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所确立的王位世袭制度是在经过几十年的混战后才得以取代禅让制成为一种常态。夏朝立国之初先是王族内部为争权夺利自相残杀,接着政权又被后羿、寒浞等人篡夺。直到几十年后夏朝王族成员少康才使夏王朝的统治逐渐步入正轨。夏朝在少康的带领下进入了中兴时代,到了少康的儿子季杼统治时期夏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季杼在位期间发明了用兽皮制作的甲。
兵士穿上这种甲以后能遮挡敌人的石刀、石箭的砍、射,因此战斗力得以大大增强。季杼在同东夷各部落的战斗中一直打到了东海边。季杼的儿子帝槐在继承祖父、父亲开创的基业后继续征讨东夷。随着九夷部落纷纷前来朝贡觐见标志着天下终于彻底太平了。帝槐在位时期夏王朝正如同盛开的槐花一样:国泰民安、经济繁荣。帝槐在位二十六年后带着对太平盛世的美好眷恋依依不舍地走了,留给了子孙后代一个欣欣向荣的王国。
帝槐以后历经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不降弟)、帝胤甲直到孔甲(不降子)五代六帝的统治一直比较稳定,然而从孔甲以后夏王朝的统治力开始日渐式微:王室内部为争权夺利自相残杀,臣服于夏王朝的各部落则纷纷叛离。就在夏朝的统治日薄西山之际东方的商部族却日益壮大起来。《诗经》里有一句:“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族的始祖名叫契。
契的母亲是简狄是黄帝的曾孙帝喾的次妃。然而契却不是帝喾的儿子,反而是简狄吞鸟卵而生下的孩子。相传简狄一次外出时在路上见到一枚鸟蛋。简狄也没多想就直接吞吃了这枚鸟蛋,可就是吃了这枚蛋以后简狄就神奇地怀孕了,而生下来的孩子就是日后商朝人的始祖契。这在我们今天看来当然属于不折不扣的神话故事了,不过卵生的神话在东方诸族中其实是分布很广的。
秦人的祖先女脩相传是吞燕卵生子大业,清朝祖先布库里雍顺据说是天女佛库伦吞神鹊的红果所生。如果拨开神话色彩的外衣大致可以推断这些民族的祖先很可能是以鸟类为图腾的某支部族。商朝人以鸟类作为自己的祖先图腾崇拜就正如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崇拜鸟类的商部族是一个怎样的部族呢?商部族的早期首领中有的用天象作名号:昭明、昌若、冥、恒......有的用日干作名号:上甲、报乙、报丁.......
从这些名字可以看出商族人在当时对天文历法已有相当的认识。相比之下夏王朝的君主使用日干为名号是在商君上甲以后。由此推断商部族的历法很可能比夏部族先进。历法知识在古代主要是应用于农业生产,所以这也可以从侧面反证商部族的农业生产水平可能并不比夏部族落后。商部族既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同时也有那个年代高水平的工艺技术。《管子·轻重篇》说:“商朝的先王用牛马驾车,有利民众,天下都学他们的制作”。
商部族的始祖契曾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任命为司徒、受封商地。夏朝建立后商部族的历代首领作为夏朝附庸者继续得到重用。契的孙子相土发明了马车:相传相土用槽喂、圈养之法驯养马匹。从此马成为了商族人最重要的运输工具之一。由此可见这时的商族已从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进入定居畜牧和农业种植时代。相土用武力向东方一直扩张到黄海之滨和附近海岛。
相土的曾孙子冥曾担任夏王朝主管土木工程、水利建设等事务的司空。大禹当年虽完成了治水工作,但后世疏于管理导致夏朝中期黄河再度泛滥。负责水利建设的子冥带着自己的儿子王亥在黄河岸边辛劳十余载才终于驯服这条为患极深的河流。可就在治水工程行将结束之际子冥却不慎失足坠入河中淹死了。子冥殉职后儿子王亥继任成为商部族的领袖,同时接替父亲完成了最后的治水工程。
商部族是夏王朝的附庸。商族的首领为了替夏朝治水殉职了,所以夏王朝打算让王亥接替他父亲继续担任司空。谁知王亥对入朝做官一点兴趣也没有,而是一再恳求夏王允许他回到自己家族的封地生活。王亥回到自家封地后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终于驯服了牛这种动物。王亥不仅用牛代替人耕种田地,而且还用牛从事运输繁重的物品。这就使商族民众得以从繁重的耕作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效率、农作物产量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当时除了商部族以外其他各部族仍处于相当落后的农牧业社会阶段。这些部落没可以代替人耕作的牛,也没商部族的人那么丰富的农业历法知识,所以这些部族的粮食产量始终难以满足民众的基本需求。这些缺粮食的部族中有的盛产金银等贵金属、有的有丰富的畜产品。如果商部族能用自己多余的粮食去换取金银、畜产品对双方都是有利可图的。问题是自此之前商族人并没对外贸易的经验。
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远距离的人口流动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商族人对外面的世界其实知之甚少。身为部落首领的王亥自告奋勇出来组织贸易团队。王亥早年曾跟随父亲在夏王朝的都城生活过很多年,又为了治水跑遍了黄河流域各部族的聚居地。王亥为了方便对外贸易又发明了牛车:他就驾驶着牛车在各部落之间来回做买卖。各部落都把前来交易的商族人称为“商人”,他们用来交易的物品被称为“商品”,他们所从事的交易业务被称为“商业”。
王亥因此被后世视为开启中华商业史的鼻祖。王亥的生意做大了就难免招来其他人的眼红嫉妒。据春秋战国时期晋、魏史官所著的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记载:夏王姒泄十二年(公元前1803年)王亥又一次带着贸易团队赶着牛车去和有易族进行贸易。谁知有易族拿了商部族的货却不肯给钱,反而包围并杀害了势单力薄的王亥及其随员。王亥的弟弟王恒在混乱中侥幸逃回自己的部族。
这对商部族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被有易族抢走的货物倒在其次,可首领被人杀害可谓是奇耻大辱。最要命的是有易族还把王亥发明的牛车给抢走了。牛车这玩意在我们今天看来当然不稀奇,然而在当时却是只有商部族才掌握的高科技。这玩意落到敌人手中沉重打击了商部族的对外贸易。逃回来的王恒赶紧率领族人发动了对有易族的报复性战争。王恒通过这场战争洗刷了兄长被杀的耻辱,同时从敌人手中夺回了对自己的部族至关重要的牛车。
当夏朝的统治日渐衰落时商部族的农业、商业都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终于夏朝迎来了最后一代君主夏桀。夏桀在中国历史上通常与商朝的末代之君纣王并称桀纣。后世凡是出现亡国的昏君、暴君往往都会被人用来对比桀纣。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桀“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据说他最荒唐的时候甚至把老虎放在闹市,而他自己则以听取人被老虎捕食时的惨叫声为乐。
原来臣服于夏王朝的各部族渐渐不来朝贺了,生活在夏朝直属统治区的臣民们也发出了宁愿与夏桀同归于尽的呐喊声。与此同时商部族的首领成汤在继承祖先基业后又得到了伊尹、仲虺两位贤人的辅佐。如果说成汤的先祖王亥是商人的祖师爷,那么辅佐成汤的伊尹就是厨师的祖师爷。时至今日伊尹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仍被奉为“厨圣”、“烹调之圣”。
伊尹早年其实就是给成汤做饭的一个奴仆。伊尹做出来的食物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能充分做到营养均衡搭配。伊尹的饮食观是既要吃得好又要吃得健康,因此他每天都要为成汤准备一碗鲜美的药膳。擅长厨艺的伊尹还十分懂得说话的艺术:他的话既说得好听,又能让听者领悟到一番大道理。伊尹第一次被成汤接见时就以烹饪之道比喻治国之道:治理江山社稷像熬汤一样要掌控好火候和放料的尺度。
火候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用料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只有这样才能熬出一锅好汤。治国不能太过宽仁也不能太过严苛:过于宽仁相当于放纵不法恶行,过于严苛则势必激发民众的反对。多年后老子将伊尹这番话总结为:“治大国若烹小鲜”。伊尹在阐明这个道理后又进一步指出:人生在世最大的功业便是救万民于水火。既然天下百姓苦于夏桀的暴政,那么推翻夏桀的统治就是当下最大的不世之功。
成汤在这一席话激发起雄心壮志后就把奴隶出身的伊尹提拔为辅佐自己的右相,同时被任命的左相是夏朝车官奚仲的后代仲虺。仲虺教人民用庄稼的秸秆饲养牲畜,用牲畜的粪便作为肥料,同时还重视手工业的发展。成汤得到伊尹、仲虺两位贤人的辅佐可谓是如虎添翼。伊尹为刺探夏朝的情报就带着礼品假意去向夏桀朝贡。伊尹回来后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向成汤汇报时建议待时而动。
伊尹认为:“夏自建国以来已历经四百多年。夏王是天下尊崇的共主。夏桀暴虐无道导致民有怨恨,但在诸侯中仍有一定威信。反观商国地域不过七十里。要以小博大、以弱克强就必须先扫清外围羽翼”。这就是说成汤必须尽可能争取更多的部族支持自己,同时要先消灭掉那些仍忠于夏王朝的部族。紧邻商国西部边境的葛国就是夏桀的耳目之一,所以成汤首先就消灭了葛国。
这时本来臣服于夏王朝的很多部族都已叛离了,不过在东部地区夏朝仍有三个忠诚的属国:韦(今河南滑县东)、顾(今山东鄄城东北)、昆吾(今河南濮阳境内,一说在河南新郑境内)。这三个夏属国的势力都不小,而且他们所处的地区又与商较近。成汤灭葛以后又征服了一些不归顺商的诸侯、方国。成汤这一系列举动被后世称为“十一征而天下无敌”。然而韦、顾、昆吾三个方国仍执意以商为敌。
经过一番谋划和准备之后成汤和伊尹率军先对韦国发动进攻。韦国连求援都来不及就被商军灭亡。随后成汤挥师东进乘胜将顾国也给灭了。韦、顾二国的土地、财产、入民尽归商所有。昆吾见韦、顾二国被商汤所灭立即整顿军队准备决战,同时派出使节向夏桀报告了商汤灭韦、顾二国的情况,可商汤还是抢在夏桀插手干预之前就打败了昆吾。至此夏朝的外围羽翼已被全部剪除。这就意味着灭夏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和仲虺、伊尹率领由七十辆战车和五千步卒组成的军队西进伐夏桀。夏桀则调集夏王朝的军队开出王都准备迎战。夏商两军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或说在今山西城安邑镇北)之野相遇后展开了大会战。正是此战宣告了夏王朝的灭亡。商汤被参与灭夏战争的各部族推举为天子。商汤在吸取了夏朝灭亡的教训后要求臣属“以宽治民”,同时通过安抚夏朝遗民、册封夏王室后裔来缓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