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文化名城广东潮州,拥有丰富的人文古迹和非遗文化,其中以潮绣、木雕、石雕等最为出名。此次广东潮州潮安自驾之旅,便是奔着非遗文化而来,深入探访藏在潮安民间的“稀世珍宝”,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当属从熙公祠。
从熙公祠,位于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金砂管理区斜角头,这座典型的府第式祠堂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竣工于光绪九年(1883年),工期耗时14年,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由旅居马来西亚柔佛洲侨领陈旭年所建,如今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位于从熙公祠南面的建筑则是是陈旭年的次子,江西南康知府陈鼎新建的睿彤公祠。北面则为养源书斋,分布有花园亭阁、园林假山和书院。整个建筑群以资政第为中心,按辈分顺序围绕祠堂而建。从熙公祠自然位于中心。古人重视风水和强烈的宗族观念在此显现无疑。
从熙公祠布局坐东向西,这座古旧的建筑规模宏大,面宽约31米,进深约42米,总面积只有1300平方米,为二进四厅的院落布局。前厅后厅之间隔着天井,两侧为走廊,形成四厅相向的建筑格局,后厅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斗拱抬架式木结构,超出了一般的“四点金”规格。
从熙公祠虽然面积不算太大,但这里的每块石头、每根木梁都不容小觑,只要细看,就会发现这绝对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因此,从熙公祠也有着“潮州第一祠”的美誉,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砂陇祠堂,下尾沈厝”,形容的就是从熙公祠的建筑之精美。
这座藏匿在乡间巷弄中,不太起眼的祠堂,虽然历经近140年的风雨洗礼,从熙公祠至今依旧完好保存着二进院落布局的建筑群。如今,虽然建筑外观古朴陈旧,但是布局主次分明,前后左右对称,风采依旧。而建筑内部更是别有洞天,看点十足。
从熙公祠之所以名声在外,主要是其在建筑艺术上的造诣非凡,堪称传统建筑艺术和地方工艺美术完美结合的杰出典范,独具地方特色的潮州石雕、木雕艺术的在此都有集中表现。祠堂内屋架和梁、桁均装饰着精美的石雕和木雕,把整个建筑映衬得富丽堂皇,高贵典雅。
漫步在从熙公祠,布满琳琅满目的精美装饰,这里展现的潮州木雕和石雕堪称一绝。从地板到墙壁再到横梁均是石板石梁结构,肉眼所见的雕花,都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花鸟鱼虫、狮子麒麟等雕刻,造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艺术造诣颇高,令人惊叹!
祠内屋架均装饰金漆木雕构件和金漆画,有“狮子戏球”“八骏马图”“百禽图”“拜相图”“封相图”“钓蟾图”“庆寿图”等,瑞兽珍禽、花草虫鱼和戏剧人物故事,造型生动,雕刻精美,是清代潮州祠堂建筑的杰出代表。
在从熙公祠琳琅满目、不胜枚举的精美石雕中,每一幅的石刻技艺炉火纯青,都讲述一些历史故事,其中有一个作品尤为出名,牧童手中拉着牛的绳索,是潮州市政府大力提倡的“一根牛绳精神”的来源。
这根牛绳其实和众多石雕上的细节一样,虽仅仅是雕刻中的一个小小的局部,但非常精细,需要有匠人精湛的雕刻工艺“细磨轻刮”才能完成,象征着潮州本地匠人勇于创新、追求极致的人文秉性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时至今日,我们在喧哗闹市的阡陌陋巷中,遇见了这座看似“其貌不扬”的老建筑,走近细看,才发现这是何其值得品鉴的潮州文化符号,古建筑经过时光的洗礼更焕发耀眼光彩,当中体现的本地传统精神则更具传播和颂扬的价值。
品鉴从熙公祠,当从了解屋主陈旭年开始。陈旭年1827年生于清代海阳县上莆都(今潮安县彩塘镇)金砂乡,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年仅17岁的陈旭年决定出洋谋生,躲进开往马来半岛的红头船,只身来到柔佛国(现马来西亚的柔佛州)。最初,他与潮州同乡在原始森林里开山垦荒,饱尝艰辛,后来以贩布为生。再到后来,柔佛苏丹出现经济危机,但陈旭却因发现新锡矿受到嘉奖。
陈旭年致富后还结识柔佛贵族阿布加,并与他结拜为兄弟。阿布加于1864年继任柔佛苏丹,1864年,他把境内10个港口交给陈旭年管理。39岁时,陈旭年成为马来半岛上最大的港主,也成为南洋最著名的富商,被柔佛苏丹封为“甲必丹”(华侨领袖),授予“资政”头衔。
随着事业上的飞黄腾达,陈旭年逐步把事业重心南移至新加坡。清穆宗同治九年(1870年),他斥资在潮州家乡兴建“从熙公祠”,并从潮州请去工匠去新加坡按从熙公祠的规格和式样,在克里门梭路和槟榔路间建成被该国列为国家第五古建筑的“资政第”。1984年,新加坡以这座当地仅存的潮式古建筑物理图印发了邮票,这既是陈旭年家族的光荣,也让当地华人倍感自豪。
陈旭年晚年告老还乡,颐养天年,75岁卒于故里。如今,留下的从熙公祠,依旧展现着潮州民居和精湛工艺的无穷魅力。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金砂管理区斜角头
【感谢您的阅读,敬请点击关注我,与您分享更多精彩的原创旅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