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可导致细胞衰老并引发严重症状
感染新冠病毒后,患者体内可能产生细胞因子风暴、引起过度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器官衰竭等重度症状,这一免疫风暴往往比病毒感染本身更为致命。而另一方面,体内衰老的细胞也会释放细胞因子,促使炎症反应发生。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的研究将二者联系在了一起:新冠病毒会导致被感染的细胞衰老,并引发后续的反应。研究人员发现,新冠肺炎患者的呼吸道黏膜细胞中出现了衰老的标志物,而其血清中与衰老相关的分泌物(包括促炎性细胞因子、胞外基质活性因子、促凝介质等)水平也出现升高。而体外实验表明,从被新冠病毒感染后的细胞的培养环境中提取的成分,可以引发巨噬细胞激活、血小板激活、凝血反应等新冠肺炎相关症状。
《柳叶刀》:现有证据不支持普通人群接种加强针
一支国际专家团队 9 月 13 日在《柳叶刀》(The Lancet)发表观点性文章,表示没有证据表明疫苗对新冠重症的保护力大幅下降;相较为普通人群接种加强针,将疫苗部署于未接种人群更具价值。观察性研究得出一致结论,认为现有疫苗效果显著,平均而言,疫苗对新冠病毒阿尔法株和德尔塔株变体的有效率超过 80%,重症有效率达 95%。此外,未接种疫苗人群仍然是疫情传播的主要驱动因素。作者指出,大规模接种疫苗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更多突破感染病例,尤其是受种者可能会放松警惕。为面临重症风险的未接种疫苗人群接种疫苗,可以挽救大多数生命。即便加强针可能会带来一定收益,但这不会超过为未接种疫苗人群提供初步保护的好处。此外,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潜在变种毒株研发疫苗加强针,可获得比现有疫苗加强针更好、更持久的效果。
基因编辑先驱 George Church 将利用 CRISPR 技术“重现”猛犸象
根据 STAT News 报道,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科学家、DNA 测序及基因编辑先驱 George Church 于当地时间 9 月 13 日宣布,其专注于“灭绝物种复活”的初创公司 Colossal 将启动新项目,旨在将亚洲象“改造”为猛犸象,该项目目前已筹集到 1500 万美元。亚洲象和猛犸象之间具有约 1600 个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差异,但 Church 称其中只有约 50 个基因需要编辑。Church 计划利用其实验室的转录因子库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获得“人造子宫”,将 CRISPR 技术编辑过的胚胎植入并培养。Colossal 称获得编辑过的成活幼体需要 6 年,此后还需要 10-12 年将其培育为成年个体。但由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仅批准了用于治疗疾病的动物基因编辑,该项目尚存伦理争议。
中国首个钍燃料核反应堆将在甘肃武威试运行
根据武威市政府官网此前发布的一则消息,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项目于 2018 年 9 月 30 日开工建设,主体工程于 2021 年 5 月已基本完工,将在 8 月底完成机电安装,9 月启动调试。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是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 6 种候选技术之一。中国是首个尝试将该新型反应堆商业化的国家。该反应堆使用钍-232 裂变发电,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内部循环使用的是钍基熔盐而不是水,更为安全、廉价,同时产生的长半衰期放射性废物比传统反应堆少得多。研究者表示,钍作为天然存在的弱放射性金属,是不断发展的稀土采矿业的副产物,此前几乎没有工业用途,因此成为了进口铀的较好替代品。其储量比铀高很多,而铀预计可能在 50 到 100 年后开采殆尽,这使该新技术更具价值。
引力透镜观测预测:2037 年将可再次观测一超新星事件
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消息,全球多所大学的合作研究团队在 2016 年哈勃空间望远镜(HST)的红外数据中发现了一个被前景星系 MACS J0138 引力透镜影响的超新星爆发事件 AT 2016jka(也称“SN Requiem”)。前景星系的引力透镜作用将事件分裂成若干独立的像,其中 3 个的光路直接穿过前景星团中央暗物质最密集之处,于 2016 年抵达地球,被 HST 观测到。第 4 个像的光则绕过了星团,产生了更长的时间延迟。新研究估计该超新星事件的第 4 个像将于 2037 年前后抵达地球,可再次观测。研究者表示,若能在 2037 年进行完整观测,这一差距将可帮助更精确地对时间延迟进行测量,并提供全新的宇宙膨胀率计算途径。
SpaceX 将送首个全平民机组进入太空轨道
据 Space.com 和中新网报道,SpaceX 已于 9 月 2 日完成了飞行准备检查,将在美国东部时间 9 月 15 日执行其首次全平民机组(all-civilian)发射任务 Inspiration4。企业家 Jared Isaacman,数据工程师 Chris Sembroski,骨癌幸存者、圣裘德儿童医院医生助理 Hayley Arceneaux 和社区大学教师 Sian Proctor 将在美国佛州卡纳维拉尔角(Cape Canaveral)搭乘由猎鹰 9 号(Falcon 9)火箭发射的龙飞船(Crew Dragon)进入轨道并停留 3 天,最终在大西洋上着陆。
我国核废料处理能力获重大突破
9月11日,我国首座高水平放射性废液玻璃固化设施在四川广元正式投运。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实现高放射性(高放)废液处理能力零的突破,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高放废液玻璃固化技术的国家,对我国核工业安全绿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放射性废物处理是核能安全利用的最后一环,其中难度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是高放废液处理。放射性废液玻璃固化,是在1100度或更高温度下,将放射性废液和玻璃原料进行混合熔解,冷却后形成玻璃体。由于玻璃体浸出率低、强度高,能够有效包容放射性物质并形成稳定形态,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废液处理方式。国家原子能机构表示,固化设施投运后,预计每年可安全处理数百立方米高放废液,处理产生的玻璃体将被深埋于地下数百米深的处置库,达到放射性物质与生物圈隔离的目标,实现彻底安全,为核能利用提供坚实保障。
肉类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植物性食品生产的2倍
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但是其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一直没有得到准确的评估。近日,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全球的食品生产体系每年产生173亿吨温室气体,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5%。其中,57%来自动物性食品(包括牲畜饲料)的生产,29%来自植物性食品的生产,14%来自其他应用。水稻和牛肉分别是影响最大的植物性和动物性基础产品,分别占食品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2%和25%。南亚、东南亚和南美是食品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地区。论文作者表示,希望政策制定者参考这项研究,思考如何控制食品生产环节的温室气体排放。
比纸薄 10 万倍的半导体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只有原子般薄的半导体,可用极其节能的方式传输数据。这种半导体大约比一张纸薄 10 万倍,且不释放任何热量,运行所需的电力更少,不会浪费任何能源。
如何识别由计算机生成的虚假人脸?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等计算机科学家发现,由 GANs 深度学习技术做出的伪造人脸都存在着瞳孔不规则的问题。因此,编写软件发现此类错误并让社交媒体删除内容并不困难。不过问题一旦被发现,就会有人从技术上加强瞳孔从而让人脸更加真假难辨。
一勺糖让锂离子电池更持久
澳大利亚莫纳什能源研究所(Monash Energy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通过给锂离子电池加点糖让其产生了更持久的性能。研究团队表示,在不到 10 年的时间里,这项技术可能会让电动巴士和卡车无需充电就能从墨尔本开到悉尼。该团队测试电池原型已被证明具有至少 1000 次循环的充放电寿命。
构造人工线粒体
细胞中很多复杂的生化反应都发生细胞器内,其中的多种酶能与底物发生反应,合成生物大分子或产生能量等。在一项发表于《自然·催化》的新论文中,科学家基于细胞外泌体(细胞间用于传递信号的小囊泡)制造出了人工线粒体。他们利用儿茶酚修饰2个外泌体的表面,一个外泌体含有葡萄糖氧化酶(GOx)和ATP合成酶,一个含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bo3氧化酶,通过利用儿茶酚与铁离子的螯合反应,让2个外泌体互相靠近并融合。他们发现外泌体融合后,这些酶在同一个、有限的空间内触发预期的级联反应,能形成一个利用葡萄糖等物质产生ATP的纳米反应器,也就是人工线粒体。这种人工线粒体可以通过胞吞作用进入活的人类乳腺细胞,并连续工作数小时,提供ATP。它们还能进入受损组织或缺氧环境中,为细胞提供必要的ATP,减少缺氧带来的损伤。类似的人造细胞器在再生医学领域或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小牛可以学会上厕所
近日一项发表于《当代生物学》的论文表示,小牛相当聪明,可以学习控制排尿或排便。研究者鼓励小牛在厕所里排便或排尿,那些在厕所如厕的小牛会得到相应的奖励。小牛还学习把不愉快的感受与在厕所外排尿联系在一起。研究初期,研究者给它们戴上了入耳式耳机,当它们在厕所外排尿时,就会听到难听的声音。到研究后半段,向它们撒一点水就足以让它们明白研究者的意图——希望它们去厕所排尿。最终在经过几周的学习后,其中11只小牛(一共16只)学会了在厕所里排尿或排便。该研究结果或可以用于大型的养殖场中。
从众人数超过临界点,将损害群体决策
美国多所机构的一项动态数学模型研究了影响群体决策演化的因素,证明在社会互动中也存在临界点。通过研究从众者(即社会学习者,主要根据周围有多少人选择某选项来做出决策)的比例,以及不同选择的相对优势和社会影响过程对集体决策结果的联合效应,研究人员发现,当从众者比例超过一个临界点后,群体决策就可能出现不稳定, 即群体选择的不一定是最优结果。研究结果对企业或组织中促成良好的群体决策、人才类型的选择和组织架构中社会学习者的比例控制有一定启发。相关论文 8 月 31 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颠覆认知!关于肥胖,科学家有了新发现
最新研究表明,一个人肥胖的根本原因更多是与“他吃了什么东西”有关,而不是“他到底吃了多少”。研究人员认为:吃得过多不是肥胖的主要原因。相反,当前肥胖症流行的主要原因归咎于现代饮食模式,其特点是过度食用高血糖负荷的食物,特别是加工的、可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这些食物会引起荷尔蒙反应,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新陈代谢,导致脂肪储存、体重增加和肥胖。这就是“碳水化合物-胰岛素”模型。相关研究论文以“The carbohydrate-insulin model: a physiological perspective on the obesity pandemic ”为题,已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
科学家首次成功制造双层硼烯
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工程师们首次成功制造了双层原子平面结构的硼烯(borophene)。这项研究打破了硼在单原子层限制之外形成非平面团簇的自然趋势。硼烯是一种单原子厚的硼薄片,其电子学性质很有前景,但单原子层硼烯的合成仍具有挑战性。它与同类的二维材料石墨烯不同的是,石墨烯可以使用像透明胶带这样简单的工具,从自身结构就是片层状的石墨上剥离,而硼烯不能用同样的方法从块状硼上剥下来。要想获得硼烯,通常需要让它直接生长在衬底上。生长单层硼烯已经很困难,而生长多层原子平面结构的硼烯似乎是不可能的。这是由于块状硼不像石墨那样是层状的,超出单原子层的生长会导致形成团簇,而不是平面结构。这项研究于 8 月 26 日发表在《自然-材料学》(Nature Materials)期刊上。
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真的可靠吗?可复制性如何?
近年来,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DTC-GT)行业呈爆炸式增长,由美国的市场先驱者发起,欧洲和亚洲的公司迅速跟进。除了向客户提供祖先和健康信息这一主要目标外,DTC-GT服务已经成为大规模人口和遗传学研究的宝贵数据资源。来自中南大学、深圳WeGene临床实验室Gang Chen教授课题组研究了DTC-GT在美国和中国的市场头部企业和用户的合作意向, 评估了相关GWAS分析的可复现性。相关研究结果“Direct-to-consumer genetic testing in China and its role in GWAS discovery and replication”发表在Quantitative Biology期刊上。
精子长度达身体20倍,它是怎么做到的
在人体中,也许不存在比精子更有“野心”的细胞了,它有着足够的耐心等待着成为完整的生物体,也是唯一一个执行此类任务的细胞:离开自己的“家园”,然后努力活到能够进行繁殖的时刻。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精子已经演化成了所有细胞中最与众不同的那一个。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把精子想象成一个长着脑袋和长长尾巴的小个头游泳健将,但其实,精子细胞的外观会根据它们所属的不同物种而存在差异。比如,甲壳纲动物介形虫(ostracods)的精子几乎完全由头部组成;而一些软体动物则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子“助手”——精子束(spermatozeugma),它能够让小个头的“游泳健将”们黏附于上,就如同那些挤在公交车上的通勤者们紧紧抓住的车扶手。比精子在外观上的差异更令人惊叹的是它们在大小上的不同。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一种名为二裂果蝇(Drosophila bifurca)的北美果蝇,它身长只有几毫米,然而产生的精子长度可超过 7 厘米,达到了身体长度的 20 倍。一项发布在《自然-生态学与进化》上的论文揭示了巨型精子的真正驱动因素
新纳米器件可用于胰腺肿瘤诊断和靶向治疗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教授陈浩、汪圣尧领衔的“先进材料与绿色催化”科研团队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教授王浩团队合作,针对“癌症之王”胰腺癌设计了一种多肽—半导体杂化生物信号处理器(BSP),用于胰腺肿瘤光声成像和线粒体靶向声动力治疗。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Nano Today。通过进一步的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表明,BSP纳米信号处理器集多肽分子的蛋白信号识别能力和半导体材料的物理信号转换能力为一体,能够准确的识别胰腺癌蛋白信号,靶向胰腺癌细胞线粒体,从而有效实现对胰腺癌的光声成像和声动力治疗,为胰腺癌诊疗智能器件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研究提出多价离子电池大颗粒级联效应
V2O5(五氧化二钒)作为一种典型的层状结构氧化物,具有理论比容量大、工作电压高以及层间距可调节等特点。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李驰麟团队联合刘建军研究员团队,针对层状正极提出了一种框架支撑激活策略。在V2O5夹层中原位嵌入导电聚合物——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支撑体,强化正极结构稳定性和导电率的同时,可诱导离子通道扩张并降低离子迁移势垒,激活镁/锌离子驱动的反应动力学,实现V2O5优异的储镁/锌电化学性能。相关成果近期发表于Energy Environ上。
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曾坚阳研究组提出深度学习建模基因调控网络新算法
近日,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的曾坚阳研究组与北京大学马剑竹课题组、索尔克生物研究所、加利福尼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合作,首次将基因调控网络显式的引入单细胞 RNA 测序(scRNA-seq)数据建模中,其效果在调控网络预测、scRNA-seq 数据低维嵌入、scRNA-seq 数据模拟生成等任务中优于现有方法。此项研究工作巧妙地将基因调控网络预测和 scRNA-seq 数据建模进行结合,实现了一个模型、多个用途,为将来 scRNA-seq 数据分析和计算方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北京大学:北大医院任汉云、李渊团队发现间充质干细胞改善特发性肺炎综合征的新机制
北大医院血液内科任汉云教授、李渊副教授团队研究发现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调节趋化因子 CCR2-CCL2 轴抑制T细胞活化,诱导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 CCR2+CD4+T 细胞生成,进而达到预防小鼠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特发性肺炎综合征(IPS)的效果。此项研究发现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改善特发性肺炎综合征的新机制,为利用 MSCs 进行 IPS 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继喜、附属华山医院陈向军合作发现促炎性细胞死亡的全新调控机制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继喜、附属华山医院陈向军团队在炎性细胞死亡的调控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发现和鉴定到细胞焦亡的新型调控因子 TRIM21。在本研究中,李继喜/陈向军团队通过高灵敏质谱分析,筛选并鉴定到 GSDMD 的结合蛋白 TRIM21,并证明 TRIM21 与 GSDMD 在体内外均直接相互作用。这项研究揭示了 TRIM21 在 GSDMD 介导的焦亡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控制和治疗炎症相关疾病提供了全新作用靶标。
华中科技大学:李培宁教授团队在《自然》合作发表界面纳米光学重要综述
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武汉国家光电研究中心李培宁教授受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纽约州立大学 Andrea Alù 教授邀请,合作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发表了题为“Interface nano-optics with van der Waals polaritons”的重要研究综述,系统论述了利用界面纳米光学的概念和手段来调控范德瓦尔斯层状材料极化激元实现新现象、新功能和新应用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
华东理工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成立,近百位专家学者见证
持续多年在低碳、能源问题上耕耘探索,华东理工大学再次发力。聚焦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9月12日-13日,“碳中和未来技术论坛暨华东理工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成立大会”及“绿色工程前沿论坛”在上海举行,包括18位院士在内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以“碳中和:共同的未来”为主题,共同探讨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 办未来技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徐南平院士,上海市科委主任、绿色技术银行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张全,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校长轩福贞共同为华东理工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成立揭牌。
徐丹丹任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据北京工商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9月13日消息,9月10日下午,受北京市委组织部和市委教育工委委托,学校召开校级领导班子会议,党委书记黄先开宣布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徐丹丹同志任中共北京工商大学委员会常委、副校长的决定。徐丹丹,女,汉族,1972年4月出生。曾任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兼国际经管学院执行院长等职务。徐丹丹在《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农业经济问题》、《教学与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20余篇被CSSCI、EI、ISTP收录。
张大玉任北京建筑大学校长
北京建筑大学举行干部会议,会上宣布了市委、市政府决定:张大玉同志任中共北京建筑大学委员会副书记、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免去张爱林同志中共北京建筑大学委员会副书记、常委、委员、北京建筑大学校长职务。张大玉,1966年4月出生,汉族,山东嘉祥县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现任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副书记、北京建筑大学校长。
上海市园科院科研人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由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张博士牵头申报的“城市生态廊道多尺度结构与功能连接度的关联机制”项目,获面上项目资助。该项目的成功立项,实现了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生态园林规划建设领域的历史性突破。
最高资助经费100万元!郑州鼓励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每个新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可最高资助经费100万元,每个新设创新实践基地可最高资助经费50 万元……9月10日,记者从郑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获悉,该局印发《郑州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资助经费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拿出“真金白银”的满满诚意,营造良好科创生态环境促进郑州高质量发展。根据《细则》,郑州市政府将给予每个新设工作站最高资助经费100万元,给予每个新设创新实践基地最高资助经费50万元。由创新实践基地升级为工作站的,资助金额提高至最高100万元。
香港官方再拨款逾3亿支持新冠肺炎研究
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食卫局)宣布,再批出3.43亿元(港币,下同),支持本地大学进行针对新冠肺炎的研究。这已是特区政府资助新冠肺炎研究的第三批拨款。此次拨款是特区政府继去年4月27日及8月5日向49项研究申请批出共1.7亿元后的第三批拨款。新获批拨款的18项研究,包括评估新冠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和不同群体接种新冠疫苗的安全性、比较自然感染者和接种者的免疫状况、以及调查公众对新冠疫苗接种的认识、信心及接受程度等。
2021“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50位青年科学家上榜
“科学探索奖”是由腾讯基金会出资支持、科学家主导的公益性奖项,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计划之一。第三届“科学探索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50位青年科学家“榜上有名”。他们每人将在未来5年内获得腾讯基金会总计300万元奖金,用途可自由支配。据了解,“科学探索奖”于2018年设立,三年来共评选出150位获奖人。作为科学家主导的公益项目,奖项秉持面向未来、奖励潜力、鼓励探索三大宗旨,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探索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无人区”,探索社会支持基础研究人才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
著名计算机科学家高光荣逝世:中国第一位MIT计算机博士
据特拉华大学CAPSL消息,著名计算机科学家高光荣教授于近日因病不幸去世。高光荣教授196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86 年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的学者。1987 年,高光荣开始任教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任终身教授,现任美国特拉华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终身教授,特拉华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和并行系统实验室(CAPSL)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并兼任清华大学客座教授、中科院客座研究员兼联合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海外特聘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及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高光荣教授获中国计算机学会(CCF)“2013年度海外杰出贡献奖”。 据悉,“CCF海外杰出贡献奖”授予为中国计算机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海外个人,此奖项由国内学者联合提名,每年选出1位获得者,竞争激烈。自此奖项创建以来,共有8位海外人士获此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