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难以想象,我们现在所用杯子和碗的造型,源自七千年前古人的设计

作者:M·辰


#陶器篇-2#

亲爱的小伙伴们,感谢您一路支持、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馆”从文明古国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腊、墨西哥、伊朗以及欧洲系列的俄罗斯一直走到亚洲系列的中国、土耳其、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现在,2020年重头戏“世界陶瓷之——陶器篇”正在进行中……速度围观啦!

(《直立人与火》,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展陈)

上篇说到:人类最早有意识地制作的器物是陶器。原始先人因受到“被火烧过的泥土变得坚硬且有型”的启发,开始有意识地尝试用泥土制作他们想要的器物并将它们置于火上烧制。经过无数次的实践,人类最早有意识制作的物品——陶器诞生了。

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一下古人制作陶器的过程之一——粘土的发现与选择,从中感受人类祖先的伟大智慧。

(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版权所有

(《陶杯》,公元前5800年—前5300年,甘肃大地湾博物馆藏)

陶器原料:粘土。

古人发现被火烧过的泥土会变硬并且有型,于是他们有样学样地取土做器。然而,实际情况却并不像他们想的那样简单,因为当他们用随意取来的土与水相合进而做成器物放在火上烧制时,这些器物很快被烧裂变成了一堆土砾。

什么情况?

再后来,人们发现用某些地方的土烧制器物时,器物“成活率”比较高。于是,人们就专门用这样的土来烧制器物。

这种特别适合烧制器物的土,现代人称之为粘土。

考古发现证明,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原始先民们已经懂得选择适宜的粘土来烧制陶器。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其化学成分与当地极易取得的原生黄土有所不同,而与沉积土、红土等成分近似,说明仰韶先民们在制作陶器时已经知道选择适宜的土质了。

(上图,甘肃大地湾出土的《陶杯》向我们展示了距今约7800年前新石器时期的古人所制作的杯子形象。最重要的是7800年后的我们仍然在用这种款式的杯子。杯子感叹道:7000多年来人类在杯子设计方面没啥进步啊)

(《陶碗》,公元前5800年—前5300年,甘肃省博物馆藏)

什么是粘土

粘土由地壳表层的岩石风化分解而成,属于含水铝硅酸盐矿物,其主要成分是硅和铝的氧化物,此外还有铁、钾、钠、镁、钙、钛的氧化物。此八种元素占地壳总量的97.13%,其它元素仅占2.87%。而这八种元素就是烧制陶瓷器的重要元素。

八种元素中以铝和硅元素最为重要,是陶瓷器的骨架材料;其它元素钾、钠、镁、钙等为易熔和助熔材料;铁钛氧化物在烧制白陶(瓷)时起呈色作用,其含量越多则颜色越深。

综上所述:八种元素构成了陶瓷器的主要成分;富含此八种元素的土壤(也即粘土)能够烧制出优质陶瓷器。

(上图,甘肃省博所藏的这只距今7000余年的《陶碗》,让我们惊讶地看到:原来这种碗底儿为圈足的款式竟然传承了7000多年!它至今还天天摆在我们各家的餐桌上。陶碗窃喜曰:世道千变万变,唯我不变,嘻!)

(《动物造型装饰的陶罐》,公元前12世纪—前11世纪;以色列博物馆藏)

粘土为什么适宜制作陶器

古人在千万次的烧制实践中发现了制作陶器的粘土,但他们却不知道为什么用粘土烧制出来的陶器会结实耐用、不易碎裂。

现代科学给出了答案:

粘土中加入水后,在湿润状态下它即有了可塑性,而经高温焙烧后它又具有了固定成型的烧结性。当温度达到一定热度时,粘土中的易溶物质开始熔化,其熔液填充到了未溶颗粒之间的孔隙中,使陶坯体积收缩、密度提高。在气孔率达到最低值、密度达到最高值时,陶器本体变得致密坚实,这种状态被称为烧结状态。达到烧结状态的陶器因质地紧密而变得结实定型、不易破裂。

(《陶罐》,公元前2700年—前2000年;印度国家博物馆藏)

为了提高粘土的烧结性,古人们还在实践中不断改进粘土的组成成分:在粘土中加入砂子、稻壳、贝壳屑等以起到降低烧制过程中陶坯变形与破裂的作用。(几千年前的人类就有如此智慧,祖太爷爷们,请收下我的膝盖!)

有柄陶杯,公元前18世纪—前17世纪;以色列博物馆藏(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版权所有)。

人形陶罐,墨西哥奥尔梅克文明时期;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藏。

人形彩陶罐,公元前2000年—前1600年;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陶罐为一个双手插兜站立的男子形象。其人体中空可以装水,插入裤兜的双臂是陶罐的双耳,设计极为巧妙,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与艺术高度。(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版权所有

小哥哥的侧面太帅!太酷啦!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头条号“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