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阳春三月天气新,洛阳城里多丽人


单位组织女职工三八随团旅游两天。去不去其实挺纠结的。不去吧,好像不支持单位的妇女工作,去吧,行程6号到7号短短两天,显然是走马观花,很多真正值得赏玩的地方人群爆满,根本无暇细看。景点也只有两个,龙门石窟和少林寺。原本都是神往已久的地方。可是两天的时间,点到即止,那些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浓厚的景点根本无法在心底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这篇文字勉强记下两日的行程以及途中所见所闻,零乱不堪,或有错误之处,待以后细考之。

1、神州牡丹园

去龙门石窟之前,先去了洛阳众多牡丹园之一的神州牡丹园。洛阳城外艳阳高照,游人如织,丽人节的游客自然以美女居多。这倒正是:三月八日天气晴,洛阳城外多丽人了。还在农历的正月里,气温却骤升到28度,天热得就像初夏,我们一行三四十人,都还穿着厚厚的冬衣,一路走来挥汗如雨,苦不堪言。而许多美女游客已经欣欣然换上了绚丽轻薄的雪纺衫,真真羡煞我等。

牡丹园内,室外苗圃里牡丹尚未发芽,苗圃都只有光秃秃红褐色的枝条,展厅里大概是温室培育的牡丹已经盛开过了,可是并未见到那种很是诡异珍奇的黑色牡丹的娇贵身影。偌大的展厅,一盆盆的牡丹像是春睡未足的美人被人无端叫醒,慵懒的身姿并未尽展妖娆,倒像病恹就恹的美人,感觉有些打不起精神。

室内人声鼎沸,拥挤的人流,很高的温度,带来浓烈的俗世气息,熏蒸着那些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她们一朵朵粉白黛绿,是雍容华贵的美人,却微微低垂着头,像是听惯了游人的赞美,有些面容呆滞、麻木不仁,已经提不起任何的兴致对我们回眸一笑百媚生。,草草拍了两张略有些生气的牡丹花,便匆匆离开了。若要赏花,还是三月底四月初的时候再来了。

2、龙门石窟

从小学历史课上就知道洛阳的龙门石窟,却一直无由前来拜谒,此番其实是怀着朝圣一般的虔敬心情前去观摩的。龙门石窟地处中原腹地,是外来佛教艺术与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相结合的丰硕成果,也是自北魏以来中国雕塑艺术完整体系的集中体现,汇集了石窟艺术的精华,龙门石窟是中原北方三大石窟群之一,在中国石窟艺术具有代表性,并有着自己特殊的历史地位,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艺术宝库,被誉为世界人类文化的遗产。

公元493年,笃信佛教的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佛教的发展中心也同时随之转移到洛阳来,他利用皇室贵族雄厚的人力、物力条件,大肆修建僧庙寺院之余,在洛阳以南的龙门伊水两岸,依山开窟造像,自此一个规模庞大,富丽堂皇,大型的石窟群龙门石窟开始创建。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历史政治风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其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

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自东魏延绵至北宋而成十万计的佛像,现存大小窟龛两千多个,佛塔七十余座,造像十万多尊,碑刻题记两千八百多块。大大小小的石窟造像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它们精雕细琢、鬼斧神工,是中国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 其中规模最大的卢舍那大佛,以其奇丽绝伦,恢弘无匹的气势,让后世游人叹为观止。

春三月,伊水清浅,脉脉北去,东西两山含情对视,夹岸杨柳舞春弄柔,古称“伊阙"的龙门是游览的第一个景观,果然是一个风景旖旎的好地方。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窟,或以天然形成的石洞,起初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以石窟寺出现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

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重点游览了西山的石窟群,其中包括古阳洞和唐窟两大石窟群。

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也即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之际。洞内雕刻90%以上是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洞窟。全洞平面呈马蹄形,顶似穹隆。由于此洞时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得一窟。由此也看出北魏皇室崇佛的气氛。洞内两壁井然有序的雕凿成三列佛龛。这些小龛都十分精细华丽,龛额装饰细致灵巧,图案花纹丰富多彩,在龙门石窟中堪称集北魏雕刻、绘画、书法、建筑、图案造型艺术之大成。

唐窟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位于龙门西山南段的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其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时间,武则天自己出钱二万贯。奉先寺摩崖像龛南北宽达30米,东西进深约40米,高20余米,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

据碑文记载,此窟于公元675年建成。正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位时期,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成就最为不朽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大唐的文治武功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伟大的艺术家塑造出形象栩栩如生、姿态万千,性格迥异的群像,奉先寺中佛像展现出体唐代佛像艺术的鲜明特点:面相丰满、双耳垂厚,体态腴丽、神容安详、形象极为温厚可亲。

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9尊主佛大像。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是唐代雕刻艺术中的佼佼者,代表了那个时代最高的艺术成就,一个恢弘壮丽的伟大时代的象征。卢舍那佛像左侧为弟子迦叶像,高10.3米,立于仰覆莲束腰台上,虽经岁月的风化剥蚀,形体严重残破,然历经清修生涯辛苦沧桑的面容,严谨持重的神态,仍然刻画得入骨三分。

卢舍那佛像右手边是温驯聪慧的小弟子阿难,面容清矜、身披袈裟恭立于大佛右侧,面如满月,清秀温文,有一种超凡入圣的拔俗清美。迦叶、阿难的外侧,分别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两尊菩萨像均高13.25米,头戴莲花宝冠,挂链状璎珞,体态丰腴,端庄典雅,彷佛雍容华贵的唐代仕女。

佛像背后有许多长方形的小龛,据说在宋、金时代,人们为了保护大像龛,依龛修建了木结构屋檐式建筑,这些建筑反而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加速了佛像的风化,后来被拆除。卢舍那佛像右手旁的天王像,早已被历史的风雨所浸蚀,面目斑驳,看不清了。卢舍那佛像左手旁的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力士雕像威武雄壮,右手叉腰,左手合十,栩栩如生。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卢舍那大佛

中国数千年沿袭下来的男权社会,充满救世慈悲的佛、菩萨自然均为男性,而在唐朝,自武则天登基做了皇帝,女人的地位才来了很大的提高,不仅能够入仕做官,连龙门奉先寺的主佛都带着神秘的女性色彩。

有人说,这尊卢舍那大佛,是当时的艺术家按照武则天本人的外貌特征,和雍容华贵的气度来塑造的,我以为这一点颇为可信。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卢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则天形象的真实写照。(按佛教说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来之身;报身即佛经过长期修行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应身即佛为“超度众生”而显现之身。

卢舍那即所谓报身佛,译名“净惭”。)武则天为自己取名曌,也是日月当空,普照大地的意思,她以报身佛自诩,也很有几分普度众生,光照千古的意思。

游完西山石窟,我们便去了伊水东岸的香山寺,在香山寺略作停留,继续往前,拜谒了白居易墓,一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在此度过,经历千年的风雨,墓园寂寂,唯白氏后人自新加坡,韩国不远万里赶来赶来立碑作铭,缅怀自己的先人。

3、少林寺

“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把你景仰,千年的古寺,神秘的地方......”被称为天下第一武宗的少林寺,是崇山峻岭中最为幽深神秘的地方。年少时看电影《少林寺》,为其中的美景深深倾倒: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野果香,山花俏,狗儿跳,羊儿跑,”所谓看景不如听景,果然不错,也许是季节的原因,此时看来,满眼尚是冬日的枯焦,曾几度毁于战火的山门也并不雄伟壮观,重修后的少林寺已远不是我心中的想象。

若不是当年那一段十三棍僧救太宗的佳话,如今知道它的人也定是寥寥无几。少林寺的名声并不在他的佛教意义上, 在少林的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僧兵僧将以其显赫的武功,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屡建奇功而彪炳青史。十三棍僧助唐王颇富传奇色彩,边澄,月空等高僧戌边抗倭可谓英勇悲壮。因此,少林寺才使天下豪杰,代代向往。

在我这个俗人看来,少林寺与其他有名的寺院的并无二致,大雄宝殿,哼哈二将,都差不多,到底是唐皇御赐田亩并御笔题碑的寺院,进庙时,并不见僧人为难,强要香火钱,倒见几个僧人恭谨有礼,游客去留随意,处处流露出一种雍容大气,这一点倒是颇令我意外。与众不同的是那一口大铁锅,据说是香火鼎盛时期最小的一口,可见当日僧侣众多烈火烹油的全盛之象。

传说做饭的僧人倒挂树上,双臂挥铲翻动着铁锅中的食物,是以做饭扫地、担水劈材无一不是修行习武。《新少林寺 》中成龙演的那个中年憨厚和尚,原本生性朴拙,不会武功,但在天长日久的做饭生涯中自然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少林寺的修行与习武都在一日日千辛万苦的辛苦磨练中。

单看那庙堂地下一个个排列整齐深陷地下半尺有余的深坑,就知道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功。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演武厅中少林僧人的武术表演,短短二十来分钟,小小一个演武台,僧人为我们表演了童子功、硬气功、猴拳、虎拳、以及螳螂拳,以及十八般兵器的演练,看得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端的个个身手不凡,让人看得拍手称妙。

塔林为得道高僧圆寂后归身的之所,塔也即浮屠,传说道行越深厚,层数越高,离西方极乐世界也就越近。据说最高只有七级,因此佛家崇尚好生之德,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就是这个意思。

炙热的阳光下,松柏环绕的塔林,仍显得肃穆森然,众塔风格迥异、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以它的独特个性彰显着塔主人一生的修行。喧闹的一行人至此突然安静下来,彷佛呼吸间突然感知了那些沉睡地下的无数高僧大德不染尘埃的的洁净灵魂,塔林有一种魔力,让红尘浊世的人至此不敢轻易造次。

两天的时间,除去路上的驱驰奔波,实际游览的时间不到一天,所以只能算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沿途听导游的简单介绍,有了个粗略的印象,回来略作整理,勉强记录下行程,留下点散碎文字,算是流水账似的日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