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熙LIVE·冰上中心外有人经过,这里曾是冬奥会冰球比赛训练馆。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夜幕下的“冰菱花”五棵松华熙LIVE·冰上中心华灯初上,片片“雪花”从格栅幕墙间缓缓飘落,夏夜似乎多了些许清凉。北京冬奥会期间,“冰菱花”与主馆五棵松体育中心一起承担了女子冰球和部分男子冰球比赛、训练任务,成就了一段“双奥场馆”佳话。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重要遗产,五棵松体育中心十余年来探索出一条“文体+商业”的运营模式。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品牌推广总经理兼场馆事业群副总经理袁颖慧介绍,五棵松体育中心未来将延续篮球、冰球的奥运血脉,充分发挥“看台优势”,承办高质量赛事和高端演唱会等大型活动,继续扮演好北京赛事、演艺活动地标的角色。“冰菱花”则更多承担大众体育功能,未来将打造为一站式亲子乐活体验中心,致力成为“京西亲子微度假胜地”。
冰面可根据赛事需求任意切换
2月3日12点10分,五棵松体育中心内场巨大的红色帘幕徐徐拉开,中国女冰和捷克女冰踏上冰面,北京冬奥会女子冰球比赛揭幕战打响,五棵松体育中心就此开启“双奥场馆”时代。
2008年北京奥运会,五棵松体育中心承办篮球比赛,见证了姚明领衔的中国男篮硬扛美国梦之队的壮举。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五棵松体育中心成为女子冰球和部分男子冰球场馆。
为更好服务北京冬奥会,五棵松体育中心2020年4月启动全面改造工程,改造项目包括更换新制冰机组,设计改建球员更衣室、兴奋剂检测室、洗衣房等功能性房间。
改造期间,五棵松体育中心创造性地利用“冰坝”技术,在保留30米×60米冰场基础上,“截”出一个符合冬奥会标准(26米×60米)的冰场,这在国内尚属首次。改造完成后,五棵松体育中心冰场大小可以按需切换,成为能承办冰球、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赛事的通用型场馆。
由于冰场空气中含水量大,冰面上容易起雾,板墙周围容易发生结露,从而影响冰面质量。因此,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配备了全新的溶液除湿系统,这一系统利用化学方式除湿,可将空气中的水分吸收、干燥。相比传统的转轮除湿系统,溶液除湿可降低50%的能耗,年运行费用可降低70%左右。
此外,为保证冰球比赛需求,五棵松体育中心对照明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五棵松体育中心使用的是金卤灯具,如今已全部更换为LED照明。更换后的照明频闪更低、照度更均匀,即开即亮且节能环保。
北京冬奥会期间担任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运行团队设施副经理的韩丽粉介绍,摄像机的角度和比赛时对灯光的要求不一样,如果完全满足摄像机,场边板墙就会出现阴影。而如果完全满足赛时要求,摄像机就会出现大量光斑。为解决这一问题,五棵松体育中心场馆运行团队邀请国际冰联和OBS(国际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照明专家做实地考察和测试,先后出了8套方案。最终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一周确定了解决方案,基本消除了阴影,也达到了OBS对照明的要求。
与其他冬奥会项目不同,冰球比赛是唯一需要在场馆内为运动员、裁判员等提供洗衣服务的项目。为此,五棵松体育中心新建洗衣房内,安装了3台容量达100公斤的专业洗衣机和3台烘干机,以保证每场比赛的两支参赛队赛后拥有各自独立的洗衣设备。
五棵松体育中心远景。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继续走“文体+商业”的运营模式
奥运场馆赛后利用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性难题,国际上已逐渐形成一个共识:一届奥运会是否成功不仅在于举办期间的精彩呈现,后续对于诸多新建场馆的利用也应是衡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这一点上,五棵松体育中心是中国体育场馆市场开发的先行者,它也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冠名赞助的体育场馆。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五棵松体育中心经过几年摸索和尝试,走出了一条“文体+商业”的奥运赛后运营之路。五棵松体育中心每年举办的活动数量已从2009年的9场增加到2019年的80多场,年观众从7万人次增长到150多万人次,场地利用率达到70%。2010年,五棵松体育中心训练馆完成改造并更名为M空间,当年活动场次为29场,目前年最高活动场次达到80场。
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品牌推广总经理兼场馆事业群副总经理袁颖慧称,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五棵松体育中心从夏奥到冬奥的发展历程:从单一场馆到综合性场馆,从竞技体育到大众健身,从文体地标到5小时时尚生活圈。
袁颖慧介绍,五棵松体育中心和训练馆在北京奥运会后完成改造,成为既适合举办体育赛事、又适合举办演唱会等娱乐活动的综合性场馆。同时,五棵松体育中心在建设之初便考虑了赛后利用问题,场芯下面预埋了制冰管道。2016年,借KHL北京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主场入驻之机,五棵松体育中心更新和改造了制冰设备,从而成为全国第一个冰球、篮球双主场,6小时内便可完成冰篮转换。2017年参观五棵松体育中心时,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场馆的“冰篮转换机制”大加赞赏。
按照当初规划,五棵松体育中心在北京奥运会后将成为一个集专业篮球馆、群众性文化体育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等在内的综合体。2014年,五棵松体育中心西南侧建成了一个拥有11片篮球场、1片空中铁笼半场的群众性篮球主题公园——HI-PARK。11片篮球场中的6片室外场地,周一至周五白天免费向公众开放。目前,这里已成为京西著名篮球爱好者聚集地。
文化、体育类大型公建历来有较强的人流集聚力,但体育场馆“孤岛”式布局很难让集聚的人流在观演、观赛之余停留下来。2015年,五棵松体育中心二期工程在原北京奥运会棒球场动工,两年后建成了一片面积约53000平方米的下沉式商业广场。与以零售业态为主的传统购物中心不同,五棵松商圈内多是娱乐、体育、生活、教育、艺术五位一体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商业,目标人群为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轻人。袁颖慧介绍,五棵松商圈颇受年轻消费群体认可,疫情之前工作日人流量达到6万,周末日均人流量则达到14万人次。“我们的商业今年走过5个年头了,事实证明定位和方向还是对的。”袁颖慧说。
市民在华熙LIVE·冰上中心内滑冰。 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打造以家庭客群为主的文化体验业态
为保障北京冬奥会冰球项目训练需求,在五棵松体育中心东南角修建了拥有两片冰场的华熙LIVE·冰上中心。冰上中心外立面采用格栅幕墙体系,斜向格栅呈45度交叉,通过几何图形组成雪花的图案,夜晚在光影变化中像有无数片雪花飘落,因而又名“冰菱花”。
2月17日结束北京冬奥会赛事保障任务后,“冰菱花”南北两块冰场已于4月1日对公众开放。结合不同赛事需求,南北两块冰场均可在60米×30米、60米×26米两种规格之间随意切换。目前,南冰场多以冰球培训为主,北冰场主要承担滑冰教学任务,冰场围挡上“BEIJING 2022”的字样记录着这块冰场的特有身份。
华熙冰雪体育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冯飞介绍,“冰菱花”设计之初不仅考虑到奥运会期间的服务保障,也考虑到奥运会后如何利用,如何更好服务大众体育的问题。“2022年只是中国冰雪的起点,不是终点。”冯飞介绍,冰场开放后有不少青少年报名学习冰球,很多人都是因为看了北京冬奥会比赛后喜欢上了冰球。担任“冰菱花”制冰任务的制冰师都参与过北京冬奥会服务保障工作。“我不敢说他们的制冰工艺跟世界最顶级制冰师完全一样,但像全运会、全锦赛这种比赛规格,我们的制冰师完全没问题。”冯飞称“冰菱花”冰面采用纯净水制冰,浇冰用的则是80摄氏度热水,这样制出来的冰面杂质少,更润更滑,冰感也更好。
除了冬奥会级别的冰面,滑冰爱好者还可以在这里感受奥运级别的更衣室和配套设施。尽管只是训练馆,但“冰菱花”仍配备6间更衣室,每间面积都超过150平方米。“一般冰场是没有我们这么大的更衣室格局。”冯飞称,除器材室、健身房、按摩室、教练员休息室、淋浴房、洗手间等标配外,还有专为青少年提供的自习室。
冰场只是“冰菱花”的一部分,它还有近2万平方米的商业配套设施。华熙国际(北京)文化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冰球馆事业部总经理李伟介绍,部分商业配套设施今年7月中旬将正式营业,目前已有十几家商业进场装修。未来,“冰菱花”将成为体育、商业相互融合的服务综合体,功能包括冰场、餐饮、剧院、文化、教育、娱乐等多业态, 打造“一核心、多业态、全方位”的消费模式。
李伟介绍,体育商业综合体在新加坡、日本、韩国已有成熟的运营模式,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冰菱花”在建设过程中已经考虑到后期的商业价值,并根据五棵松整个商业属性来确立定位。“华熙不做零售,只做文化、体育、娱乐这三大板块。华熙之前没有家庭这个业态,冰上中心这个项目也是以家庭客群为主的文化体验业态,让家庭消费助推实体商业回归,用互动式+社交化的场景提高消费者驻留时间,形成多业态融合的联动式消费。”李伟说,“冰菱花”未来主题就是打造为一站式亲子乐活体验中心,满足家庭周末的微度假和休闲需求。
双奥场馆延续篮球、冰球奥运血脉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五棵松体育中心考察时曾表示,体育场馆赛后利用是世界性难题,体育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是中国的经验,一定要按照节约和可持续的要求把体育场馆建设好、利用好。
4月15日,“冬奥场馆赛后利用高峰论坛”在五棵松体育中心举行。北京市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李晓鸣表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未来仍要继续发展冰雪项目、扩大冰雪人口,“很多冬奥、冬残奥的比赛场馆应该被很好地利用起来,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重要遗产,五棵松体育中心如今是为数不多的双奥场馆。北京冬奥会期间,五棵松体育中心共举行冰球比赛29场(女子23场、男子6场),两个馆共接待训练148场。
2020年4月冬奥专项改造工程期间,本着绿色、共享、科技的原则,五棵松体育中心通过“冰篮转换”兼顾赛后利用,实现精彩奥运与可持续利用双目标。袁颖慧称,五棵松体育中心将延续篮球、冰球的奥运血脉,运营方向仍以举办高水准的冰、篮顶级赛事,举办国际、国内一线艺人演艺活动为主,继续扮演好北京赛事、演艺活动地标的角色。“五棵松体育中心设计之初,就是按专业体育馆方向建造的。”袁颖慧介绍五棵松体育中心群众性体育设施并不多,它的价值主要在看台,今后还是会继续引进高质量的赛事和高端演唱会,为公众打造高水准的视听盛宴。
袁颖慧说,五棵松体育中心后冬奥时代还是要继续走“文体+商业”的模式。“几年下来,这个模式证明还是不错的。”不过袁颖慧也表示,五棵松体育中心大型活动目前基本集中在周末,接下来的工作是要考虑如何在工作日也能把场馆利用起来。
与五棵松主馆不同,承担冬奥会训练任务的“冰菱花”未来更多体现的是发展大众体育。“我们不希望像商场里的冰场一样,大家来体验一下就完了。”袁颖慧称希望大家能把体育当成一个爱好和生活方式,跟吃饭、穿衣一样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身为为数不多的双奥场馆,五棵松体育中心的冬奥遗产再利用备受关注。在袁颖慧看来,“双奥场馆”是一个载满荣誉的标签,对于场馆业主和运营方来说,将五棵松体育中心经营好、发展好,让它一直保持北京西部独特的地标、一个年轻人喜爱的活力聚集地,才是自身重要的责任。
数据
场馆介绍
五棵松体育中心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能容纳18000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承办了篮球比赛,随后成为北京一座文化体育活动地标式场馆;2022年北京冬奥会承办了冰球比赛,与鸟巢、水立方、首都体育馆等场馆一起成为双奥场馆,可在6小时内完成冰球、篮球场地转换。目前,五棵松体育中心不仅满足了大众观赛观演需求,也满足了大众日常餐饮、娱乐和休闲消费需求,成为了北京市区西部一个精品荟萃特色文化、休闲、商业聚集地。
北京冬奥会中国女子冰球队战绩
中国队1比3捷克队
中国队3比1丹麦队
中国队2比1日本队
中国队1比2瑞典队
新京报首席记者 孙海光
编辑 韩双明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