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解读会:应强调世界性,建设后现代之城

来源:南方+

12月19日,《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下称《规划》)政策解读会(广东专场),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合作交流中心举行。

在解读会上,有专家建议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南方共同市场,知识城可以成为外循环的连接点,应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经济。同时,知识城还应以系统性体制创新激发发展活力,建设后现代知识城。

知识城作为世界级经济平台要强调世界性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表示,知识城发展要紧扣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大湾区是中国内部的欧盟版,大家都在抓技术、抓产业,如果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这些投资贸易好多的东西规则统一起来,这个内循环就是一个高层次的循环,是制度上的内循环。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南方共同市场。

在这个背景下,郑永年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是内循环和外循环的连接点,如何跟东盟市场结合起来,如何和RECP市场结合起来,未来如何跟TPP结合起来,这是要重点考虑的。

郑永年表示,知识城一定要扮演中国外循环的角色,中新知识城不仅仅是广州发展的抓手,也是广东发展的抓手,中新两国的合作也是我国综合发展的试点。尤其像知识城这种世界级的经济平台,一定要强调世界性,世界性并不是仅仅意味外国企业就是有世界性了,人才知识极其重要,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经济的竞争。

构建适合“海鱼生长”的环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发表了以“系统性体制创新,激发知识城发展活力”的主题演讲。

常泽修建议,要更重视人本要素市场化改革,人本要素和比土地、资本要素更为重要,要更重视人本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议知识城围绕知识产权、人才产权赋能,非常有经济价值,也有创新意义。

常泽修表示,国务院批复的《规划》要求高水平对外开放,高水平开放要有新追求,基础面做好产品流、资金流、技术流、人员流、信息流,并往制度型开放提升,对标国际一流规则和标准,构建适合“海鱼生长”的环境,即中外文明的包容和交融。新加坡是当今世界上中西文明交融、交汇最成功的地方,知识城可以借鉴形成一个知识创新氛围。

高起点建设后现代知识城

广东省社科院原院长、省政府原参事梁桂全教授发表了以“以城导向,产城融合,高起点建设后现代知识城 ”的主题演讲。

他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一定要跟需求改革创新联动,这个联动的地方就在城市,城市是联动供给与需求的一个集结点。城市的发展必须要坚持硬体建设、软体构建和灵魂铸造的一体化,必须以人为本,必须要形成这个城市的强大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智慧化、生态化、人文化,高起点建设后现代知识城。知识城要以人为本,以系统集成方案引导实验创新,用智慧再造科技—人文—自然融合的后现代文明城市。

打造三大平台,培育四大集群

华南理工大学前党委副书记、教授张振刚表示,知识城要明确三个定位,打造三大平台,培育四大集群,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高质量发展。明确知识城功能定位,水平定位、关系定位三个定位。

他认为,世界级科技创新平台代表了国际引领、高端集聚、环境优越。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增强高科技供给能力;打造世界级产业创新平台,提升产业质量效益;打造世界级智慧城市创新平台,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创新能力。打造生物医药创新园、新能源新材料及集成电路价值创新园、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园、智能制造创新园,以四园建设促进世界级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中新广州知识城高质量发展。

展现知识城的使命担当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毛艳华建议,知识城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创新极,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粤澳(横琴)深度合作区等重大创新载体串珠成链打造大湾区创新带。

毛艳华还提出,知识城要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平台。创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重点打造面向港澳的示范性孵化器、众创空间和价值创新园区。构筑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创新枢纽。

毛艳华建议,知识城要以推动高水平开放合作为目标,拓展对外开放领域,提高协同发展水平,探索合作共赢模式,打造成为中新两国与时俱进的全方位合作伙伴关系新典范,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载体。《总规》明确提出,围绕发展需求,加大对知识城的政策支持力度。知识城能够为创新驱动发展探索新道路、积累新经验。

知识城要担当金融支持创新、畅通科技创新链引领者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刘金山作了“金融支持创新、畅通科技创新链引领者”主题演讲。

刘金山表示,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畅通科技创新链,引导资本投向工程化阶段,金融科技增信利于畅通科技创新链。知识城要建立知识产权投融资创新体系和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

他建议,知识城应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拓展知识产权金融业务比如专利权质押、发明专利授权险,推进金融科技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接常态化,成立知识产权金融机构,争取成立更多知识产权、科技服务等领域的金融机构,如知识产权特色银行、金融科技银行及增信担保机构等。

【记者】吴雨伦

【通讯员】陈土华 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