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老幼“代际融合”社区?关注一下

“双龄共养”时代,如何统筹兼顾、破解养老托幼难题?近日,贝壳研究院发布《代际共融:社区“一老一小”融合发展白皮书》,报告倡导代际共融的社区发展理念,尝试提出社区“一老一小”融合发展的策略路径,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构建“资源-平台-互动”的联动闭环共融服务模式,探索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企业等资源有效衔接的协同模式,以社区为依托,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引导建设理念可持续、样本可复制的老幼“代际融合”社区生活场景。


他山之石:推动“代际共融”发展的国外经验

作为一种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及社会服务供给整体不足的创新模式,老幼共融在西方国家受到高度重视并已经形成成熟的发展模式。所谓老幼代际共融,指的是养老设施与育幼设施在空间上紧邻设置,并通过有组织的或自发性的代际交流活动,促进老幼群体之间的互利互惠。

德国利多多代屋通过构建非血缘关系的代际间公共开放空间,促进儿童、青年人、老年人等多代人群开展社区层面的生活帮助、情感交流等。美国圣文森特代际学习中心是养老院和幼儿园复合发展的成功尝试,以老幼结合养教模式为老年人与儿童搭建了共同学习的空间和情感交流的桥梁。新加坡的海军部村落是集老年公寓、医疗康养、托幼、商业、老幼娱乐等为一体的公共建筑综合体,通过功能空间的交叉和多样布局,为多代群体打造宜居的生活空间。日本江东园是集老年人短住公寓、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幼儿园、社区医疗咨询等服务的老幼复合型社区养老设施。

▲国外“代际共融”典型案例总结(来源:贝壳研究院)

国外“代际共融”典型案例启示:

(1)营造代际互动场所是实现老幼共融的空间保障。公共空间是代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如公用的活动室、室内外活动场地、餐厅等,为老年人和儿童活动交流提供空间场地。同时,环境设计应有利于老幼群体展开自发的交流,如设施交界处的通透隔断、活动轨迹的洄游动线设置等,为老幼视线交流或邂逅交往创造条件。

(2)多元互动活动是老幼代际融合的重要媒介。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代际活动,如面对面的趣味活动、互助活动、聚会互动,以及一对多的公益活动等,搭建起老幼之间情感、知识与文化传递的桥梁。

(3)多元主体参与是推动老幼融合实现的有力支撑。德国利多多代屋的顺利推进,关键在于形成相对成熟的合作机制,包括居民群体、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企业组织在内的参与者之间优势互补,有效实现了多方资源的充分利用。

营造社区老幼共融的策略路径

1

连接机制:
搭建社区“养老+育幼”融合发展信息平台

搭建社区“养老+育幼”融合发展信息服务平台,精准匹配老幼群体需求与供给,是实现社区老幼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搭建微信公众号、App等形式的线上共享载体,将老幼基础信息、代际融合服务需求、互动活动组织与管理、公共活动空间管理、满意度评价等统一纳入社区老幼融合发展信息服务平台,提升社区代际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社区老幼融合发展平台建立的核心目的是通过线上与线下联动,确保老幼代际服务的有效衔接和递送。一方面,通过线上平台广泛征集老年人和儿童群体的活动需求,根据双方的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活动时间等匹配相应的代际融合活动,提升老幼共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基于线上供需匹配,线下组织开展具体的老幼代际融合活动,并将活动满意度等在线上平台进行反馈。借助于社区老幼融合发展信息平台,构建“资源-平台-互动”的联动闭环共融服务模式,为社区老年人和儿童创造更多融合活动场景,更大程度上促进老幼群体情感上的交流。

2

融合机制:
多空间尺度下老幼多元互动模式

基于“空间融合-互动活动”这一框架,社区尺度下老幼融合发展将从完善空间场所和组织代际交互活动两条路径展开。社区老幼融合模式是空间载体与活动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变化过程,空间为老幼群体提供独立性、共享性、体验性的互动交往媒介,通过空间场所营造、空间结构复合、功能设施划分布局、空间的流动性等来提升空间的活力和吸引力,促进老幼群体与空间环境的互动,实现老幼低层次的需求满足;活动是以老年人和儿童的需求为核心,通过有组织或自发性的老幼互动交流,构筑老幼群体之间的情感关系连接,从而满足老幼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多空间尺度下社区老幼融合策略(来源:贝壳研究院)

「策略一:构建多代际聚居的包容居住体系」

营造代际融合的居住空间,应倡导建设以老年人、儿童为重点的全龄化社区规划设计,形成多元、包容的社区居住系统。住房政策上,优先考虑老年人群体、多代同堂家庭的住房需求,鼓励幼儿家庭与老年人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在购房资格、贷款额度、水电气价格等方面予以优惠;住房设计上,建立空间布局合理、居住模式多元的居住套型,形成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际亲情住宅体系,为家庭老幼同住或就近居住创造多样化的选择空间。同时,住宅室内设计应突出适老化、动态可变的特征,满足全生命历程中不断变化的住房需求。

多元融合的居住模式为老幼群体展开互助互利的交流活动提供机会,老年人为幼儿提供照看或传授社会经验及人生见解;幼儿可通过日常性、面对面的兴趣活动、探访活动、互助活动等满足老年人精神层面需求。

「策略二:社区老幼复合型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根据设施组合形态和代际融合模式的不同,社区老幼复合型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代际学习中心和社区综合体两种类型。

老幼复合代际学习中心。代际学习中心是由养老机构(养老院、托老所等)与育幼机构(幼儿园、托儿所等)复合设置而成。空间上,应当合理划分老幼复合机构的空间布局,使老人的生活区域与儿童的学习区域相对独立,休闲娱乐、餐饮、保健等公共设施空间则由老幼群体完全或部分共享,且明确具体使用时段;老幼空间设施应设置一定的物理间隔但在视线上达成畅通,便于老年人看到儿童的日常活动,感受活力与朝气。活动形式上,代际互动课程是老幼共融的主要展开形式,包括捏橡皮泥等手工类课程,绘画、书法等艺术类课程,诗歌朗诵、讲故事等语言类课程等多种形式。此外,定期的公益组织活动或老幼联欢活动也能够促进老幼群体之间的情感互动与交流。

老幼复合型社区综合体。老幼复合型社区综合体集养老机构、托育机构、老幼活动中心、社区商业、家政服务等多种设施,布局应着重考虑空间的视线交流和共享空间的营造。一方面,利用空间功能的交叉设置、设施交界位置的通透隔断处理、层次分明的交通串联等设计来引导视线上的自发交流,为支持代际联系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设置共同的活动空间,比如室内共享活动室、共享庭院、共享餐厅等,为老幼群体展开自发的或有组织的代际交流活动提供场所。

「策略三:打造社区老幼共享公共开放空间」

社区户外公共开放空间是老幼群体代际互动的核心场所。老幼共享公共空间营造需综合考虑老幼共同参与活动以及追求各自独立爱好的可能,划分相互隔离又相互联系的动静态活动区,通过提供开放性、便利性的健身运动、休闲文化、沟通交流场地和设施,促进老年人、儿童之间展开代际互动活动。

根据行为互动关系,老幼共享开放空间可分为看护型和参与型共享两种模式。看护型共享空间模式是通过对活动空间的融合布局,在满足老年人对儿童看护需求的同时,又能够实现老幼群体各自与同龄人的交往活动,比如在儿童游乐空间周边设置环形走道和休息座椅,以便老年人和儿童随时随地视线互通,从而实现对儿童不同程度的照护。参与型共享空间模式是构建老幼群体共同爱好的、可操作性强的活动场景,促进老年人和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比如社区共享花园农田等。

3

合作机制:
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社区老幼代际融合模式的推进实施需要构建涵盖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联动机制,最大程度上发挥各主体在服务供给上的独有优势,促进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和育幼服务资源的充分整合利用。

政府是该模式运行的积极引领者和推动者,重点负责制定“一老一小”融合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与政策出台,运用政策工具手段统筹多元主体协同推进老幼共融模式的发展,加强模式运行效果的监督与评估等。社区是承载主体,社区内部的居委会或工作站享有政府和街道下放的资源和职权,能够为老幼代际互动提供空间场地、人力资源、组织号召等方面支持;同时,社区居民不仅是代际互动的参与者,也应是社区代际和谐的建设者,通过广泛的参与将有利于促进良性代际融合社区的构建。社会组织通常是具有专业性和社会公益属性的社会机构、民间组织等非政府性组织,在老幼融合模式发展过程中承担着理念倡导、主导具体实践、提供养老育幼服务等功能。企业机构也是社区养老育幼服务的重要供给方,市场化力量引入能够形成长效运行机制和可持续的资金来源。

▲社区老幼共融模式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来源:贝壳研究院)

贝壳找房郑州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