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短视频的热潮居高不下,市场上各企业纷纷采用短视频模式进行营销运营。现在,连共享单车企业也来凑热闹,这波操作也让共享经济变得越来越有趣。
8月22日,国内共享单车巨头ofo宣布在其官方APP上线短视频广告业务,用户在扫码开锁时可观赏到5秒钟的品牌广告视频。
据了解,ofo将这个短视频广告业务命名为“视听风暴”,即合作伙伴和用户通过在ofo平台上投放定制化的有声短视频,获得海量曝光,从而提升品牌价值。目前,首批上线的合作伙伴中包括可口可乐、趣多多、Boss直聘等品牌。
很多人对于ofo这波操作感到奇怪,对此,艾媒咨询分析师刘杰豪认为,这是ofo对于盈利模式的又一探索。
“ofo一直在探索广告盈利的商业模式,从品牌车身到APP到现在的短视频业务,随着共享单车行业逐渐步入成熟期,像ofo这种头部平台已经形成一定的用户基础,结合广告的盈利模式探索属于企业寻求突破的良好尝试。”刘杰豪说。
屡屡陷入被收购传闻
在上线短视频广告的同日 ,ofo还被传出“卖身滴滴”的消息。但ofo联合创始人于信在朋友圈转发该消息并回应:“周一就提前辟谣了,周三还要再来一遍。假的。结局?还早。”
从于信的语言中可以看出的意思是,短期内,ofo都不会接受任何企业的收购,而被收购也不是ofo的最终结局。
今年以来,关于滴滴收购ofo的传闻接连出现,虽然每次ofo都“强势”辟谣,但仍无法使传闻停止。
今年4月,虎嗅报道称滴滴高层已经在推进收购ofo的谈判,如果一切如滴滴所愿,收购消息将在6月前后官宣。当时于信发朋友圈表示,作为董事会成员,并没有听说这个事情。
5月,南华早报的消息称,戴威拒绝了滴滴方面的潜在收购要约,并称ofo在未来要继续保持独立发展,号召公司员工“战斗到底”。
从7月底开始,传闻变得密集起来。7月30日,36氪报道称ofo和滴滴的谈判已经接近尾声,滴滴在不断降价,每谈一次价格就折损一次,滴滴创始人程维的预期收购价格只有15亿美金。文章中也指出,对此于信回复称这是“不存在的事”。
8月3日,凤凰科技报道称,ofo涉及的收购谈判已经接近尾声,滴滴与蚂蚁金服将联合出资收购,作价14亿美元,同时还将另外承担ofo 2亿美元的债务。界面新闻则报道称,ofo卖身为真,但买手名单中并没有蚂蚁金服。对此于信在朋友圈表示:“总想搞大新闻,可惜是假新闻。官方声明我都不想发,太假了,稍微动动脑子。”而8月22日已经是ofo方面一个月内的第三次辟谣。
在外界看来,ofo苦撑多日,被滴滴收购或许是最好的出路,正好滴滴对ofo也有强烈的收购诉求。
伴随着这些收购传闻一起来的,还有ofo裁员的传闻。6月,虎嗅的报道称,ofo整体裁员比例达到50%,对这一说法ofo很快进行了否认。关于裁员,今年以来详细的官方说法只有于信在6月接受《财新》采访中提到的“ofo运维人员从12000人缩减至9000人”。于信此描述为是“重新梳理团队”,而不是“裁员”。
实际上,以上种种传闻背后,是ofo资金承压的现实。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2月,ofo两次通过动产抵押换取阿里巴巴17.7亿元借款。3月,ofo宣布完成E2-1轮融资8.66亿美元,阿里巴巴领投。6月7日,来自阿里的4.5亿元借款已到还款期。来自36氪的消息称,偿还这笔贷款后, ofo又在尝试通过抵押动产的方式获得资金。
此次,虽然ofo并非真的像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一样,做短视频内容生产平台,但其在APP内上线短视频广告的模式也彰显了其正在努力探索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
内外交困,海外业务大幅缩减
近期,ofo在国内陷入被收购传闻中的同时,国外的境遇也不好过,其海外布局几度受挫。
ofo的海外市场布局先于其他共享单车.2016年11月,ofo选定了新加坡作为其海外拓展的首站,在新加坡试水成功后又以雷霆之势陆续进入美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泰国、荷兰、法国等国。据艾媒网了解,截至2017年底,ofo的业务已经扩展到20个国家50个城市。
然而,运营经验、人员招聘、融入当地文化等各方面不成熟就匆忙进入的后果逐步显现。近期,ofo海外各地市场不断传出裁员、撤销分点,甚至撤离当地市场的消息。就全球来说,ofo的海外布局也逐渐停止了扩张的步伐。
7月初,ofo宣布逐步撤回在澳大利亚南威尔士州几个城市的小黄车,称会在60天内撤回澳大利亚的市场。这一消息距离ofo正式进入澳大利亚市场才九个月。
7月17日,据德国新闻电视频道网站报道,ofo小黄车宣布,“将在未来几周内负责任地退出”迄今在德国的唯一单车投放地柏林。据称,柏林的小黄车将被清理并转移至欧洲其他市场。
Ofo于去年开始向美国市场大举挺进,并且在达拉斯、圣迭戈、斯科茨代尔和西雅图等地投放共享单车。通过免费服务吸引用户,Ofo希望到2018年底在美国投放30万辆共享单车。
但事与愿违,ofo的增长速度未达预期,其单车在美国并没有太受欢迎。据ofo前员工表示,很多城市的使用率都无法帮助该公司达到盈亏平衡。除此之外,波士顿和曼哈顿等人口密集的市场也与一些有固定停车桩的公司达成了共享单车独家合作协议,导致该公司无法在那里提供服务。
本月14日,据美国圣地亚哥市当地媒体KUSI NEWS报道,ofo将于8月31日全面退出西雅图市场,45天内退回用户押金。还有消息透露,圣地亚哥的一个回收中心将以每辆3美元的价格对ofo的单车进行收购。
此前7月30日,西雅图市议会通过法案,要求共享单车企业每年支付25万美元的经营许可证,但ofo方面称不会续约。
ofo海外业务大幅度收缩,国内又频现波折。对此,艾媒咨询CEO张毅认为,共享单车企业在国内这一大本营的业务未足够扎实的情况下,向海外扩张,可能反而是一种负担。“国外不少国家人口密度低,移动支付未普及,使用频次不高,频频出海,并非稳妥的经营思路,还是以深耕中国市场为主比较妥当。”
短视频广告能否成功助力?
今年6月,ofo宣布包含车身广告、App端内广告、企业绿卡的B2B各项业务的总营收已超过1亿元,同时ofo在国内100余座城市也已实现盈利。
7月,ofo又在其App内上线了信息流服务功能“看看”,内设看点、图片、视频、体育、财经、社会等频道。ofo方面称,ofo作为现成的流量入口,从出行工具衍生出资讯平台,为ofo的商业化发展带来新的可能。
而此次继续在APP上线短视频广告业务,这是继品牌车身广告、App端内广告业务后,ofo在商业化探索方面的又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然而,ofo的这一商业化探索新举措也引来网友的质疑:为何要花用户的流量看5秒视频广告?而对于花自己的流量看广告,网友们表示很心疼、无法接受。可是据了解,目前在头条、微博等平台上都有短视频广告投放,用户在无wifi环境下刷微博、看新闻,都会有几秒钟广告闪现,没能引起网友注意。而ofo也推出了短视频广告,却被网友评论是“为赚钱饥不择食”。
艾媒咨询分析师刘杰豪认为,ofo在2018年5月份启动victory的行动,目的是全面实现公司盈利。现在,短视频广告业务可以理解为是其victory行动的落地,是商业化的一次尝试,也是盈利模式的新一轮探索。
尽管ofo这个全新的模式值得称道,但这5秒的短视频广告业务能否真的使ofo实现弯道超车,走向盈利的未来?
对此,艾媒咨询分析师刘杰豪表示,共享单车行业的盈利一直是行业难题,但共享单车用户使用产品高频,且其用户特征较为明显,以年轻用户为主,结合短视频广告业务能有效提高营销推送效率,实现较好的营销效果,推送广告的模式能够有效吸引广告主。
“此外,ofo此举也释放出积极探索盈利模式的信号,在一定程度上能引来资本方的关注,加快其获取下一轮融资的脚步。”刘杰豪说。
但这种模式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刘杰豪表示,短视频广告推送的模式对于企业综合实力有较高的要求,考验着企业平台技术、用户量等各方面的水平,。此外,过于频繁或不合适的广告推送也可能会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体验,ofo需要在技术上进一步投入。
被美团收购后,摩拜实行了全国免押政策;在阿里的支持下,哈罗单车继续和芝麻信用合作推行免押。在这种形势下,ofo的独立之路能否坚持到最后,从而打破“单车不赚钱”的魔咒仍值得观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