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龙山曾氏大宗祠是一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曾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缘和感情的纽带,一座座宗祠书写着各个姓氏的历史渊源,让人感受到他们变迁、发展的轨迹。
据史料记载,曾姓来源于姒姓,而姒姓又源于夏代,属黄帝的后裔,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夏代复国帝王少康13年封其次子曲烈于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至春秋鄫国灭,鄫国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时空流转,曾姓,自曾巫公开祖以来(公元前567年)至今,经历了2500多年,繁衍生息,开枝散叶,自山东而流布全国,更渡海而走向世界。曾姓是一个受人敬仰的姓氏,在迄今为止的史书中尚未发现有其他姓氏改为曾姓的,所以说曾姓中国人只有一个源流,皆源自春秋时代的曾巫,只有一个老家今山东。
宗圣(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人,是曾巫的第五代孙。父亲曾点(曾皙),母亲上官氏。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曾子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为当今和谐社会的建立提供深厚的道德修养思想。其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子、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曾姓的一大重要派系为“龙山衍派”,而“龙山曾氏大宗祠”即是曾氏家族开拓南疆历史的发源地。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黄巢起义,一时烽火弥天,衣冠纷纷南下。唐·光启年间(885年-887年),曾参(曾子)的第三十六世裔孙曾延世,官为唐·团练使、光州刺使、开闽侯、赠金吾上将军晋光禄大夫,奉旨率家族与其内弟王潮、王审知等攻入福建,转战福、汀、漳、泉诸州郡。于唐·光启二年(886年)定居晋江泉州城西的龙头山一带。曾延世执行轻徭薄赋、扶农桑、重山海、护工商,整吏治、任贤才、兴儒业、振文化等一系列方略,使闽地得以安定,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繁荣时期,为福建的发展立下了功勋,遂成为曾氏龙山衍派一世祖。现今“龙山”派曾姓的住宅大门上方,常见一石匾,上书“龙山衍派”、“三省传芳”、“鲁国传芳”以及“武城传芳”,以志不忘其祖。
曾氏家族至宋代发展成为名门望族,人才辈出。自端拱二年(989年)曾会榜眼开先,到宋宁宗庆元五年己未(1109年)曾从龙状元继美(曾从龙,原名曾一龙,因“一龙”为皇帝忌,宁宗御集英殿唱名,欣然举御笔改为曾从龙),所谓簪缨盈壁,玉笏满床,荣显门第,威望布于全国,有“曾半朝”的美誉。涌现出曾公亮(宋代首任宰相,著名政治家、军事科学家、理学家)、曾孝宽(北宋宰相)、曾怀(北宋宰相)、曾从龙(南宋宰相)等治国安邦之英才,有“一门三元”、“四宰相”、“九位元辅大臣”、“封赠十一公”等荣耀。时至今日,曾氏家族在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不乏人才。
其中宋代首任宰相曾公亮名列一代名宰相。曾公亮字明仲,是曾子(曾参)的第45代孙,公元999年出生于福建晋江,是曾会的次子,他25岁中进士,仕经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累官知县到宰相,功勋卓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卒,享年80岁,“帝临哭、辍朝三日、赠太师、书中令、配享英宗庙庭”并御笔亲书,誉之为“两朝顾命,定策亚勋”,赐谥“宣靖”,所以龙山曾氏大宗祠又称“宣靖祠”。曾公亮是泉州第一位入阁拜相的杰出历史人物,他为官清正,关心百姓的疾苦,锐志改革、功绩显赫,深得后人赞扬。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科学家和学部家,公元1044年著作了《武经总要》40卷,被誉为军事百科全书,对研究古代军事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曾氏后人25年前就成立“曾公亮学术研究会”及“曾氏大宗祠管委会” 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并通过此加强交流,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曾姓迁居台湾是在明末,但大举移居台湾却是在清朝。《台湾省通志》有记载。他们到台湾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开枝散叶。据1953-1954年间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部份县市的调查,曾姓占居台湾全省737姓中的第16位,从此也可以看出曾姓在台湾的人口比率中占较多的数量。为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建设起到了相当大的历史贡献。也为两岸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至清朝,曾氏继承发扬“修齐治平、以孝为本”的家族传统。晚清重臣曾国藩,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乡湘派”创立人,“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更是把“孝友传家”当作是自家的优良传统,传家之宝。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东南曾氏两宗共订“曾氏宗规”:一、孝亲悦心、尊师扶幼。二、世袭立嫡、承嗣立长。三、嫡宗不婚、子嗣敏聪。四、抚子继嗣、同宗择侄。五、招赘为嗣、宗圣脉混。六、淫邪乱伦、圣规则罚。
龙山曾氏大宗祠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泉州一大名祠。据考证,宋端拱年间(989年)该祠为曾氏八世祖曾会(曾公亮之父)的故居,曾会入仕发迹后,将此重建为“曾氏大宗祠”。元丰元年(1078年)闰正月十二日,宋神宗为褒扬名宰曾公亮而赐额“宣靖”,故又称“宣靖祠”。至元,蒙古人入主中原,曾氏不屈,“宦不仕元”,隐姓埋名百年之久,龙山曾氏大宗祠也被严重破坏。至明,曾氏复姓,二十五世祖、明进士、礼刑都谏曾仲魁公才主持复建。又经清代屡次修建,恢复原貌。直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跃进”时,龙山曾氏大宗祠被拆改作油厂、仓库,风华不再,唯遗址尚存。
为弘扬祖德,启迪后昆,并达成海内外曾氏宗亲寻根谒祖的迫切愿望,复建曾氏龙山大宗祠成为众望所归。自1995年,原世界曾氏宗亲总会会长曾纪华亲自率团前来泉州龙头山拜谒故地,在菲律宾宗亲曾汉源、曾国鹏、曾焕塔,新加坡宗亲曾福成,台湾宗亲曾信雄、曾银金、曾清诚,香港宗亲曾荫权、曾宪梓,和泉州宗亲曾国杰、曾子谅、曾昭全,等海内外曾氏宗亲的共同努力下。泉州市政府归还了龙头山原曾氏宗祠用地。此后,曾氏宗祠修复临时管委会成立,并由世界各国曾氏宗亲捐资数百万元,于2002年11月26日动工复建。
宗祠首期建筑面积1070平方米,历时3年至2005年3月24日落成庆典,主体是原址复建宗祠,结构为三进五间双排护厝(耗资700多万,单黄金就用了25斤),内设纪念馆,大厅中龛内奉先祖雕像,对向壁用青石淡浮雕的手法刻出先祖的生平和政绩;祠保持闽南建筑传统风格,规模宏大、金碧辉煌。二期工程1850平方米,包括500多平方米的学文习武的大埕、拜堂、照墙、围墙、牌楼石坊、山门、道路;埕前竖立曾公亮铜像,两旁竖起古色的旗杆石架。三期工程2200平方米拟建三层楼的曾氏史迹陈列及曾公亮纪念馆,还有碑林、停车场、绿化及配套设施等;并按《温陵曾氏族谱》记载,在宗祠左右两旁建造“西墅园”和“开莲池”。整座龙山曾氏大宗祠建成后,殿宇高耸,环境优美,庄严肃穆,东海环抱,紫帽拱秀,气势雄壮,规模宏伟。大宗祠一期主殿建成后至今,以接待海内外曾氏宗亲谒祖晋香9000多人次,其中来自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和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曾氏宗亲就达5000多人次。随着大宗祠的进一步建设完善,回乡谒祖晋香的海内外曾氏宗亲将会越来越多。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氏大宗祠的落成,不仅有利于曾氏海内外乡亲寻根谒祖、认祖归宗,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与凝聚力;更有利于继承、发扬先人的精神遗产和祖国的传统文化,通过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等优良思想和杰出历史人物的德行、功业为泉州增添一处历史文化观光览胜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基地。(泉州龙山曾氏大宗祠管委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