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牛津大学华裔美女辩手火了!到底是长得好还是说得好,网友们争论很激烈啊

本文部分转载自21世纪英文报,已获授权

最近,一位来自牛津大学圣凯瑟琳学院(St. Catherine's College)的华裔辩手Cecilia Zhao因为参加牛津学联(Oxford Union)的辩论赛在国外社交网络上火了。

目前,她的辩论视频在国外视频网站YouTube上已经有了29万+的播放量,来看现场视频:

据牛津学联官方介绍,这场辩论主要是关于科技兴起对社会的威胁:

“This House Believes the Rise of Tech Empires Threatens Society”

辩题为:“技术帝国的兴起是否对社会形成了威胁”

Facebook, Google, and Amazon have made communication and commerce considerately easier in a globalised world, but has this come at the unacceptable cost of allowing an oligopoly in the technology sector to grow too powerful?

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中,脸书、谷歌以及亚马逊让沟通和商业变得更加便捷,但这是否也使得这些科技行业的寡头变得过于强大,从而带来令人难以接受的代价?

作为反方,小姐姐认为“技术帝国的崛起并不会对社会造成威胁”。

“My argument today is simple: acknowledge that tech empires can be dangerous, create inconveniences and cause problems. But more importantly, I would like to propose that society is not static, and that we can offer adequate insurance against even the most adverse impacts.”

我今天的论点很简单:承认技术帝国或许很危险,或许会引起不便、带来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我认为社会并非是静态的,我们可以提供足够的保障,甚至能够对抗最不利的影响。

看完这段辩论发言,不少外国网友都被迷倒了,表示,“你长得这么好看,说什么都对”……

“她真是超级迷人!”

“她说了什么我一句都没听见,但我完全同意!”

一些中国网友也纷纷为她点赞↓↓↓

但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在辩论这么正式的场合,姑娘穿得有点清凉……

“这条裙子太犯规了吧?”

“哈哈,她是想通过她的穿着来给自己拉票吧。这对于一场大学辩论赛而言合适吗?”

不过,话说回来,穿着晚礼服参加辩论赛,还真是牛津学联的传统。

据了解,black tie是辩手的着装规定,而观众则更为正式,为全套礼服(white tie)。我们看一些相关图片感受一下辩手的穿着。

就像《娱乐至死》书里对总统竞选电视辩论的描述一样,穿着和风格怎么可能不会影响受众呢?

还有网友吐槽Cecilia的口音:

“我全程都在努力分辨她的口音。”

“她很迷人,但她的口音超级重,而且她一直在拨弄头发,啊真的很烦人”

无论如何,这位华裔女辩手都引发了网友极大的兴趣。

根据牛津学联提供的辩手简历,Cedilia Zhao是圣凯瑟琳学院地理系大一学生。

“牛津学联秘书处委员会第4届选举成员,圣凯瑟琳学院地理系大一学生。”

她小小年纪就拿到了麦肯锡的实习offer:

在就读于牛津大学之前,Cecilia在英国的Woodhouse Grove School度过了高中时代,在当年的英国“高考”A-levels 中,6门课都拿了A+的成绩,妥妥是枚学霸无误了。

八卦完毕,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场辩论。

牛津学联(Oxford Union)是世界顶级辩论、演讲俱乐部。自1823年成立以来,先后吸引爱因斯坦、丘吉尔、尼克松、卡特、基辛格、撒切尔夫人等名人在这里发表演说。

看现场的阵势就知道,这是一场相当隆重的辩论。

想更多地感受牛津学联的同学,可以再看一段牛津学联经典辩论片段:莎士比亚vs侃爷,到底谁更牛?小哥哥的雄辩和华丽英音令人着迷。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接下来,双语君(微信ID:Chinadaily_Mobile)就来跟大家聊一聊辩论。

其实,辩论曾非小众,在移动网络还未普及的上世纪90年代,央视播出的《国际大专辩论会》就曾掀起过一阵全民辩论热潮。

这场节目曾走出过不少辩手,现在活跃于辩论性综艺节目的黄执中、周玄毅、马薇薇都曾经是当年红极一时的辩手。

周玄毅曾在《国际大专辩论会》中担任武汉大学辩论队四辩

蒋昌建也曾是赛事的最佳辩手。担任复旦大学四辩时,陈词中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用它来寻找光明”成为不少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被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为“词锋锐利,反应敏捷”。

蒋昌建曾任复旦大学四辩

和现在综艺中偏向社会化和娱乐化的辩题不同,当时的辩题不少都偏向政策或者哲学思辨,一起看几个体会一下:

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vs 温饱不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

人性本善 vs 人性本恶

真理越辩越明 vs 真理不会越辩越明

治愚比治贫更重要 vs 治贫比治愚更重要

其中不少辩论场面堪称经典,很多逻辑、语言双杀的辩手,让人忍不住拍手称道。

后来,华语辩论演化出了更多的赛制,大到地区,小到学校,都有自己的赛制。

和华语辩论一样,英文辩论有各种各样的模式和规则,不少赛制都是由政治辩论演变而来的。比如政策性的林肯-道格拉斯辩论(Lincoln–Douglas Debate),就是1858年林肯与道格拉斯关于奴隶制的著名辩论而得名,是一种美国式的单人对单人的辩论。

要说曝光度最高的辩论,非美国总统竞选电视辩论莫属了……

美国总统电视辩论

而目前国际上采用最多的,就是英国议会制辩论(British Parliamentary,简称BP)。戳下面的视频,了解英国议会制辩论的赛制↓↓↓

下面来为大家讲讲,观看英国议会制辩论的正确姿势:

和华语辩论一样,BP比赛也有正反方,分别被称为“政府”(Government)和“反对党”(Opposition)。当然,各队辩手的称谓也极具“议会”特色。

辩手组成

In British Parliamentary, there are four teams of two speakers. Two of the teams (and hence four speakers) are on the government and two teams are on the opposition.

在英国议会制辩论中,两位辩手组成一队,共有四队。两队(共四名辩手)为正方,两队为反方。

每一队、每一位辩手也都是有其角色的:

第一队:上议院政府

(Opening Government )

❶ 首相 PM (Prime Minister)

❷ 副首相 DPM (Deputy Prime Minister)

第二队:上议院反对党

(Opening Opposition)

❶ 反对党领袖 LO(Leader of the Opposition)

❷ 反对党副领袖 DLO(Deputy Leader of the Opposition)

第三队:下议院政府

(Closing Government)

❶ 政府成员:GM (Government Member)

❷ 政府党鞭:GW (Government Whip)

第四队:下议院反对党

(Closing Opposition)

❶ 反对党成员:OM (Members of the Opposition)

❷ 反对党党鞭:OW (Opposition Whip)

注:"党鞭"(Government Whip)是政党名词,起源于英国,是指议会内的代表政党领袖,政党纪律主管,功能是为了确保议员出席并按照政党立场行事。"党鞭"一般是一人,也可以多人。

发言顺序

Speeches alternate between the two sides, starting with the first government speech, and are usually up to either five or seven minutes in length.

从正方的第一位辩手开始,双方交替发言,发言时间通常为5-7分钟。

首先是上院:

首相 PM (Prime Minister)

反对党领袖 LO(Leader of the Opposition)

副首相 DPM (Deputy Prime Minister)

反对党副领袖 DLO(Deputy Leader of the Opposition)

其次是下院:

政府成员:GM (Government Member)

反对党成员:OM (Members of the Opposition)

政府党鞭:GW (Government Whip)

反对党党鞭:OW (Opposition Whip)

虽然,四个人为一队,但最后的打分裁定还是以两个人一组为单位的:

Hence, speakers within the same team cooperate but teams on the same side do not cooperate during the debate, and instead try to outmanoeuvre each other. The teams are then ranked first to fourth in the debate. Each of the teams has a specific role in the debate.

因此,同一支队伍的辩手会互相合作,但同一方的队伍并不会在比赛中合作,而是试图智胜对方。比赛后队伍将被排出第一至第四名,而每支队伍在辩论中都有具体的分工。


outmanoeuvre [,autmə'nu:və]:在谋略上胜过

下面介绍三个辩论名词,让你更“内行”。

Knifing

虽然我们说,即便是同一方的两队,也存在竞争关系。

但同一方的下院,也不能反驳上院,否则就会输。这里的反驳,就叫Knifing。

Knifing is a term used to describe the act of one debater contradicting what his teammate has said. Although originally used to describe only British Parliamentary, it has been applied to all forms of debate.

Knifing是指一个辩手的观点与其队员相矛盾。该词最先仅用于英国议会制辩论,后来被用于各种形式的辩论。

这也是下院难打的原因,又不能反驳,又要胜过上院。

Motion

Motion其实就是辩题,也就是topic。

在BP辩论中,每队打哪个位置都是随机决定的,决定位置之后,辩题就会公布:

After the position for each team is announced, a topic, in other words, the motion, will be released.

当每个队伍的位置决定之后,辩题就会公布。

在15分钟的准备之后,辩论开始。

POI

辩论中有着“质询”规则(Point of Information),简称POI,除开第一分钟及最后一分钟,对方辩手都可以口头示意或直接起立提出质询。

正在发言的辩手可以接受或拒绝质询。这位华裔女辩手赢得观众笑声的那个“denied”,相信就是拒绝了一个POI。

质询者有15秒时间进行提问,提问时间计入发言者时长。

如质询被接受,质询者可以提问、提出一个简要论点或者对某一观点进行简要反驳。正在发言的辩手应该立即对质询作出回应。

质询的标准姿势也比较有趣,看下图↓↓↓

议会制辩论中只允许质询这一种干预形式,没有自由辩论等快速交换发言的环节。

Role fulfillment

每个辩位都有自己的职责需要履行,这也是打分的重要凭据:

上院

首相:具有定义优先权,有权对辩题中未明确的背景、主体、对象等定义要素加以明确,必须给出正方上院的论点框架。

反对党领袖:必须给出反方上院的论点框架,即使自己无法完全展开,也必须概括介绍。

副首相/反对党副领袖 : 在首相/反对党领袖框架下展开论点。

下院

政府成员/政府成员:论点扩展责任。在保持与自己上院意见原则一致的情况下,提出区别于上院的新论点。

政府党鞭/反对党党鞭:明确全场辩论交锋点,突出本方观点,尤其是本方下院观点的正确性。

跟传统的英国议会一样,很多习惯被保留在议会辩论里,比如拍桌子来表示同意,还有同样表示赞同的“hear, hear”。

比如电影《至暗时刻》中,丘吉尔在议会那场激动人心的演讲,议会中就满是“hear, hear”和拍桌声。

议员拍桌

看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那怎么先前那位牛津妹子所参加的辩论赛,正反方各自只有3名辩手呢?

那是因为牛津学联的辩论制度和通用的英国议会制辩论有点不一样……

牛津学联的辩论只分成正反两方,双方各自拥有3名辩手,将更多的时间留给观众。

在正反双方的一辩(通常都是牛津大学的学生)发言完毕后,时间会留给现场观众,辩论现场的主持人会为正反双方各自随机挑选3名观众,给每位观众3分钟的发言时间,让围观群众也参与到辩论中来,这个环节被称为“Floor speech”。

在Floor Speech环节结束后,正反双方的二辩三辩将继续陆续发言,他们多为各行各业资深大牛,所以他们的发言一般也都会是辩论现场的亮点。

你也曾是辩手吗?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吧!

编辑:李雪晴

本文部分转载自21世纪英文报,已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