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F1车迷故事 | 他追着F1满世界跑 她们给了Kimi一个中国主场芬兰海


4月12日-14日,一级方程式赛车,也就是我们简称的“F1”,就将迎来里程碑式的第1000个分站。1950年5月13日在银石赛道上,第一次方程式赛车的起步,除了前F1掌门人伯尼,世上恐怕难寻见证者。

2004年F1落户上海,16年不长也不短,参与赛事运营的工作人员、媒体、车迷都是见证人,和赛事一起成长。

今天开始,我们邀请其中的几位来分享他们的故事,讲述被F1感染、被F1改变的人生。也欢迎您在留言区,留下您的F1回忆。

最重要的是,第1000站就在下周,就在上海,就在我们眼前。我们邀您一起见证当下。

本期受访的两位朋友都是资深车迷——一谈起F1便滔滔不绝的舒马赫车迷Evenfour以及Kimi铁粉,追随“冰人”许久的Cindy

F1占据了他们人生中的大半时光,十多年的观赛履历更由一段段珍贵回忆编织而成。

Evenfour:资深车迷,首次看F1比赛得追溯到上世纪末

  • 相约九八:铃鹿初遇F1

上世纪80年代,F1初登中国荧幕,广东地区在那时率先开始转播F1比赛。与现在的网络直播全覆盖不同的是,那时候人们想看F1比赛,往往只能通过观看录播的方式,以此来感受这项运动的魅力。

而就在这个大家对赛车都毫无概念的时代,Even恰好在电视里看完了人生中第一场完整的F1比赛,自此过后,他毫无防备地迷上了这项运动。

“尽管是录播,但我记得很清楚当时的比赛是舒马赫对战哈基宁。正赛暖胎时,舒马赫车出了问题,直接掉到最后起步,然后一路猛追。我当时就觉得怎么可以这么厉害,每次回忆起来都会特别激动。”

那是1998年日本铃鹿站,Even与F1的初遇,意外地与春晚上那首《相约九八》相应和。

那场比赛的结局,同样让Even印象深刻:一路猛追的舒马赫,车胎到最后终于超出负荷,爆胎了。然而就是这股不服输的劲深深吸引了Even,“这场比赛让我喜欢上了F1,也成了大舒的粉。”

过了千禧年,随着转播技术的提高以及久事公司的推动,2003年,央视得到了F1赛事为期十年的转播权。对于热衷赛车运动的Even来说,这绝对是一个捷报。

从这年起,他每站直播必追,但同样是这年,他面前摆着一座名为高考的大山。好在,通情达理的母亲准许了他的请求。“每逢有比赛的周末,我妈会破例让我看比赛,就算是复习应考当中的慰藉。那年刚好是舒马赫和莱科宁拼到了最后一站,舒米险胜。”

到了2004年,摆脱高考压力的Even终于可以在看比赛时心情轻松些了。然而,进了大学他又发现遇到了新的麻烦。“那个时代要抢一个电视太难了,一有足球、篮球,上海台就经常不直播F1。好在后来有了网络直播,开始能在宿舍拿电脑看了。不过当时的直播条件,清晰度很低,计时信息根本看不清。”

F1伴随了他整个大学生涯,但遗憾的是他从未亲临现场,近距离接触这项让自己魂牵梦绕的运动。“2004年F1新增了上海站,不过当时还是穷学生,所以一直没有去现场看过比赛,一直到读研靠做项目有了点‘私房钱’,才开始能买门票去现场看。”

读研后,存了点钱的Even终于买了门票。在踏进上赛场看台的刹那,他发现这种赛事氛围是隔着屏幕你完全无法感受到的。

“那种气氛和坐在家里电视机前完全不一样,周围都是狂热的车迷,你的情绪也会被调动起来。虽然不如坐在家里看比赛,有那种上帝视角,能够把握场上的全部动态,但看比赛时的那种情绪,是在家看时完全没有的。”

读研过后又是读博,临近毕业之际。Even心中萌生了一个想法——圣地巡礼,去铃鹿走一圈!

“2015年第一次去铃鹿走赛道的时候,我特地摸了摸爆胎地方的那块路肩。”时至今日,他的语气里仍怀有梦想成真的喜悦。

在铃鹿 Even踏上了这片意义特殊的赛道

  • 围场“初恋”

央视开始转播F1的那个时代,是许多跃马车迷难忘的时代。

在那时,车王迈克尔·舒马赫还未退役,“红色战马”法拉利车队也处于巅峰时期。因此,许多人纷纷将舒马赫视作为自己的围场“初恋”。

和这代车迷相比,Even早在上个世纪便已经对舒马赫一见倾心了。以至于,看了这么多年舒马赫的比赛,他对如今的围场心怀不满。“法国站舒马赫四停夺冠,策略简直神了,再看看现在的窝法策略,我简直想砸电视。”

他记得舒马赫生涯中的许多经典瞬间——无论是成功亦是失败。“06年舒马赫在上海站夺冠,但他与阿隆索在铃鹿的巅峰之战中却爆缸了。就是隧道前那个弯,那个地方,我每次赛后走赛道到那边时都会感慨,我还记得电视里李兵大喊‘舒马赫爆缸了’的那一刻,当时真是泪崩了。”

06年铃鹿 舒马赫遭遇爆缸

不过,如此情迷舒马赫的Even,在听到偶像退役的消息时并没有像李兵老师那样“感到小心脏受到冲击”,他说自己早已预料到了这个结局。“其实赛季中段就有退役的迹象,所以倒不是太意外,只是感觉非常不舍,有一种空虚感。”

而错过了舒马赫时代后半期的他,更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台时光机,传几张门票让过去的自己去现场当见证者。“特别是06年舒马赫一二号弯超车那一幕,如果我能在现场看到就真的太棒了。”

2006年舒马赫登顶上海站

有一位如此优秀的“初恋”,无形中也拔高了Even对车手的要求。在舒马赫退役后,他一直没有粉其他车手,直到瓦特尔的横空出世。

“我还记得他在小红牛夺冠的那场比赛,当时我是在大学食堂里,求着食堂大妈千万别换台才看完的。”

  • “线下追赛是一种很有意思的体验”

每年的F1赛事遍布整个世界,对于热衷这项运动的Even而言,眼光当然不会仅仅局限于上海站了。“去现场看多了,认识的小伙伴们自然也就多了。大家开始不局限于上海站,将眼光投向了国外,于是大家心中就有了出国看比赛的想法。”

除了去拥有特殊意义的铃鹿站,Even还去看了新加坡站。回忆起当时为何选择新加坡,Even表示一切都是偶然。“当时是7月份,有两位车友说是突然有事去不了新加坡,所以问有没有人想补位。我大概只用了五分钟就做出了决定——去!”可惜的是,那年法拉利遭遇了“滑铁卢”,“那届比赛法拉利太惨了,连一个弯都没过,我们在最后一弯的看台,连一圈都没看到。”

之后,意犹未尽的Even选择在第二年年初去了趟澳大利亚。“为啥选择澳洲站呢?因为一直玩F1游戏,而澳洲总是第一条,所以澳洲站赛道跑得特别熟。能去真的赛道上跑一圈,也算是圆了自己一个小心愿。”

Even的F1模拟器

他果真在墨尔本的阿尔伯特公园赛道跑了一圈,虽说在最后的直道被工作人员赶了出来,但这趟旅途明显是十分值得的。

“澳洲站还是很棒的,瓦特尔因为安全车跑到了第一,并且一直把领先优势保持到了终点。当时我在看台带着一帮老外喊万岁,然后还冲去了领奖台,爬了铁丝网,跟着唱德国和意大利国歌,一起去的朋友都惊呆了。”

比赛之外,解锁一座陌生的城市也是一件很新奇的事儿。每当Even出国看比赛时,写旅行攻略,记录生活也入围了他的任务清单当中。

此外,对于线下观赛他也给出了许多自己的理解。“新加坡虽然是街道赛,但是其实赛道比摩纳哥还是要宽不少,超车机会还是有很多的。而且夜里的新加坡,特别漂亮,尤其是第三计时段那一块,还有赛后的演唱会。”


他接着说道,“在赛场组织各种活动这一方面,日本站做的尤其好,周六排位赛后的前夜祭,每年都会有法拉利车手的Talk Show,外场还会有其他车队的车迷互动,大家都可以非常近距离地接触车手。”

“蹲车手时和其他车迷聊天,其实也是线下追赛里一种很有意思的体验。”和志同道合的车迷朋友们一起享受比赛,这样的乐趣和经历实在难觅。

  • 不止于朋友,还是情感寄托

一起与通过F1结缘的朋友,看过这么多比赛,走过地球上这么多角落,自然让Even倍感珍惜。

在某种程度上,他甚至视他们为一种情感寄托

“看F1让我认识了很多到现在关系都很好的朋友,这是我非常感激的。因为读博士那段时间非常孤单,和周围环境隔绝得很厉害。还好,看比赛让我至少还有一个社交的圈子,也算是一种寄托吧。另外,如果不是认识了现在群里的朋友,也许我也就至多去日本看比赛。澳洲、新加坡、阿布扎比站可能都仅是幻想而已。”

闲暇时,他会拼装赛车模型与朋友们分享。前几年,他甚至还给一位喜欢汉密尔顿的同事送了辆“车”。

17年铃鹿赛后,他在铃鹿的小邮局还给小伙伴们寄出了明信片。

去年阿布扎比站,他给现场团的小伙伴们每人画了一张车手照,最后大家都蹲到了签名。

大家空下来时还会一起看比赛,尽管大家都支持法拉利车手,但前些年为了Kimi让车给维特尔,偶尔还会互怼几句。当然,玩笑归玩笑,大家私人关系都不错。“前年日本站,我帮一个朋友打电话去当地酒店问了些事情,然后去年,他把一张上海维修区的参观票送给了我。”

“相遇就是一种缘分,现在想想,很多人能认识,完全是巧合。”但对于Even而言,正是这些珍贵的巧合,让他收获了无数的快乐。

  • “希望有一天能作为赞助商去P房看比赛”

一年去国外看个三四站F1,这自然也是笔不小的开销。据Even所说,去年一年自己投入在看比赛身上的开销大约占据了自己总支出的三成

但有趣的是,他的工作也和汽车有关——而且很接近Formula 1了。“我现在的公司是Formula E的冠名赞助商ABB,我同事经常跟我开玩笑说,如果是F1就好了。”

前年,ABB冠名赞助了FE赛事,这让Even有种自己离F1世界又近了一步的错觉。但究竟是错觉还是预感,未来的事谁又能说得准呢?“我的私心是希望有一天能作为赞助商去P房看比赛。”

祝愿Even早日圆梦吧。

Cindy:IceArmy成员,推动Kimi中文版自传发行

  • 惊鸿一瞥最终沦为一见钟情

相比于Even漫长的20年观赛生涯,Cindy的故事可就不能追溯到这么久之前了。但究其本身,他们拥有一个本质——都对F1持有绝对的热爱。

与Even迷上舒马赫不同的是,Cindy没赶上车王的时代,但她恰巧遇到了法拉利车队的巅峰。

2005年的秋天,偶然一次机会让她在电视机里看见了一堆赛车,这是Cindy的F1初印象。“记得看到过一堆车子呼啸跑过,银白色衣服的车手在那一站拿到了冠军,那时候还小什么也不懂,但是确实是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到F1。”在那时,还在迈凯轮车队的莱科宁,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赛车对女生的吸引力自然不像对男生那样大,Cindy并没有随之进入F1的世界。但缘分这种事,向来妙不可言。

2007年,Cindy受身边朋友的影响,终于入了F1的坑。那一年,当时身穿银白色赛车服的男人已经换上了鲜艳的法拉利红,在圣保罗的英特拉格斯赛道,他站上了最高领奖台。“黑白格旗最后挥动的时候,我感慨自己没喜欢错这个人。”

就这样,当初的惊鸿一瞥让“冰人”成为了Cindy的F1最爱。

  • Where you are There we are

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表达出自己对车手的热爱?现场的粉丝应援自然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了。

“2013年,第一次去了上海站现场看比赛,那一年参与了粉丝应援,用粗糙的设计做了衣服和海报。之后就开始了长达七年的现场应援活动,从一开始的参与到如今的组织,每一年虽然很累但是依旧很满足。”

其中,一面写着“Where you are There we are”的海报,更伴随着Kimi粉丝走遍天涯。“这张海报跟随着Kimi的粉丝走遍了很多国家,2017年我去了日本站,大家拿着这张海报的照片还上日本站的官方推特。”

通过参与现场应援,Cindy更结交到不少朋友。每每想起大家一起帮忙,一起赶工的场面,她都觉得很幸福。

“从2013年开始参与做了现场应援的活动,到现在最珍贵的其实就是每一年上海站之前的所有设计图和现场的应援照片。大家从一开始小小的二十多个人变成2019年我们可以去组织一整个看台的拼字活动,对于我来说这是巨大的满足和最美好的记忆。”





冰团的壮大是肉眼可见的

莱科宁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超高人气,向来不是一个秘密。但上海站看台中阵势浩大的“芬兰海”却是独树一帜,Kimi本人自然也看在眼里。

“当有车迷告诉Kimi我们是IceArmy(冰团)时,Kimi告诉他,他是知道的。这对我来说意味着很多。

  • 奇妙的故事都始于真正的热爱

对于车迷而言,热爱车手是一件很基础的事。但如何去扩大这份爱,衍生出更多的故事,就是另一回事了——因为你需要去表达出自己无限的热爱。

2018年8月份,“冰人”自传率先在芬兰和瑞典发行,这本书回顾了莱科宁的整个赛车生涯,是Kimi粉必入的一本书。可惜的是,那么多语言版本中却独缺中文版。

心急的Cindy和她的小伙伴们一起钻研这本书,想要把这本自传引进国内。她称这段故事听起来,自己都觉得不可想象。

“2018年,Kimi的传记开始传出时,我们就开始钻研这本书,最终找到了一位也喜欢F1的出版社编辑张老师,然后这段听起来都觉得不可想象的故事就慢慢的展开。他们支持上海人民出版社,从找翻译,找校对,找作序,想策划。终于,今年三月底,这本书陆续与车迷们见面了。为了完成我们自己的夙愿,我们还买了2007年Kimi在中国拿到冠军的一张照片印在书内,希望中文版成为寄托我们车迷情怀的一本书。”

谈完了这段旅程,Cindy感慨所有的这些珍贵回忆,都源于自己对Kimi的热爱。而她也很感恩,粉上了对的车手,遇到了该遇的人。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因为Kimi认识的, 甚至包括我的男朋友,我们基本每天都在聊F1会一起出国看比赛,一起努力去达成一件事。我们可以互相理解,也可以互相帮助,所以我很感谢Kimi让我拥有了如今的生活,还有遇到了如今的人。”

插画来自“乔巴枫枫”


下周,上赛道即将迎来F1的历史时刻——第1000站大奖赛即将在上海进行角逐。

谈到这时,Even不知觉地感慨起岁月如梭。“如果当年F1没有落户上海,上视没有全年转播,也许有些故事就不会发生了...”但随后他话锋一转,“特别是这几年,我突然发现我们这一代车迷都长大了。从上赛场的氛围越来越好你就可以感受到这种成长。”

“当你旁边坐得也是一位真正的车迷,不论是不是对手的粉丝,大家彼此心中那种‘懂~’的感觉发生共鸣时,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这或许就是车迷之间美好的默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