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20只口罩售价超100美元!”疫情之下,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疯狂囤货?

来源:新闻晨报 特约作者:柏晨

上周六下午,克里斯蒂娜·莫伊(Kristina Moy)决定到自家附近的超市转转,购买每周的食物,并为即将参加棒球比赛的儿子买一些用品。莫伊女士原本只想快速买完东西就走,但令她没想到的是,当天到超市购物的人太多了,她整整花了3个小时才离开。

莫伊很清楚,由于新冠病毒爆发,华盛顿州长英斯利已经宣布该州进入紧急状态。这也是西雅图市民疯狂涌入超市购物的原因。

“刚开始大家都能互相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人变得不太耐烦了。”当谈到在超市里排着长队等待结账的人群时,莫伊回忆说,“摆放厕纸和牛奶的货架很快就被一抢而空,饮料也卖完了。”

这并非美国独有的现象。在新加坡,很多人疯狂抢购大米和方便面;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市,当地住户上周六在超市的开销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0%;马拉西亚人也囤货,洗手液的单周销量激增800%……专家指出,人们之所以在危机下进行“恐慌性购买”,往往是因为对未知事物感到恐惧,并且相信应该对重大事件做出激烈反应。

恐慌性购买的缺点

当飓风或洪水等自然灾害即将来临前,人们经常储备紧急物资。

“未雨绸缪是合理的。”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行为与微观经济学副教授大卫·萨维奇说,“但如果隔离期只有两周,你去购买了500罐烤豆,那就不理性了。”

这种行为会令物资短缺状况变得更为严重。例如在2017年,石油资源丰富的美国德州休斯敦遭遇哈维飓风袭击,受此影响(炼油厂采取了一些预防措施),美国的汽油和柴油供应暂时被中断。由于许多人惊慌失措地涌往加油站,问题变得更严重了,导致汽油价格创下了两年来的新高。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家,《流行病心理学》一书作者斯蒂芬·泰勒指出,不理性的囤货行为可能导致价格被哄抬。“如果一卷厕纸的价格上升三倍,它就会被视为稀缺商品,引起人们的焦虑。”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某些商品的价格飙升了数倍。在eBay和Etsy等电商网站上,一盒20只装的口罩售价超过了100美元。许多公司采取措施,打击试图从中牟利的投机者,例如亚马逊早些时候宣布,他们已经移除了涉嫌误导顾客和价格欺诈的超过100万份商品。英国连锁药店Boots和LloydsPharmacy都宣布,每名顾客最多只能从店内购买2瓶无水消毒洗手液。

口罩的供应也很紧张。美国政府建议民众停止购买口罩,这不仅是因为医用外科口罩并不足以抵御新冠病毒入侵,还因为专业的医护人员更需要它们。

恐慌性购买背后的心理学

泰勒表示,为应对灾难储备物资与恐慌购买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如果一次飓风或洪水迫在眉睫,大多数人都知道需要为停电停水准备哪些物品,但由于目前尚不清楚新冠疫情会持续多久,造成哪些影响,种种不确定因素促使人们花钱囤积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多的生活用品。

人们在焦虑情绪的驱使下疯狂购物,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消除内心的担忧。因此,他们愿意在超市排队数小时等待,或者购买远远超出正常需求的东西。

某种程度而言,恐慌性购买能够让人们心里更舒服,觉得情况仍在掌控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觉得有必要做一些与危机程度相称的事情。”泰勒说,“很多人认为,洗手似乎太普通了。这是件大事,需要做出激烈反应,所以人们会疯狂花钱,希望能够保护自己。”

旧金山传染病研究公司Metabiota高级主管本·奥本海姆认同泰勒的说法。“恐慌性购买很可能确实是一种应对恐惧和不确定性的心理机制——通过采取某种行动,人们会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局势。”

这种现象还反映了人们趋避损失的心理。“如果我们后来意识到需要厕纸,但在有机会(购买)的时候却没有出手,那就真的会感觉很糟糕。”奥本海姆说。

另外,恐慌性购买也与人们的从众心态有关。“在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上,恐慌性购买的传播让人们愈发觉得物品稀缺,想要加入其中,所以就形成了雪球效应。”泰勒表示,“在泰坦尼克号上,如果大家都朝着救生艇跑去,那么你也会开始奔跑,无论船是否正在沉没。”

一种自然的反应?

但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恐慌”标签被滥用了,有时具有误导性。

“恐慌是一种主观的情绪状态,而我们在大多数时候只能够观察行为。”奥本海姆说,“也许有人阅读新闻,听说口罩在其他国家非常稀缺,所以就决定购买口罩,以备不时之需。这个决定非常合理,经过了深思熟虑,并非出于恐慌。”

“如果我们能够解决公众的担忧,为人们提供更多准确、有用的信息,那么就有可能减少恐慌性购买和最后时刻购买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