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国文化圈的独特存在:侠义金庸

之于中国文化圈来说,金庸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创作的文字侠骨柔肠、豪放大气,开新武侠风范,这也正是他的文字魅力所在。除此之外,他又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他的书畅销港台、内地、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日本,在整个汉文化圈,几乎没有一寸土地不曾为金庸的文字着迷。


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成的电影、电视剧,在整个华人圈具有一种力量,一种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只要原著是金庸的影视作品,必定会吸引不少人们打开电视机或是走进电影院。

不巧,我也是其中之一。如今金庸去世了,但对我的成长的影响,却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身上,这一辈子都带着。

梁羽生曾说过“他把中国武侠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但对于我来讲金庸的意义更在于,他是我精神上的一个向往,一个可能凭我自身的局限性永远也够不到,但是却无限心向往之的存在。无论他把武侠提升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对我来讲都不重要。

在我这里,他是我的一个精神符号

小时候,家里刚刚有电视机,那个时候只有十二个频道。每到中午,北京一台就会播放一集电视剧,当时不知道那是什么,我只知道它的主题曲唱的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恨不能相逢”。当时不能理解《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为何甘愿忍受周芷若刺向胸膛的一剑,甚至连主角叫张无忌都不记得,我只觉得这个人傻。


现在想起来,傻的是我。我那个时候甚至不知道金庸是何许人也,但我就这么与金庸结缘了。

9岁那年,我正式认识了金庸。

那年的暑假,似乎过得比往年更加的难熬。那一年,滔天的大洪水泛滥在全国各地,数条大江大河全盘告急。但于我来讲,最大的影响是,我们必须安安静静地待在城市里,不能出去,这就给了我遇见金庸的机会。

一天下午,哥哥递给我一本书,说这本书特别好看。我拿过来一看,这本书封面是做旧的颜色,背景是山水画,中间竖着写着“笑傲江湖”四个大字。反正没事儿,我打开了书,一看就是一下午,但是哪知道仅仅是这一下午,就决定了我往后十多年的青春年华。


我被书中令狐冲的豪情万丈、放浪不羁所吸引,为小师妹的一往情深所感叹,对东方不败和杨莲亭的情感所动摇,为任盈盈的坚持守护所感动,也为曲洋和刘正风之间的“伯牙子期”之情所震撼,同时也对岳不群的口蜜腹剑心生厌恶。

接下来,我又看了《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鹿鼎记》、《雪山飞狐》、《侠客行》。虽然我并不能全然理解其中包含的人生奥妙,但我还是一头扎了进去。我被神奇的武侠世界所吸引,那是一个为了惩恶扬善可以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侠客梦。


看着他们在书中、在电视上行侠仗义,在电影院的大银幕上高唱着《沧海一声笑》,一曲快意江湖。我的心中,对于什么是侠义,什么是正义,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有我的支持,也有我的唾弃。

是金庸,让我找到了这个世界上善恶的标准。虽然我还不能理解,为什么殷素素死之前对张无忌说“越是好看的女人,越会骗人”,也不明白《鹿鼎记》开篇月旦评里评论的历史都是什么,但我至少知道了善与恶。

但是我那时候更不能理解的是,老师为什么会反对我们看武侠小说,认为这东西毫无价值。


我第一本被老师没收的书就是《天龙八部》,当时流行用大课本套在外面偷偷看。正当我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突然传来一声断喝,叫我起来回答问题。我懵逼了,然后书就顺理成章的被收进了老师的口袋。

后来,开班会,老师在班会上明令禁止家长给我们买金庸的书,说这个东西是浪费生命毫无价值的。我不明白,难道在老师的心中善与恶、对与错,是毫无价值的么?

我不知道的是,当时一个叫王朔的人在《中国青年报》上发了一篇文章,叫做《我看金庸》,后来还出一本书《挑战金庸》。文章里将金庸的作品从上到下批成了个筛子眼。他说金庸是“病态”,“为了娱乐大众”、“扯淡就扯淡,还非要扯出个大原则”。我到现在也不理解,王朔心里“娱乐大众”与高雅的区别标准在哪儿,我就知道,因为他,我看不成金庸了。


但事实是,我看得越来越厉害。家里不给买了,就去图书馆借。偷偷借了不敢给家里发现,偷着在被窝里看,以至于我后来戴上了眼镜,还好不严重矫正过来了。所以我一直以为,我当年鼻梁子上受那么大罪,王朔老师应该承担主要责任。

后来我上了初中,学校门口卖的金庸新书越来越多,知名的不知名的都有。我就纳闷,金庸真的么高产么?买回家来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原著作者是全庸。这可给我火大了,提着板凳就要去学校门口要退钱,哪里知道等我回到学校门口,小书摊早没影儿了。


后来我发现,什么石龙、梁习生、黄勿原著作者都有,书的名字包括但不局限于《黄发魔女》、《三大名捕》、《萧十三郎》等等。盗版商掀起了一股蹭热度风潮,到处都是冒牌货。我们感叹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再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初恋。经过了一些波折之后,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张无忌要受周芷若的那一剑,是因为人性里面有一种善念叫做不忍。我开始明白了,何为大善,那就是包容。


再后来,我上了大学,我经历了又一些事情。眼看着学校的风气变了,社会的风气变了,环境变了,人心也变了。我开始明白了,郭靖能够在尔虞我诈的江湖中保持初心是多么难的事情。

再后来,我看到了另外的一些事。我开始明白了,《鹿鼎记》第一回月旦评所说的“成王败寇尽风流”,那是一种宏大的历史观,也是一种身在卑微底层,思想却能突破世外高人的境界。


年少不懂世间事,看懂已无再少年。

我常常想,我们现在还有没有金庸描述的那种侠义?最后,我觉得我们还有,这个侠义在我心里,从来没有离开过。

金庸先生的书,陪伴着我,走过了人生中三十个春夏秋冬。如今他走了,我也只能说,一路走好。

锐影Vanguard编辑 |致远君

✪▽✪欢迎转载,但一定要注明来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