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内地期货市场双向开放正加快推进,境外交易所的国际化经验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本届大会的境外交易所高层论坛上,部分境外交易所人士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观点。
在欧洲期货交易所副首席执行官Michael Peters看来,国际化其实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的,欧洲期货交易所非常愿意去尝试这种多元化的创新。对于交易所来说,国际化可以帮助其更好地实现定价的功能,也有助于拓宽客户资源。因此,各交易所纷纷要走国际化路线。
“对于各个企业来说,如果不走国际化就只能针对单一市场,国际化后可以结成各种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比如我们和韩国交易所(KRX)就有合作,通过合作,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业务。”Michael Peters说。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欧洲期货交易所与韩国交易所合作推出了韩国综合指数KOSPI产品,让全球投资者可在韩国市场收盘后继续交易韩国综合股指200期权。欧洲期货交易所和中国的台湾期货交易所也在进行战略性合作,双方于2014年5月在欧洲期货交易所挂牌以台股期货与台股期权为交易标的的每日到期期货。
近几年,亚太地区在全球商品期货成交量中所占的份额逐渐提高,甚至已经超过美国。CME国际部资深董事总经理William Knottenbelt在论坛上透露,CME约33%的收入来自海外业务,亚洲占了30%。谈及国际化,他认为,关键要建立所有时区的流动性,扩大交易的分布,流动性集中在一个时区,其他地区就没有办法交易。
据ICE新加坡期货交易所总裁兼首席运营官Lucas Schmeddes介绍,ICE有12个交易所、6个清算所在全球分布,使用同样的技术平台,每个交易所是同样的系统,运行模式也是一样的。“因为贸易是全球化的,交易是全球化的,我们的客户在世界各地都想获得交易机会,不管在哪个国家和地区都可以交易,但监管是本地的,交易的条件各不一样,在美国、欧洲、亚太都是不一样的。目前来说,我们选择了混合的模式,我们提供单一解决方案,但是适用于不同的地区。”
谈及ICE在亚洲地区的发展,Lucas Schmeddes说:“我们服务亚洲客户已经很长时间了,有部分客户不愿接受美国的监管政策,而且现在监管趋严导致越来越多的客户遭遇麻烦。因此,我们在新加坡开设一个平台,在亚太地区布局设点,就可以接入新的客户,他们可能没有全球的敞口,他们也不接受海外监管,但有机会交易ICE全球范围内的产品。”
新加坡是一个比较国际化的国家,也是亚洲的金融中心之一。新加坡交易所是一个“四合一”市场,产品包括证券、债券、衍生品和大宗商品。新加坡交易所执行副总裁周士达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很多中国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和国营企业,都有融资的需求,我们市场今年整体比较活跃,有超过4000亿美元的融资。”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亚洲地区的股票市场今年也有比较好的表现,利用新加坡交易所股指衍生品做对冲及风险管理的需求也在增长,我们积极为客户提供新的产品。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很多贸易商、机构等对人民币汇率的风险管理需求有所增长。”周士达说。
中欧国际交易所是我国证券期货市场在发达国家市场的桥头堡,也可以说是试验田。在论坛上,中欧国际交易所联席首席执行官陈晗表示,作为中国与德国金融合作的战略平台,中欧国际交易所的使命在于支持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的战略对接,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合作,支持中国与欧洲的实体经济合作,支持人民币国际化。交易所的愿景和目标是要在欧洲地区建成中国相关以及人民币金融产品的交易、定价、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中心。
“我们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发展,是和中国的证券期货市场联动发展,以多种方式推出相关风险管理产品,服务国际市场投资者,支持本土市场进一步开放。对于中欧国际交易所来说,证券和期货同等重要。”陈晗表示。
本文源自期货日报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