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非凡铜艺,一个77岁的老人,再创铜艺巅峰

2006年5月25日,江苏常州的天宁宝塔在即将完工时,一场大火突然袭来,所幸宝塔塔身完好无损,但顶层的檐瓦装饰却被烧毁了。

当时,很多人想着索性把废铜扔掉,但主持修建的人慧眼如炬,他从铜渣中发现了一批熔铜的结晶体,就带了两包回去悉心研究。

不料,这一研究竟开创了历史先河,由此发明了“熔铜艺术”,开创了“熔现实主义”的新流派,至今熔铜艺术已经诞生了15年!

(常州天宁宝塔)

这个敢于“吃螃蟹”的人,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将铜雕非凡技艺再创历史巅峰的大名鼎鼎的“中国铜建筑之父”-朱炳仁。

祸兮福所倚。对于那场大火,朱大师后来无不感慨地说,那场意外上天给了他两件礼物,一是那天孙子出生,二是熔铜艺术诞生。

(朱炳仁)

一:朱炳仁其人

朱炳仁,浙江绍兴人,1944年出生,是浙江铜艺世家“朱府铜艺”的第四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铜雕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已经77岁高龄了。

朱炳仁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制铜,多年来不停学习、潜心钻研,除了学习铜雕技艺,还要学习书法、绘画、写诗、摄影等,如此“跨界”全方位学习将铜艺发挥到了极致。

有句名言说得很好: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利虽微,却能长久造福于世。

朱炳仁就是这样的“工匠”,他从2002年打造全青铜的大宅江南铜屋开始,就创作出了多项弘扬中华文化、造福于世人的铜艺作品。

难能可贵的是,他打造的全青铜“江南铜屋”是免费开放的,供游人自由出入参观。如此非赢利性文化弘扬,令人神往,而想迫不及待地身临其境一睹铜屋真容。

在铜雕工艺上,朱炳仁一生获奖无数。

他在2000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奖,2001年获得国家铜璧画发明专利,被授于“中国铜雕王”称号,2002年建造铜雕艺术博物馆,此后开创“熔现实主义”新流派等。

(朱炳仁)

朱炳仁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数十年的孜孜不倦、悉心钻研。在我们的印象里,青铜器是国之重器,厚重而不很具美感,朱大师打破了这一传统,让铜第二次复兴并腾飞!

他的诸多熔铜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美到极致,很具艺术价值,因此很多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新加坡和曼谷中国文化中心等国内外博物馆收藏。

这些铜艺作品,堪称一幅幅无上精美的画,将现代美学与传统精湛铜艺完美融合并流传,令人叹为观止:原来铜雕工艺竟能如此美轮美奂,完全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朱炳仁与朱军岷父子,右:朱炳仁)

二:铜艺的历程

2007年,朱炳仁就地取材用大火遗留下的熔渣创作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部熔铜艺术作品《阙立》,铜壁画在我国就此诞生,这幅难得且珍贵的铜壁画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阙是大门之意,《阙立》的诞生可谓意义非凡,它成为了我国铜壁画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由此打开了朱炳仁通往辉煌铜雕艺术生涯的大门,并且越走越远,一发不可收。

(作品《阙立》)

2008年,铜雕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此时的朱大师已创作出了上百件精湛的铜雕作品,并引发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与交流。

2009年,朱炳仁创作了《我想象中的达利》,并与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进行超时空对话,《人民日报》为此发表了文化观察文章《谁来与达利对话》。

达利是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三个著名画家之一,一位有着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艺术家,而能与之对话绝非等闲之辈,因此有人称赞朱炳仁是“东方的达利”。

(作品《我想象中的达利》)

受此启发后,朱大师创作源源不断。2010年朱大师与儿子朱军岷发表了个人艺术集《解形熔意-朱炳仁艺术集》,次年与台湾雕塑名家杨凤琛举办了两岸艺术展。

由此,熔铜艺术的影响力风靡两岸。但这还不够,中华铜文化应该走向全世界,让世人享受到铜文化带来的无穷魅力。

接下来,朱大师又举办了几场铜艺展。如“熔山铸海-朱炳仁铜印篆刻艺术展”,“熔古铸新-朱炳仁新加坡艺术展”等。

如此,让爱铜艺的人大饱眼福!

(作品《清香自远》)

2020年朱氏父子用熔铜炉火“点燃”一带一路艺术上海,也点燃了人们对铜的热爱。在2021年4月的博鳌论坛上,《万泉归海》《清香自远》被永久陈列于博鳌会场。

今年是2021年,也是朱炳仁“熔铜艺术十五周年”。

为了纪念,朱大师在浙江铜雕艺术博物馆即将展开熔铜艺术十五周年展,届时我们都可以一饱眼福。回首朱大师15年的熔铜生涯,再欣赏他的铜文化作品,的确令人感慨万千。

(作品《万泉归海》)

三:非凡的铜艺

朱大师的作品内涵丰富,令人印象深刻。

如关注人类生存的《稻可道,非常稻》,关注人类命运的《图腾(碑)》,庆祝建党百年的史诗巨作《旌旗如山气如云》,关注和平统一的《本是同根生》,关注生存环境和文化生态深刻思考的《入侵》,等等。

(作品《稻可道,非常稻》)

我非常热爱《稻可道,非常稻》这一作品,真可谓一畦铜稻既载德又载道。当一片金灿灿的铜稻呈现在你面前时,你除了对栩栩如生的铜雕无比震撼外,更多的是深沉的思索。

朱大师用他精湛的铜雕技艺,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与关乎人类生存的“稻”完美融合出了更为深刻的寓意,令人慨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又能感受到生存的现实问题。

(作品《稻可道,非常稻》)

我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对“道”的提出,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人类生存困境的产生不无关系。而近年高度社会化和工业化,令我们对生存观念产生了感慨:念民生之大任,吁耕耘之必须!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起源于农耕文明,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而粮食中水稻无疑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为此“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究出了杂交水稻,解决了人类温饱问题。

因此《稻可道,非常稻》令我眼眶湿润,十分感慨。

(作品《稻可道,非常稻》)

《本是同根生》也非常不错,很具有鉴赏意义,它是朱大师于2010年和台湾雕塑大师杨凤琛合作的作品,分别在杭州、台台、高雄等地展出,一座被收藏在宝岛,另一座留在大陆。

作品以熔铜铸造为基座,将《富春山居图》中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分雕在两粒金豆上,创意非凡。同时令我想到了三国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此《本是同根生》彰显祖国和平统一的寓意也就不言而喻了,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夙愿。朱大师作品之用心良苦,令人钦佩,如此具有深远意义的作品不值得我们收藏么?

朱大师精湛铜艺、含义隽永的作品,远远不止上面所描绘的两例,还有很多很多,不一而足。但不管怎样,对大师的铜文化作品,我们都要用心去体会,这样方能领悟出作品的真谛来。

例如《春和清妍》令人看到了心旷神怡的春天,《万泉归海》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燃烧的向日葵》栩栩如生、惊艳绝伦,让人十分激动,《熔化的梵高》有着耐人寻味的神秘等。

(《燃烧的向日葵》)

总之,好的作品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认真去鉴赏,如此才不枉费大师的良苦用心与精湛铜艺。而正因为作品好,才会被很多机构收藏。

如《入侵》《秦俑》等被台湾美术馆收藏,《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被美国世贸大楼收藏,《含熙》《春和清妍》被曼谷中国文化中心、新加坡文化中心馆藏等。

能如此珍藏,说明其非凡的价值。

朱大师的这些铜雕作品,令几千年的中华铜文化有了新的表达方式与诠释,而能将如此冰冷而厚重的铜,雕琢得如此玲珑逼真、美轮美奂的,当今恐怕也只有朱大师了。

如今,朱大师已经77岁高龄了,这位当代著名的工艺美术大师将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的铜雕技艺,并将之做到了极致,发明了“熔铜艺术”,开创了中国铜文化的第二个高峰。

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是嘴上说说,而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些朱大师都做到了。“熔铜艺术”无疑是一个撬动地球的艺术,致敬一代铜雕艺术大师朱炳仁。@朱炳仁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