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高校“教学工厂”模式的应用与创新

新加坡自1965年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教育,教育在短短几十年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为应对工业化进程,新加坡教育系统从小学到大学阶段都高度重视应用技术教育。在推进应用技术教育过程中,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代表的“教学工厂”模式最具特色。这种模式打破组织边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将企业流程导入教学流程,将企业生产、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三者有机融合,在教学系统中植入工厂环境,并推动校企双方从合作走向融合。


强调“无界化”组织管理理念


不同主体之间的边界是制约产教融合的重要因素,跨界是产教融合迈出的第一步,打破边界是产教融合的目标。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力图打破学校与企业、系科与系科、专业与专业、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界限和藩篱,通过搭建无界化的协调管理平台和组建无界化团队来实现资源共享、互动融合。


协同合作无界化。一是“教学工厂”管理模式呈现企业化、开放性特点。产教融合不仅注重整体的融入,还具有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特点,更加注重社会反哺与回馈,通过校企无边界合作,保证教学、科研质量稳步提升,增强了校企合作的延续性。二是“教学工厂”打破不同院系、专业之间的边界。鼓励大家发挥所长共同开发综合项目,共同完成工业项目的实施,改变以往科系之间人为设置屏障的局面。三是“教学工厂”更加注重协同合作中政府的深度介入。强化政府的主导性,政府建有专门的指导机构,并投入巨额资金设立技术技能专项发展基金,同时加强立法,制定技术标准和国家证书制度。新加坡通过立法明确“先培训,后就业,未培训不得就业”的制度,保证了学校与企业间割不断的“血肉”关系。


课程教学无界化。一是“教学工厂”打破了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边界,将项目化教学始终贯穿课程设置,强化学科交叉和产业体系融合。二是“教学工厂”坚持双轨制教学模式,企业派出的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凝练课程项目,使得教学过程与项目开发有机结合,围绕不同项目模块开展教学,突出理论实践融合性。对于学生而言,通过生产性全真实训和模块化、项目化教学,能够亲临企业真实环境,全程了解产线工艺流程,进而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项目开发的过程既是了解企业前沿技术、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前沿性、动态性和生动性的过程。


平台管理无界化。一是“教学工厂”实验平台与产业前沿平台技术的无界化。引入市面上最新的设备仪器,放置于学校实验室,搭建最前沿的教学实验平台,以此丰富学生对于工厂环境的直观认识。学生通过产线实习,直接进入车间实操,在操作的同时对专业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用最新的平台解决最前沿的问题,既解决学生实践不落地的问题,也解决企业用人不匹配的问题。二是“教学工厂”实践平台投入校企主体的无差别化。企业加大对平台的投入,通过平台共建共享、一体化建设,减轻政府、学校教育投入压力的同时,也缩短企业员工入职培训周期,减少培训成本,并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在产品研发、人力培训或者政策优惠等方面谋求更多利益。三是“教学工厂”模式倡导搭建无界化的学习组织平台。这种模式搭建了基于问题导向的信息、理念共享平台(SOLID),搭建了基于工业项目数据、校企双方师资教学科研资源共有共享的资源共建平台(AES),搭建了基于质量评价的持续改进闭环保障平台(AAR),搭建了基于服务前瞻性思考的知识学习、阅读分享、知识储备的能力提升平台(RRS)。


灵活运用“无货架寿命”教师潜能挖掘理念


“无货架寿命”教师潜能挖掘理念借鉴于经济学领域商品的“货架寿命”(有效期)。众所周知,商品一旦过了有效期,其结果就只能是被丢弃或降价处理。教师也存在知识老旧、不适应新的人才培育要求的状况。因而,创造教师不断学习和提升机制至关重要。“教学工厂”模式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通过加大教师潜能的持续挖掘,强化企业师资引进,搭建教师终身学习发展平台,突出师资培养轮循制,完善师资队伍考核机制,突出师资评价多样性,确保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持续优化。


首先,强化企业师资引进占比,突出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化。新加坡重视应用型院校教师的实践经历,南洋理工学院根据专业及课程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招聘教师,不唯学历与职称论,而凭工作能力与业绩决定教师的晋升。这一举措充分保障了教师专注于教学工作。新加坡各职业院校从企业物色师资,引进业界精英,所有专业课教师都要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80%的教师曾是企业的经理或业务骨干,许多人曾参加过新加坡重大建设项目,几乎每人都具有很强的企业工作经验和项目开发能力,教师永远处于“项目开发—教学—项目开发”的良性循环中。教师入职后有严格的教学培训,经过90学时教学培训之后才能签署劳动合同。


其次,搭建教师终身学习发展平台,突出师资培训轮循制。“教学工厂”模式的师资队伍门槛是真正的“双师型”,行业工作经验是基本要求,并且有计划地实施全员轮训及终身学习项目。每学期有20%的教师没有教学任务,需要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参与项目开发,并采取轮循制,相当于每个教师每两年半便要“回炉”一次。这样的规定使他们到学校上任后还保持着与相关企业的密切联系,保证了他们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趋势的跟进。通过持久化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教师的职业价值才不会过期。新加坡教育具有“小国大视野”特点,不仅非常重视教师的进修和培训,而且重视教师与国际接轨,鼓励并帮助教师争取到海外讲课的机会,以提高师资的区域化和国际化教学水平。


最后,完善师资队伍考核机制,突出师资评价多样性。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师资来源多样,除了具有高等教育背景,更加强调企业经历,因此师资队伍评价体系也是多样的,考核内容涉及教学能力、项目开发、工作态度、非教学工作表现等多方面。一是对教师进行分类评价。将教师分为讲师、工程师两类,每类分5级。讲师类从低到高分为L5—L1五个级别,其中L5—L3为讲师、L2为高级讲师、L1为首席讲师,工程师类从低到高分为DE5—DE1五个级别。二是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学校采取“职员制”,每年年终对员工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决定教师晋升与否,对于表现突出、考核优秀的教师发放表现“花红”作为奖励,对于评价结果较差的教师,进行诫勉谈话或是解聘。严格的评价体系,注重工作业绩和综合表现,并强化结果运用,奖罚分明,形成了良性的激励机制,使得师资队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