政策监管利好地区

相反的,一些经济发达程度高,但政策监管较为严格的地区,政府和监管部门也逐渐意识到金融科技和开放银行的大势,纷纷发放虚拟银行牌照,并出台相关法规政策完善市场监管,这样的举措同样为虚拟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优异的成长环境

澳大利亚早在2008年就先后出现了类虚拟银行业务。2018年澳审慎监管机构(APRA)发放了3张虚拟银行牌照,其中Volt Bank已经在2019年正式面向用户发布。在其他几家银行紧锣密鼓筹备的过程中,2019年,APRA再发一张虚拟银行牌照。

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于2019年先后3次发放多达8张虚拟银行牌照,其中包括Livi VB Limited、SC Digital Solutions Limited、众安虚拟金融有限公司和香港“独角兽”金融创新公司WeLab,其他四家获牌公司中可见蚂蚁金服、腾讯、平安集团和小米的身影。截止到2020年第一季度结束,香港已经上线了ZA Bank、Airstar Bank和Ant Bank三家虚拟银行,其余5家虚拟银行也计划在今年面向香港地区民众提供服务。

与香港同为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也已在2019年开放虚拟银行牌照申请,截止目前已有21家公司提交申请,预计在2020年中期正式发放牌照。

最后

在数字经济、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浪潮下,“挑战者”虚拟银行不断向传统行业的强者发起攻势,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新兴的业务和产品。从行业监管角度出发,逐渐形成的良性竞争提供了更大的市场潜力;对投资者来说,各家虚拟银行的创新能力也极大的增强了股东们的投资信心;于消费者而言,虚拟银行从业者们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加速了“去银行化”进程,让智能金融服务更加触手可及。

注释:

对于虚拟银行(Virtual Bank)一词,世界各地的叫法不尽相同,但概念上十分一致,都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搭建的银行:

  • 虚拟银行(Virtual Bank),主要在中国的香港地区、欧洲一些地区使用。
  • 挑战者银行(Neobank),也有人翻译做“新兴银行”、“新式银行”,主要在美国地区被使用。
  • 数字银行(Digital Bank),在欧洲一些国家、新加坡等地被使用。
    互联网银行(Internet Bank),是中国的台湾地区、韩国等地的叫法。
  • 直销银行(Direct Bank),狭义上与以上几种叫法的概念一致,指不设置物理服务网点,仅通过信息技术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广义上,一些中国大陆地区的传统银行,也将自己的数字化转型渠道(如银行App)称为直销银行。直销银行这一词在不同使用场景中的概念有所不同。

文/ThoughtWorks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