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加坡学校开办课外活动吸引各族参与 促进种族融合

中新网8月15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华族学生参加藤球、马来族学生参加华乐团,新加坡一些学校的课外活动促进了不同种族之间的融合,而不是只招收特定种族的学生。

2022年6月底,新加坡国务资政兼社会政策统筹部长尚达曼在回教社会发展理事会主办的座谈会上,针对“重新思考教育”主题发表看法时提到可通过课程辅助活动推动融合。他认为,现在有许多课外活动吸引单一种族。他希望,学校不必实施名额制,而应思考如何鼓励不同背景的孩子一起玩耍和训练,体验胜利与失败。

培英小学的藤球队有超过20年的历史,队员来自不同族群。现有的48名球员中,20名是非马来族学生,包括八名华族学生。藤球队的其中一名负责教师迪诺说,球队开放给所有感兴趣的学生。教练以英语指导,队员喊口号打气时也使用英语,因此各背景的学生都能融入。负责球队的教师中还有一名华族教师。学生上体育课时已有机会和不同种族的同学分组游戏,知道运动是具包容性的。“学生看到藤球队是个多元化的团队,球队每年就自然地吸引各种族的学生,也没有刻意设定各族群比率。只要有兴趣,肯积极学习,我们都欢迎。”

参加藤球队的五年级学生黄彦暟(11岁)说,他原本想踢足球,但学校没有这项课外活动。他小二那年参观课外活动展时,知道了藤球这项运动,觉得很有趣。“我有机会参加比赛,也常负责发球,很有满足感。”

另一名华族学生许俊杰(11岁)也认为,藤球是具挑战的运动,只能用脚、头等部位接球和运球,不能使用手。他学习与队友协调并合作。修读华语的印度族学生俊麒(Akhil,11岁)也享受与队友练球的过程,从中结交了不少马来族与华族朋友。

就读永青小学的马来族学生哈娜(11岁,五年级)是学校华乐团成员,弹奏琵琶。妹妹哈扎(10岁)受她的影响也加入华乐团,学习中阮。永青小学华乐团现有的53名学生,10人是非华族。

哈娜坦言,她当初想参加音乐类的课外活动,学习乐器,但学校只有华乐团。起初,她发现自己是弹拨组唯一的非华族学生,看到导师比较习惯用华语,担心无法融入。但导师会尽力以英语重复,团员也很友善,主动为她翻译解释。她最近与团员参加新加坡青年节艺术展汇演,很珍惜一同表演的机会。她有意上中学后继续参加华乐团,学习另一门弦乐器。

她的组员周佳绚(12岁,六年级)称赞哈娜的学习能力强,很快能听懂“弹挑”、“把位”这些技术用语。导师有时来不及翻译,她会向哈娜转达指示。

负责拉二胡的印度族学生维马文德拉(11岁)也不担心语言障碍,会耐心等导师或组员向他解释。已上中学的哥哥当年在永青小学华乐团玩鼓。“我听哥哥介绍,也听了他的一段表演录音,对华乐产生兴趣。进入华乐团后,我觉得二胡看起来很特别,选择学拉二胡,感觉挺酷的。”

印度族学生哈里克希(11岁)在华乐团玩大提琴,还获选成为华乐团团长。他自小学小提琴,母亲鼓励他参加华乐团,利用机会学习另一门乐器。

华乐团其中一名负责教师隗琳说,华乐团2000年创办的初期只有一名修读华文的印度族学生参加,后来也吸引了更多不了解华语的非华族学生。导师大多能以英语讲解,也通过示范指导学生,所以学生在学习上不会有障碍。乐团有许多表演和出国交流的机会,相信这也吸引各族群的学生参加。

新加坡教育部表示,教育部会继续探讨可促进学生交流的方式。课程辅助活动除了让学生发展兴趣与才华,也让学生有机会与各背景、族群和宗教的同学相互学习和交流。除了学校的课外活动,学生也能跨校参加活动。

据悉,新加坡自2019年推出的课程辅助活动策略伙伴计划(简称SP-CCA)为学生统一开办校外的课外活动,他们可参加学校未能开办的课程辅助活动,如田径、民族舞蹈和水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