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第十六届(上海)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2020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承办的第十六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以云视频会议的形式,吸引了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七十余位专家学者。

上午9点举行开幕式,由副会长陈东有教授主持,复旦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岳娟娟女士、香港梦梅馆总编辑梅节先生、南开大学宁宗一先生、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会长黄霖先生致开幕辞。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会长 黄 霖 教授




随后大会进行第一场主题报告,由副会长张进德教授主持。

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以鸡尖汤、金镯子、乔五太相貌为切入点,细致分析《红楼梦》如何得《金瓶梅》壸奥,点出其中文学渊源。

东华大学杨彬教授立足晚明的时代背景,以《金瓶梅词话》为中心,探讨了唐寅诗歌的“世情”特质及其与通俗戏曲小说的互文关系。

日本广岛大学川岛优子教授梳理容与堂刊《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一字评,提出一字评“画”字凸现了小人物,小人物的描写才能够表现出人类的欲望和感情,《金瓶梅》也是通过与此共通的视角写成的作品。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理事 杨 彬 教 授




山东大学王平教授对《金瓶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传播情形,从出版、新媒体、学术研究和国外传播等四个方面做了概述,在总结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浙江传媒学院卜键教授对《金瓶梅》的禁书历史、作者、版本流传、原著意义等进行回顾,认为《金瓶梅》在揭示贪欲之恶以及造恶者自我毁灭的同时,也蕴含了谴责与悲悯。

盐城师范学院傅想容副教授述介了日本尾坂德司翻译的《全译金瓶梅》。

该书作为首部完整的《第一奇书》日译本,翻译上基本忠于原著,且在《解说》及《后记》部分高度肯定了《金瓶梅》的写实艺术,认为《金瓶梅》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杰作,同时名列世界古典文学之列。

各位发言分别由张蕊青、许建平、徐志平、钟明奇、史小军、田中智行诸教授作了点评。

(日本)川岛优子 教授




10月31日下午,与会代表分成四组进行讨论。

第一组围绕作者和版本问题展开。

首都师范大学周文业的《〈金瓶梅〉和〈水浒传〉版本关系论》通过分析《水浒传》和《金瓶梅》各种版本对武松故事中武松见武大一事的不同描写,

探讨从《水浒传》到《金瓶梅》故事的演变,分析版本的关系,认为《金瓶梅》所依据的可能是一种已经失传的《水浒传》早期繁本。

新加坡南洋出版社董玉振的《内阁本〈全像金瓶梅〉散失叶数的估算》对日本内阁文库藏崇祯本《全像金瓶梅》散失的叶数范围作出了精确的推证。

高念清的《〈金瓶梅〉作者陈铎考之新证》从小说所描述的风俗、所运用的语言等方面推断《金瓶梅》的作者是陈铎。

台湾嘉义大学徐志平的《傅惜华藏乾隆抄本〈金瓶梅传奇〉内容考订及主题探究》对傅惜华藏戏曲《金瓶梅传奇》的内容进行考订,

透过与小说《金瓶梅》及《水浒传》比较,分析其情节安排及人物形象,发现以武松为主角的情节主题在“报”,

以西门庆为主角的情节主题在“度”,以陈敬济为主角的情节主题为“情欲的追求”。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理事 (台湾)徐志平 教授




河北工程大学杨国玉的《从校勘角度看〈金瓶梅词话〉〈福寿丹书〉两书[行香子]词的传袭关系及〈金瓶梅词话〉的刊刻》从校勘角度探究、论证,认为《福寿丹书》直接抄录自《金瓶梅词话》刊本,现存《金瓶梅词话》刊本乃原刻本。

张传生的《董其昌与〈金瓶梅〉》讨论董其昌与《金瓶梅》的关系,指出董其昌是江南地区拥有并传抄《金瓶梅》的第一人。

张青松的《〈第一奇书金瓶梅〉木版巾箱本叙录》认为《第一奇书金瓶梅》巾箱本至少有三类八种,崇经堂本极大可能就是《第一奇书》巾箱本的初刻本。

赵俊杰《金瓶梅删节版考》对稗海堂《藏海拾珍》本《金瓶梅》(十二卷100回删节本)进行考析,并评估其价值。

赵新波的《北大本与内阁本眉批对比小识》就崇祯本之北大本与内阁本中的眉批进行对比,进而认识这两个版本中眉批的差异。

深圳市文联理论研究处研究员周钧韬的《〈金瓶梅〉传世的第一个信息的年代问题》认为《金瓶梅》传世的第一个信息的时间是万历二十三年深秋,对韩南,魏子云、黄霖提出的万历二十四年十月说提出商榷。

江苏理工学院黄强的《〈金瓶梅〉茶具考》认为《金瓶梅》饮茶习俗描写,折射了明中叶的市井生活,

作者对于茶具的选择,衬托了人物思想观点与性格的塑造,也是西门庆物欲占有、金钱至上价值观的体现,金银茶具满足了他的物质享受。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理事 黄 强 教授




第二组围绕思想内容研究展开。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项裕荣的《金瓶梅人物形象性格塑造破裂与捏合》以西门庆、潘金莲为例指出《金瓶梅》中主要人物性格塑造也存在着明显的破裂迹象,

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编写者或有意要在人物性格层面上,添写人性批判与社会批判的内容,但因改写并不彻底,造成与原本通俗故事的指向产生显着分歧。

南昌大学陈东有的《一个充满着悖论的人物——西门庆生财与消费之道的批判》揭示了西门庆身上的种种悖论,

尤其是那些颇具“正面”意义的一面,认为社会环境只是对人物命运起重要作用的,而人物自己的选择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福建工程学院程小青的《略论金瓶梅里的真实自然与自然主义》,认为真实自然是《金瓶梅》的底色,

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描写生活,不作主观纯化,更真实自然而生动,为了真实完整地表现对象,《金瓶梅》的采取了一些科学实验式的自然主义创作方法。

河南大学梅东伟的《仁道不存:论〈金瓶梅〉家伦理精神的衰废》认为以“仁”为根本的儒家伦理精神的衰废是造成《金瓶梅》消极伦理叙事的根本原因。

徐州工程学院齐慧源的《从〈金瓶梅〉家庭婚姻看明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以《金瓶梅》婚姻家庭生活为对象,通过他们的婚姻状态、在婚姻家庭中的义务和权利的不同,分析及其新的婚姻文化观念的兴起和明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理事 齐慧源 教授




石钟扬的《妾媵制度与金莲命运》从明代的妾媵制度分析潘金莲的悲剧命运。

徐州图书馆谭楚子的《西门庆:齐泽克哲学视野下的“怪物”——<金瓶梅>经典人物形象再探》认为西门庆作为明季嘉隆万年间纲纪崩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恰如齐泽克政治哲学视野下的“怪物”,不仅消解了皇统专制体制主流意识形态诸多虚妄无当的禁忌道统与说教,而且道出了压抑甚伙晚明知识分子希图灵魂释放飞升、肉身纵欲销魂的心声。

清河县原文联主席许超《谁人不知武大郎》认为武大郎是《金瓶梅》中为数不多的正面形象,他以善良、勤劳、安守本分之品性,走进《金瓶梅》大世界。

河南大学张进德的《〈金瓶梅词话〉的回目设置与人物塑造》从回目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小说体制出发,

考察《金瓶梅词话》的回目设置与人物塑造的复杂关系,在对入目人物及次数进行数理统计及层次划分的基础上,着重就春梅、玉楼与武松、王婆等人入目次数异常的现象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回目的人物塑造功能。

东北师范大学赵茜《从〈金瓶梅〉中的婚姻形态描写看作者的婚姻观》通过分析《金瓶梅》中三种婚姻形态,

分析小说中悲剧婚姻的成因、悲剧婚姻导致的人性异化的过程,以及理想婚姻的要素来阐明作者的婚姻观念。

江苏师范大学赵兴勤的《〈金瓶梅词话〉的故事重构与英雄精神的消解》认为《金瓶梅词话》的文本生成呈现出鲜明的去英雄化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中晚明浑浊不堪的社会现实息息相关,有深刻的外在与内在的原因。

复旦大学出版社张蕊青的《〈金瓶梅〉与〈浮生六记〉的美学辨证》将《金瓶梅》与《浮生六记》相对照,指出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美学辩证关系,尤其在表现畸形之美和美之畸形上,存在强烈互补的视角。

江苏运河高等师范学校冯子礼的《从林太太看土豪视野中“名媛”的二重性》认为西门庆视野中的“名媛”,既是崇拜对象,也是消费对象。名媛热和拼团式的名媛追逐,折射着土豪领着时代风骚的文化生态。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理事 张蕊青 教 授




第三组围绕叙事艺术与小说批评展开。

复旦大学黄霖的《文龙手批〈金瓶梅〉的发见及其特色》对文龙手批《金瓶梅》的内容和批评史价值作出评析,指出与张竹坡评本相比,张评是才气横溢,颇多借酒浇愁,自抒怀抱之辞;

而文批则是老成持重,下笔严正,犹似在衙门作判语,两者是大相径庭,甚至是针锋相对的。

黑龙江大学陈才训的《张竹坡小说评点的八股思维及其得失》认为八股文是张竹坡小说评点的主要理论资源,

张竹坡完全摒弃了以往重道轻文的小说批评倾向,注重探讨小说的艺术形式技巧,使小说评点向文学批评靠近,但其评点文字却缺乏独立的理论品格。

陕西师范大学冯媛媛《三寸金莲与红绣鞋》讨论《金瓶梅》中三寸金莲和红绣鞋的文化意蕴,认为“金莲”既是女性双趺的代码,又是开启男性情欲的钥匙;

“红绣鞋”既是一种物理实体,又是一种性征意象;既是一个独特的能指,又是一个文化的隐喻。

吉林师范大学伏涛的《金瓶梅中生育抒写多样性的思考》指出《金瓶梅》中的生育书写是既是女性争取权利,获取地位的手段,

也是潘金莲、庞春梅走向堕落的体现,启发读者深入思考一夫多妻制、妇女地位以及情爱与性爱关系等问题。

河北师范大学霍现俊《〈弇山堂别集〉的史学实践对〈金瓶梅〉人物安排的影响》认为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和《金瓶梅》在思维方式上有共同点,王世贞的史学实践或对《金瓶梅》同姓名人物的安排产生过影响。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 霍现俊 教 授




中国美术学院李辉的《金瓶梅建筑研究的缘起》介绍了他近十年的《金瓶梅》建筑研究历程。

台湾金门大学李晓萍的《性爱与救赎:〈金瓶梅〉中“雪”之叙事意义》讨论“雪”在小说中出现的叙事意义,并指出由性爱的雪洞到悟道的雪涧洞,《金瓶梅》藉由“雪”的叙事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悟道系统。

山东师范大学刘洪强的《〈金瓶梅〉“一个粉头,两个妓女”考辨》对词话本中“一个粉头,两个妓女”进行辨析,

提出一个独特的见解:粉头特指与嫖客关系较深的女性,妓女特指有演奏技艺的女性;“戳无路儿”则是山东方言“戳五六儿”。

曲阜师范大学孟欣誉《〈金瓶梅〉西门庆府邸的厅堂叙事》从西门庆府邸位置的变化去揭示其背后的意义,如厅堂的宴会功能,使其具有政治表征性。

暨南大学史小军的《〈金瓶梅〉与〈红楼梦〉药物叙事比较论》在整理《金瓶梅》与《红楼梦》的药物叙事情节基础上,分析二书在药物叙事的不同写作手法与美学意蕴,以此追溯世情小说的发展进程。

日本大阪大学田中智行的《〈金瓶梅〉第三十九回的结构》通过分析《金瓶梅》第三十九回,指出该回细致的对偶结构;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男性在外举行醮仪(道教)。

通过列举仪式文书和道符,展现了神明秩序的结构(社会性);后半部分描写的是妇人房间里只由女性们进行的宣卷(佛教);作者特有的多元表现手法在对偶结构中取得了巧妙的效果。

(日本) 田中智行 教 授




天津师范大学朱锐泉《论古代小说中伦理道德批评的特点与焦点——从毛宗岗到张竹坡》认为从清代小说评点家毛宗岗到张竹坡,古代小说的伦理道德批评还逐步形成了人伦关系的聚焦重点,值得引起读者高度关注。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钟明奇的《〈金瓶梅〉研究的一个新角度——评格非〈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评价格非的《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

不但紧密结合明代社会史与思想文化史,更以世界文学与文化的眼光,悉心解读这部“天下第一奇书”,使人们对之有了许多全新的认识。

第四组围绕语言、翻译与传播研究展开。

陈明达的《方言唯一性——以“七担八柳”“凹上了”为主语料》结合《醒世姻缘传》的例句论证《金瓶梅》中“七担八柳”“凹上了”是具有地域唯一性的方言,即属于南部吴语。

南开大学孟昭连的《〈金瓶梅〉疑难词辨析(二)》针对杨琳《〈金瓶梅词话〉疑难校释》,对《金瓶梅》一批疑难词进行辨析。

天津理工大学付善明的《俚俗美:〈金瓶梅〉的语言魅力》指出《金瓶梅》为晚明中下层市井细民画像,其语言运用与人物形象塑造紧密结合,其语言是通俗、俚俗之美。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理事 付善明 教 授




河北省区域地质调查院甘振波的《几个有关缝纫的汉语字词》讨论《金瓶梅》中“缝纫”一词。

山西师范大学李奎的《从阅读角度看<金瓶梅>传播障碍》结合自身授课经历,反思《金瓶梅》传播障碍问题。

李照川的《〈金瓶梅词话〉方言究系何处方言》从《金瓶梅词话》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特别方言字词语,比照兰陵一带方言,指出两者高度吻合。

齐鲁书社刘玉林的《试论20世纪〈金瓶梅〉的传播受众、效果与基本特征》从受众、效果和特征三个方面介绍了20世纪《金瓶梅》的传播情况。

王纯忠的《〈红楼梦〉满语汉译词汇考释》考释《红楼梦》中满语汉译词汇。

四川外国语大学张红波的《再论〈金瓶梅〉书名释义》认为《金瓶梅》以潘金莲始,至庞春梅终,李瓶儿穿插其间,以三人经历之沉浮及地位之变迁,进一步展示社会动荡、阶级升降和政局剧变的形势。

李士勋的《用毕希纳的辩护词为〈金瓶梅〉去“污名化”》结合毕希纳的文学观点,认为《金瓶梅》是一部划时代的杰作。

11月1日上午,大会进行第二场主题报告,副会长陈维昭教授主持会议。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副会长 陈维昭 教 授





云南民族大学曾庆雨教授《简论<金瓶梅>的描摹笔法》一文以小说中的正月初一描写为个案,分析《金瓶梅》的细节描述艺术,指出第一个正月初一以宋惠莲制作“美味猪头肉”为内容,第二个正月初一以人际应酬往复为内容。

叙事视点的移动不仅是构思完整性的体现,也是作者不同于之前小说写作的笔法特点体现。

广东金融学院陈丽娟博士注意到潘金莲抚弄琵琶在小说中出现多次,深入剖析并揭示了“琵琶”的文化隐喻与潘金莲的遭遇及个性特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台湾嘉义大学周盈秀助理教授梳理了潘金莲在《金瓶梅》中的等待状态,认为潘金莲在此过程中有思妇与怨妇两种形象,

其行为则有替代攻击、装点容貌、诗词寄情等等,抒情与泼辣并置,人物塑造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韩国高丽大学赵冬梅教授以歇后语翻译为中心,总结《金瓶梅》韩文译本的翻译策略、语义表达、语用效果,

指出译者在深入理解歇后语的语义及语用功能的基础上,使用较具民族化的语句,恰到好处地传达原著话语氛围及语义信息,应是较好的翻译策略。

(韩国) 赵冬梅 教授




日本神奈川大学特任助教樊可人讨论了日本江户后期以唐话学者远山荷塘为中心的《金瓶梅》读书会与明清乐在日本传播之间的关系,为江户时代的明清乐传播及《金瓶梅》接受研究带来新的补充。

华东师范大学林莹助理研究员从越南汉文小说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称引维度出发,梳理中国古代小说在越传播的过程,指出《金瓶梅》越译本具有受南北分裂、越南儒家文化影响等特殊性。

各位发言后分别由程小青、付善明、齐慧源、田中智行、川岛优子、陈益源诸教授作了点评。

大会主题发言结束后,由副会长霍现俊教授主持闭幕式。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敢先生对本次大会进行总结,并对三十多年来金学发展的辉煌历史进行回顾。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吴 敢 教 授




会议期间,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召开第十三次理事会,决定增聘马瑞芳教授为研究会顾问,增选曾庆雨理事为副秘书长,并决定第十七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将于明年在陕西理工大学召开。

本 期 撰 稿:第十六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会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