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腾冲张氏宗祠双始祖:六百年前兄弟戍边,后人建祠堂成抗战指挥所

在云南腾冲县洞山乡黄坡村大董有个张氏家族,自明初开始已有27代沿袭。现在子孙遍布腾冲以及周围县市,还有港澳台、缅甸、新加坡等海外,最近有机会探访张氏祠堂,发现这是一个有故事、有情怀、也有经历不同寻常的大家族。

有趣的是在张氏家族的宗祠里的始祖排位不是一人,而是两兄弟:张得、张成。这在国内的宗祠里不仅少见,甚至是绝无仅有的。

原来这张氏两兄弟可不是一般的来头,他们是在明朝初年由朝廷派遣来到云南戍边的,按现在的说法就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

在朱元璋做皇帝的时代云南边疆纷乱,明太祖坐稳江山后考虑边疆和国防安危,开始向边疆派遣军队。张氏家族的始祖张得、张成俩兄弟跟随朱元章钦命的傅友得、兰玉、沐英三大将军赴滇征讨元代的云南梁王,因作战勇敢屡立军功被授职总旗牌官。

就这样兄弟俩在云南多年征战,平定云南战事后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奉旨落籍腾冲大董,开始戍边。最后兄弟俩把一生献给边疆,献完自己的青春又贡献了一代代子孙。

在张氏宗祠,张得、张成兄弟的后人告诉小编说,张氏家族在云南六百多年繁衍史中出过很多文化人,在明、清时代曾出多个贡生、岁进士等读书人,还出过一个两榜举人。张氏后代人才济济,仕商并举,成为腾越典型的儒商门第、官宦世家。张氏族群更是家族文化代代相传,形成一个非常团结有凝聚力的大家族,现在已经繁衍到27代,共有子孙十万多人。

在张氏家族的历史上还出过很多重要的人物,在做官、经商中成绩显赫,并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出钱出力,不计个人得失,受到后代敬仰,也为当地人所称颂。

其中最有名的商人是支持辛亥革命的张有久、张有守兄弟,他们为革命捐献了白银有记载的就有29866两,这对辛亥革命成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大董张氏宗祠建于130多年前的清代,现有建筑面积3000多平米,分四大院落,八卦结构,其地址就是始祖张得的原住军处,建筑时由族人共同出资兴建,但主要是到缅甸经商的张官有出资白银2万两。张官有年幼家贫不爱读书,后来走夷方到缅甸成为巨富,他还为家乡修路、建桥,做了很多好事,他的传奇故事现在腾冲县还在流传。

张氏宗祠位置在明代时是内地至腾冲必经的第一驿站(类似现今的边境检查站),宗祠背后的小村落黄坡当时是西南丝绸古道的必经之路。张氏始祖的军营又称蟒山阵地,始祖当时落籍宗祠所在地相当于现在边境检查站正团级站点。

张氏宗祠开左右乾坤两大门,这在滇西甚至云南都是独有的,是仿南京古城建筑,风格殊异,型致落落大气。张氏宗祠占地五亩,有七十多间房屋,经历一百多年,整体保存完好,并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作用,宗祠在滇西抗战中成为国军一个师部指挥所,对攻打收复腾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氏后人告诉我在抗战时,宗祠里面电报声响个不停,大门口架着机枪,而在宗祠的墙上也挖了多个窟窿,作对外射击的抢眼,直到前几年修复宗祠时才堵上抹平。

张氏宗祠解放后借给政府办了一所小学,最多的时候有二三百孩子在这里读书。其实张氏宗祠建成后一直是当地的“教育基地”,清未就曾在此办过多年的义学,民国时又续办乡学,新中国1952-2002年再办黄坡完全小学。张氏宗祠在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上起到不小作用,并为国家培养输送出了不少人才。

经历一百多年风雨后,现在宗祠有很多损坏,族人正在多方募集资金,逐步的完善。参观张氏宗祠,无限感慨,这不是普通的族祠,而是民族经历的一段见证,家国情怀,张氏宗祠蕴含了整个民族在一个阶段的历史与风云,令人深思的东西太多了。 作者:书影 旅行作家,摄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