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从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身在其中的每一个中国人,也从生活的点滴变化,感受着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年前,总台中国之声从祖国的大江南北精心选择了十个地点,作为持续观察的十个样本。十年里,每年回访、持续跟踪、不间断记录,在时间的跨越中勾画出一幅民生变迁图景。今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记者第十次走进那些熟悉的地方,推出特别策划《十年,这里》。8月12日推出第五篇:《从开放到更高水平开放》。
2013年9月,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一场聚焦制度创新的“国家试验”就此启航。紧接着,“试验田”里有了001号企业。上海百家合公司总经理张贞元说:“没有负面清单就没有我们企业,因为以前在游戏领域,是不对外资企业开放的。”
第二年,上海自贸试验区内俄罗斯、泰国等国家馆陆续开业,世博会后,国家馆重回上海。时任国别馆交易中心总经理何国光说:“国外的一些中小企业进入中国很难,通过国家馆把当地产品通过我们这个渠道进入国内市场。”
自贸区海鸥门
第三年,我们把关注点放在了外国律所在自贸区设立的联营办公室上,它可以为国内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张大年律师说:“我们可以使用同一个品牌,在国际法律业务和中国法律服务领域共同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
第四年,2016年,上海自贸区在全国率先启动“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证照分离的核心是解决企业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的问题,激发企业的主体活力。”时任浦东新区审改办副主任金莎说。
自贸区二号门
第五年,上海自贸区的新一轮金融改革继续推进——海外高端人才可以开立自由贸易账户,马来西亚籍高管第一时间来到中资银行开设账户。某跨国企业中国区总经理李先生说:“只要合格的收入,我们都可以转到国外,汇回去。”
2018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进境通关时间继续压缩,海运需要2天空运12小时。
第七年,2019年,增设临港新片区,自贸区跑出“新速度”。时任上海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陈杰说:“我们希望能够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主体承载区,打造成为开放创新先行先试的试验区。”
第八年,自贸区搭建的文化贸易平台,让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出国门。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华凌磊说:“外国人想象不出来你是怎么修复的,我们就用这个方式在手机上可以看到中国的非遗传承人是怎么样把一幅破碎的、破损的画,修复成一个看上去全新的作品。”
第九年,2021年,借助自贸区的创新服务,大量艺术作品亮相第四届进博会展馆,进博会首次在服务贸易展区设立文物艺术品专区。
2022年,第十年——
代工厂员工:还要检测它的硬度,因为在运输过程中确保它不会碎成两半,或者缺一个角。
华领员工:那另外一个设备是?
代工厂员工:这是确保旋转过程中不出现包衣磨损。
在药品代工厂,测试人员正在向华领医药的工作人员解释药剂测试的各项步骤。创新药一直是医药研发皇冠上的明珠,在被誉为“张江药谷”的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重点集聚着一批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产业领域创新企业。华领医药就是其中之一,它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针对糖尿病患者研发原创新药的生物技术公司,其全球首创糖尿病新药多格列艾汀已完成两项III期注册性临床研究,新药上市的审评审批已经到了最后阶段。
公司首席制造官佘劲说:“我们把过去10年在临床的有效性、安全性,所有的资料报到药监局,现在已经是走到了最后阶段,我们也希望尽快能够获批上市。大家现在都紧锣密鼓地准备,只等最后获批一声枪响,我们就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把全球首创的新药送上市场,让广大患者使用到。”
华领医药对多格列艾汀的研究登上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医学》
在张江爱迪生路有一栋小楼,这里就是华领医药初创时的办公地点,元老级员工甚至不到十位。华领医药的发展、上市、新药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几乎和自贸区的建立、壮大同步。这次采访是在华领的11层办公楼,佘劲说,他们换过四次办公地点,“我们最开始只有几个人十几个人,要扩展的时候,(正是因为)张江的号召力、自贸区的号召力,我们又(有了)从国外海归回来的专家、从跨国公司加入华领的专家,我们也有从别的科研单位过来的同事,队伍的壮大离不开政策的高地、产业的聚集。”
糖尿病新药多格列艾汀的研发更是得益于上海自贸区率先试点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佘劲解释,过去,研发机构研制出了新药,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自己投资建厂,量产上市;要么转让给药企,转让价格就像“卖青苗”一样便宜。而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带来了全新可能:就像知名手机企业可以自己不建厂找代工一样,成熟医药行业同样术业有专攻。
“这个制度解决了资源配置的矛盾。你可以委托有生产能力的企业来为你加工,而你可以专注在产品的研发和上市后的安全性。质量管理方面,就是把生产和研发和上市商业化其实是分开了,更符合现代经济产业链的概念。”佘劲说。
从0到1,这家扎根张江超过10年的企业还会继续“押注”上海自贸区。为发展面向高端前沿的生物医药产业,临港新片区一期规划4.5平方公里的“生命蓝湾”特色园区,打造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距离张江约一个小时车程,华领医药又瞄准了临港新片区这块创新政策的试验田。
我们的医学研究、国家政策都在朝鼓励创新的方向发展。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它会有这样的产业聚集。十年磨一剑是把一个科学概念真正变成了至少是在审批阶段的新药产品,接下来十年我们要进入全球至少10个国家的市场,临港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出海基地,包括以后的人才引进、设备进口,享受原材料在关税方面的进口优惠,临港新片区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政策方面的红利。
2019年,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写入了新版药品管理法,在全国推广,已经有更多的“华领”们,享受到了上海自贸区大胆尝试带来的红利。不过,上海自贸区保税片区信息中心主任戴擎宇告诉记者,制定这些政策的过程并不简单。不仅仅是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种种改革举措,都是自贸区管委会和相关监管单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一条一条摸索出来的。比如,为了让医药代工企业能够更方便地获得医学试剂,他们和海关一起,创立了研发用生物医药特殊物品白名单,又一次打通了行业“堵点”。
戴擎宇说:“按照原来的管理模式,很多生物医药的特殊物品,比如说血液试剂或者是一些研发用的耗材,它量很少,但是批次很多,这些东西要进来,首先要获得相关部门许可,实际上获得许可证是有一定申请周期的。对很多企业来说,我为了进一点点料件去申请一个许可证,成本太高了,所以有些业务就不会引进来。现在我们通过这种特殊物品管理或者白名单的制度,可以简化这些手续。对于研发企业来说,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研发效率。”
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也为传统企业带来了新机遇。斯凯孚员工说:“有这样一个条码,条码中所含的信息全部在企业管理系统里面了,也可以帮我们把所有的东西都集中在一起,方便我们统一出货。”
斯凯孚东北亚分拨中心
这里是位于上海自贸区内的斯凯孚东北亚分拨中心,高30米拥有35,200个库位,每小时进出140个箱子,这家瑞典企业的全自动顶天立地仓储系统十分抓人眼球。与传统仓库不同,这里无人驻守,进入货仓后,透过幽暗的灯光可以隐约看到货架深处,机器人搬运货物的身影。分拨中心运营经理赵咏敏介绍,在自贸区管委会的支持下,即便是今年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们的业务也没有停下,现在业务量已经完全恢复。
赵咏敏说:“今年四五月份的时候,我们在这里一直是不间断地封闭生产的过程,当时挺艰难的,但是好在自贸区的政府管委会还是给了很多支持,给了我们跨省通行和本地通行的一些通行许可,对我们企业的恢复运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复产过程中,当地政府也给了很多便利,及时帮我们排除了后顾之忧,让我们的运营能够快速启动起来,把失去的时间争取补回来。现在已经完全100%恢复到之前了。”
无人值守的智能仓库
作为全球领先的轴承供应商,在自贸区成立的第二年就建起了这座占地近5万平方米的东北亚分拨中心,借助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优势,原本传统保税、非保税货物的“铁丝网硬隔离”被智能仓储管理所取代。“它是一个全自动化的立体仓库,我们通过仓库数字化的系统跟海关进行实时互联,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保税和非保税(货物)的共仓运营。”
在戴擎宇看来,斯凯孚这样的案例,也是他们和监管部门针对企业提出的问题,不断研究后找出的综合解决方案,“我们是以问题为导向,然后根据企业诉求研究出一整套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研究出来之后,不是说马上就能落地能够操作了,我们还要根据各个监管部门的要求,逐个去(沟通),如果有些可能现在的政策还没有覆盖到,我们就要去研究政策创新突破的可行性在哪儿。”
外高桥保税区物流园
在东北亚分拨中心投用之前,斯凯孚在中国和日本、韩国的贸易活动,主要由设立在香港的公司进行结算,物流则由设立在新加坡的分拨中心支持。中国客户下了订单后,货物一般会从新加坡发往中国,交付周期较长。如今,订单直接从东北亚分拨中心清关运往国内或再次运往海外。赵咏敏说,目前,东北亚分拨中心的定位是向全球的客户进行分销,“当时最大的挑战是我们的货物要从新加坡运到上海,运输时间需要3~4周。我们把集约化的管理放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我的交货周期从3~4周变成了三天,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提升,这里面还包括我们在自贸区能够实现多币种结算,要比我们过去效率更高。”
001号企业的备案证明
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游戏玩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畅玩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戏精品,不少都离不开上海自贸区“试验田”里一家001号企业的功劳。这次去上海,我还去了这家名为“百家合”的游戏公司。上海自贸区挂牌后,推出了全国第一张负面清单——清单未列,企业就可以大胆去做。“百家合”就是这张清单的受益者,从2013年的190条缩减至去年年底的27条,负面清单成了自贸区内企业最频繁提及、让他们获得感最多的制度创新之一。如今,上海自贸区种下的开放、创新的种子已经播撒到全国,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总台记者任梦岩 周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