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工业 是大城市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朱健
发展都市工业不是简单的中心城区资源结构调整推动的产业结构调整,而是城市再都市化阶段发展逻辑转型、生产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的战略选择,是许多大型城市在城市化高级阶段新一轮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第一个问题:搞清楚都市工业是什么
都市工业是以大都市特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物质流、资金流等资源要素为依托,适宜在都市中心区域内生存和发展,增值快、就业广、适应强,有税收、有环保、有形象的现代工业体系。
从阶段上看
世界级城市大都经历了“都市化—郊区化—再都市化”历程,产业在城市资源要素“聚集—扩散—再聚集”过程中不断演进和优化升级。发达城市在迈向再都市化阶段,以发展都市工业推进产业能级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和城市形态更新,成为支撑城市生长的核心动力。
从形态上看
主要包括高端、绿色、微型的先进制造业和与之密切联系的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涵盖材料研发、工业设计、成品制造、封测检测、终端消费、运维服务等产业链创新链的诸多环节。
从业态上看
主要有总部型、创新型、微加工型。包括功能密集的企业总部和研发、采购、管理和结算等功能性机构;技术密集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精密制造;智力密集的时尚产业、软件产业、信息产业等。
从空间载体上看
以产业园区、特色街巷、专业楼宇为主要载体,在城区全域布局。初期,主要集中在原工业区,利用存量改建、扩建;中后期,向创新资源、商务资源丰富的高校院所、商贸中心周边扩展。
成都太古里 本刊资料图
第二个问题:发展都市工业能为城市带来什么
先行城市在再都市化阶段,通过发展都市工业,带动绿色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的回归和品质人群的再聚集,有效避免了中心城区产业空心化,同时推动了城市功能完善和能级提升。
巴黎
依托时装、化妆品等主导产业,推动制造业向前端的创意设计、品牌营销、高端定制和后端的展示展销、运营管理延展,最终在中心城区形成了以时尚设计为龙头的产业集群聚集;生产方式由机器加工的规模化集约生产,向头脑加工的个体化创造生产转变,推动城市由工业型城市向国际消费型城市转型。
东京
在城市郊区化进程中,并未简单地推动所有制造业外迁,而是定期发布《产业科学技术振兴指针》,引导具有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需求密集,对环境、用地依赖度小的产业保留在中心城区,制定产业振兴政策,搭建产业平台,建立“产业特别研究员”制度,推动游戏动漫、服装服饰、消费电子等创新型、总部型都市工业蓬勃发展,成为产业的支柱和吸纳就业的重要力量,在避免产业空心化的同时,还提升了城市经济密度,形成了城市产业名片。
新加坡
注重产城融合规划,产业园区不是普通的生产加工园区,而是综合性城市社区,布局有核心商圈、中间居住圈和外圈传统加工区,研发、生产、商务、办公、居住和公服配套协同推进,形成了以设计和营销为主要形态的都市工业体系。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学习了新加坡的规划建设理念,无污染的轻工业区围绕居住区,居住区围绕位于园区中轴线上的商业区,通过这种由外围向核心开发的模式,不断提升土地开发价值和城市空间价值,进入良性循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保障。
深圳
通过高品质科创空间、都市工业楼宇,推动“工业上楼”,实施空间再造。全至科技创新园包括1栋23层和3栋5层研发办公生产楼、1栋6层人才公寓,聚集了100多家高技术企业,“上下楼就是上下游”,打造了充满活力,相对独立完整,配套齐全的现代工业企业群落。都市工业综合体引领深圳走出用地紧缺、环境约束、配套缺失的发展困境。
南京
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大院、大所、大企的现有资源,对老旧厂房、楼宇改造,打造产业创新空间,引进创新、研发、设计、运营、管理企业,通过“硅巷”建设,推动老城更新和老城创新。在方式上,政府搭平台公司参与,与原物业主体组建公司联合开发经营,在用地上将工业用地调整为M0或科研用地,实施分期补助土地变更费用。
第三个问题:先行城市发展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启示一:“人城产”是都市工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随着工业社会向现代社会演进,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伦敦、纽约、上海、新加坡等把人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发展都市工业,探索构建现代生产、生活、生态共融,宜业、宜商、宜居共生的社会经济形态。伦敦硅环岛、剑桥肯戴尔广场、波士顿海港广场和纽约硅巷等高品质都市工业社区,以聚人激发发展动能,推动了营城和兴业。纽约硅巷2006-2016年科技从业人员增长8万人,是美国人才增速的3倍,成为纽约湾区经济增长新引擎。
启示二:功能复合是都市工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上海的都市工业综合体、深圳的科创空间,从土地开发向产业开发转变,设计、研发、生产、运营等多功能复合,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多要素聚集,打造充满活力,相对独立完整,配套齐全的现代工业企业群落,实现城市经济的“立体生长”。从企业引进向生态培育转变,注重区域配套协同、文化氛围、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推动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启示三:融合创新是都市工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都市工业作为一种顺应现代都市演进规律的高端经济业态,工业经济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网络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在协同、融合、裂变中不断催生新业态,构筑新场景,形成新动力,从而推动产业资源、城市资源、创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上海浦东新区金桥镇实施“二次开发”转型发展,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移动视频、智能装备、新兴金融、电子商务协同联动,形成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格局。
第四个问题:成都怎么发展都市工业
通过对成都都市工业发展的长期调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成都进入了城市化、郊区化、再城市化三期重叠的调适期。2017年实施“中优”战略以来,各城区结合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探索各具特色的都市工业发展道路,取得一定成效,据不完全统计,原五城区和高新南区都市工业产值近5000亿元,其中以消费电子、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占27%,以软件信息、数字文创为主的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占73%。但与世界级城市发展需求相比,仍存在认识不足、能级不高、赋能不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发力。
认识和重视
从发展都市工业是城市发展阶段的需求、是城市战略达成的需求、是解决产业空心化的需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角度认识和重视都市工业发展。
完善顶层设计
完善都市工业功能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布局;大力发展总部型、创新型、微加工型都市工业,促进产业融合;以专业楼宇为点、特色街区为线、产业社区为面,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空间载体。
创新发展机制
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实施精准政策供给;确立一批示范点位,形成典型带动;创新用地模式,深化城市价值创造;完善统计考核,调动各方积极性。
名词解释
M0
新型产业用地(M0)是指主要用于融合研发、设计、检测、中试、新经济等创新性业态及相关配套服务的工业用地。新型产业用地(M0)项目用房包括产业用房和配套用房:
1.产业用房是指直接用于项目生产、研发、设计、测试、小试、中试、勘察、检验检测等功能用途的用房;不得用于住宅、商业、餐饮、宾馆等经营性用途。
2.配套用房是指为满足职住平衡、新型产业配套等需求修建的员工倒班房、集体宿舍、租赁型产业园区配套住房、食堂、超市等配套服务功能用途的用房。
来源:《先锋》杂志
作者:朱健,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政策法规处处长
编辑 冉晖昱
校对 何雅琦 吴雨桐(实习)
审核 黄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