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经典戏剧——潮剧

【潮剧是什么】

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是用潮汕话演唱的是一个汉族地方戏曲剧种,系中国十大剧种子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潮剧历史悠久,也是是中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潮剧是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同时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的情谊这是重要纽带,因此,它是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地方剧种。

【潮剧的种类】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等。另一类取材当地民间传说故事或实事编撰的地方剧目,如《辞郎洲》《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口》等。

【潮剧的传播地、历史渊源】

作为在丑生(角色)有突出表现的地方戏曲,潮剧已有 400 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广东潮汕、闽南海等地,并随潮州人传播到港澳台、上海,以及海外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与欧美地区,是中国对外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剧之一。宋元时期,由南戏不断演化,开始出现潮剧。清末民初,潮剧出现了一批改编自话剧或电影、穿西装旗袍的剧目,称为文明戏或时装戏。抗日战争时期,开始衰落。现如今,在各种新型娱乐方式和市场经济冲击下,潮剧在艰难中探索新发展,国家在思想上和政策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

《荆钗记》剧照

《荔镜记》剧照

【潮剧的主要组成内容】

唱腔:丰富优美,至今保存有帮腔的特点,有数人合唱一曲或数人合唱曲尾的习惯。

音乐:保留较多隋唐以来的古乐曲和弋阳腔系统的牌子调,并且糅合了当地的大锣鼓音乐、庙堂音乐和民歌而自成风格。

表演:各行的特色极为分明,丑角 ( 一称“潮丑”)的表演更独具一格,擅长运用灵活多姿的形体模拟各种动作,演来意趣横生。

【小生】

主要扮演的是风流潇洒的青年男子,穿项衫,重唱工;作为比较年轻的男性角色,一般面若敷粉、剑眉星目、风流倜傥,是斯文书生的形象,主要的特点是没戴着长长的胡须;表演庄重文雅,多为正面人物。

【青衣】

又或称为正旦,它在旦里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主要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

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

【花旦】

作为旦的第二大类,主要扮演青年女性,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较活泼、开朗,动作比较敏捷、伶俐;从服装上区别于正旦,穿长衣裳、绣着色彩鲜艳的花样。

【老生】

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因为是个大叔的形象,自然会面带胡须,也即是挂髯口,因而,它又称之为须生或胡子生。

【武生】

擅长武艺的男角。扮演武士或有武术的青年男子,重武工的发挥运用,表演有小生的潇洒,又有武士的豪侠武功。

【老旦】

主要扮演的是老年妇女的角色,包括皇亲贵妇、民间贫妇,重唱工。

【武旦】

是精通武艺的女性角色,扮演江湖侠女或巾帼英雄,多为机智豪爽的正面人物,表演以

刀枪拳棍见长。

【净】

俗称花脸,可分为正净、副净和武净三大类。

以面部化妆运用图案化的脸谱为标志,音色宏亮宽阔,演唱风格粗壮浑厚,动作大开

大合,顿挫鲜明。净原本扮演以插科打诨、滑稽调笑为主的喜剧角色,后世专工扮演性格

粗犷,性情豪迈、形象高大的男性角色。在潮剧里称“乌面”,传说中的好乌面 , 开喉如炸雷,

猪呛人惊。与旦优美的美学性格截然相反,刚颇激越的乌面展示的阳刚之美,强调气势,

身段动作要拉开架势,少唱,多用炸声道白,重在“喝头”好。

【丑】

又称“小花脸”,一般在鼻子处勾画一块白,主要分“文丑” 、“武丑”和“一般丑”三种。

小花脸区别于净行里头的大花脸和二花脸的地方在于:凡是丑行都在鼻梁上用白粉涂一个粉块。有的是方的;有的是元宝形或是倒元宝形,叫做腰子形;还有的是枣核形,根据不同的人物,画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白粉块。丑行是扮演阴险狡猾、贪婪自私的角色,可是更多的是扮演机警、伶俐、幽默、滑稽,甚至很正直、很善良的角色。它被看作是戏曲中富有戏剧性的行当。人们普遍认为:寓庄于谐、化丑为美,通过丑的表演揭示美、褒扬美。

【如何根据脸谱妆容区分行当】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

【结语】传承非遗五育并举

潮剧作为中华文化瑰宝,需要中华儿女去保护、去发展、去传承,它可以让我们穿越回到四百多年前,去看一看在当时的潮汕人民生活百态,也希望我们的守护和传承能够让未来的中华儿女也能一睹其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