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这位北京人来成都当校长。刘增利,2019年首批四川省中小学名校长

要说“名校长”,大致有三种:

一则,校为名校,校长自然出名;二则,校长本身就是一段佳话,即便到了一所普通校,仍不掩自身光芒;第三种,学校、校长皆无名,但妙就妙在,这个校长的教育理想,很专业、肯拼命、会做事,最终,相互成就。

刘增利就是第三种校长。

2002年,原成都二中改制为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中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实验”),由北师大直接管理。2003年4月,刘增利任校监,6月改任校长。

这个北京人到成都,就像一片叶子飘落水面,悄无声息。不想仅仅5年,这所家长口中的“薄弱校”迎头赶上,三年一个台阶,在成都教育界掀起波澜阵阵。

第一个三年(2002-2005),学校初中部进入并稳居成都市一类校水平;

第二个三年(2005-2008),高中部进入国家重点行列、省重点前列;

2008年至今,学校创纪录地连续11年获得成都市教育局高中教育质量表彰奖。

2012年,学校被评为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刘增利本人也先后获得成都市劳模、四川省劳模。

2019年9月,刘增利再次荣耀加身,获评首批“四川省中小学名校长”。

01

17年奋斗史,17载创新路

北师大实验的“二次创业史”,是由课程改革串起来的。

2003年,全国第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从这场改革旋风的中心-北京走出来的刘增利反应机敏,“一定要抓住课改契机,实现学校新发展”。怎么抓?自然是从课程改革的“主战场”课堂抓起

围绕课堂,北师大实验开展了一些列课题研究,如教学环节的优化、学生自主学习等。积淀数年,2012年,学校创造性地提出“学思课堂”,将学校课程改革推向高潮。

“学思课堂的核心是,一节课一定要有一个核心问题,整节课都是围绕它展开”,刘增利解释,又不自觉地加重语调,“这个核心问题,一定是一个醍醐灌顶的问题,也一定是契合学生现实生活情境的。”

由现实问题展开,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北师大实验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一位在校生说:

我们老师特别能调动课堂氛围,上课一点都不会无聊。

他尤其喜欢数学课,“内容丰富、节奏紧凑,最关键的是,老师能把复杂的问题拆开来,化难为易。不会硬塞给我们知识,而是更注重教方法,引导我们思考。”

一位外校的听课老师话里话外都是羡慕,

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提的问题全是开放性的,学生积极性高涨,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氛围活跃,这是我们想做却不敢做的事。

北师大实验初2017级研学“长安行”

新一轮课改对核心素养的强调为学思课堂研究提供了新方向,2019年,刘增利也提出了新要求,“课程单元”。简单来说,就是要求老师对本单元课文有整体的把握,从学科育人的功能出发去思考,比如这个课程单元是重点解决学生们在认知层面、探究层面的哪些问题;这个单元下的课文,哪些是要重点关注,掰开了揉碎了教给学生的,又有哪些课是需要学生自学的。

在开学后的一次工作会上,刘增利半开玩笑地提醒老师们,“你们注意啊,我这学期的听课方向可是变了。”

如今,“基于核心问题的学思课堂研究”在北师大附校平台上得到了极大认可,已有20余所学校陆续加入。

02

好的教育,

是给孩子们提供未来发展的

无限可能

一位曾到北师大实验“取经”的老师疑惑:我在这里培训交流时能做得很不错,怎么一回自己学校,就不自觉地又回到原来的教学模式了呢?刘增利只回答了两个字,“氛围”,“课程改革本就是系统性的改革,不是一节课的问题。学校要从上到下形成一种话语体系、评价体系、激励体系等,是一场由内而外的改革。”

刘增利说,教育应是一个开放的状态。这话,他本是用来说明自己对教师流动的态度,但小编觉得,用来说办教育也无不妥。

就是这种开放的态度,使得北师大实验能够不惧变革、甚至拥抱变革,使老师们能快速接受新鲜事物,整个校园“形成一种竟相迸发的状态”,也使得北师大实验能在课堂内外都先行一步。

在《成都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体育与健康考试实施方案》发布的第二天晚上,北师大实验即召集老师们研究落地方案。待9月正式开学行课时,学校初一、高一年级就开始了走班选课。

在体能锻炼上,从去年下半学期就开始探索试行“全员运动会”,别出心裁地设计了抬小猪、旋风跑、跳远接力赛等比赛项目,极具趣味性的同时,也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2019年,全员运动会将分年级开展,将“全员”做得更彻底。

2018年全员运动会

北师大实验不计成本进行课程开发,“只要对学生有益的,都可以做”。书法课、形体课等校本课程,社会实践课、专长辅导课,艺术节、科技文化节等校节活动……课程之丰富,让学生大呼“每一天都是精彩”。

课堂外,刘增利调整管理结构,以适应新课改要求:拓展科研处职能,鼓励高级及以上教师申报“教师工作室”;设立“学习奖”,奖励老师们在课改上的探索和尝试。

校园艺术节

科技文化节

京剧进校园


9月1日报到时,学生们新奇地发现学校进入了“刷脸时代”。

智慧化校园的应用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大数据与学生综合评价中心,在学校累积数年的“学力值”研究应用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管理服务的智能化、老师教书育人的精准化,进一步满足同学们学习个性化的需求。

……

所有所有的动作,刘增利只想做一件事,

把人类最优秀的成果全部都集合在学校,让孩子们和它相遇,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03

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

今年是敖德兵教书的第23个年头了,回头看,他认为自己最重要、最珍贵的教学经历,是2002-2008年的那段时光。

那时候学校刚刚改制,刘增利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老师”,严抓。“结合课程改革,老师要从教育理念到教育行为,尤其是行为上,要实现一个蜕变,彻底改变!”这,是当时刘增利的原话。

对老师的考核要求全变了,敖德兵压力山大,“真的是全身心投入教学教研,一天到晚都在想怎么把课教好、科研课题怎么进行”,他停了停又说:“但压力下又忍不住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每一天都很充实,充满了挑战。”

如今,他已经是成都市学科带头人了。

北师大实验名师集,包括3名四川省特级教师、1名成都市特级教师、5名四川省骨干教师。

那时候,敖德兵忙,刘增利也忙。他给自己规定,每学期至少要听40节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发展水平,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动力之一”,他说:“要抓老师的专业发展,首当其冲就是抓课堂,就是你会不会上课、能不能把课上好,这是最核心的。”

他列出了听课重点:

老师能否准确找到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否设计了恰当的情景来引入核心问题、学生们对这个问题是不是感兴趣、是不是能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等等。

每节课,他都会提前跟教务部门沟通老师的情况,带着问题去听。

教师办公室


刘增利听课,听老师,也观察学生,尤其关注老师和学生们共同营造的课堂生态,“理想的课堂一定是有问题、有争论,有掌声、有欢笑。”

学生的成长就是在这一节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实现的,所以,“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理应成为老师的价值追求。”刘增利说。

04

相比七中、成外等老牌名校学生,

我并不觉得自己有丝毫逊色

17年前,面对家长的偏见和质疑,刘增利的回应只有一个,“做!”

17年间,改革、前行,他做了所有能做的,不曾有半刻停歇。

风雨兼程、雨后彩虹,这个扎根成都的北京籍校长和老师们终于把学生们“守”出来了。

2019年4月16日,北师大实验首位恩泽奖学金获得者、高2003届校友黄泽霖重回母校,并为恩泽奖学金注资。他说,我所有成就的原动力,都来自高中的学习经历。

“我要做这件事以感恩母校,是母校的教育让我有了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也教会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是母校的老师在我家庭最困难、个人最无助的时候给了我最大的帮助与关爱。知恩图报,这是美德。”

黄泽霖

2011年,闫雪娇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被保送至清华大学。期间,她遇到不少七中、成外等老牌名校毕业的学生,她赞叹、欣赏,“但并不觉得自己有丝毫逊色”。

在她的印象里,北师大实验不是那种圈着大家疯狂练卷子的学校,更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发展自己的兴趣。

因此,在学校的6年,闫雪娇参加的活动数不胜数,

正是这些经历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让我觉得“没事,我可以试试”,而不用去害怕恐惧那些自己没做过的事情;更让我学会如何更好地分配时间,怎么在各类事情,尤其是学习和社会活动之间寻求平衡,多线条地去进行一些事情。

就是有种work hard,play hard地感觉。

闫雪娇

还有学生在有关北师大实验的文章下留言,

第一届恩泽班下来的留个名~老师都超好的,表白所有教过我的老师~跟到老师走,最后成绩都不会差。我在的这届班级,中等的小渣渣最后都走了211,嗯,那个人就是我。

17年,数不清的优秀学子从这里走出,北京大学的罗舒、清华大学的杜念通、周丹,复旦大学的李扬帆、中国人民大学的戴兰若、香港中文大学的陈雯霏、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王祖豪……这里的故事,说不完。

回想过往,刘增利忍不住说:

所以我特别感谢最初几届的家长们,感谢他们在其他人持观望态度时,坚定地选择了我们。

有了他们,北师大实验17年的奋斗故事才有了开篇。

2017年3月,北师大资深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荣誉会长顾明远先生到北师大实验视察,看到学校的办学成就,他不禁说到,办一所学校不容易,改造一所薄弱学校更不容易。

2019年7月24日,北师大党委书记程建平,校长董奇同一天到到学校视察,给刘增利和老师们极大鼓舞。

程书记强调:教育是为孩子一生发展奠基的事业。北师大附校需要有先进的育人理念,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学校要树立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改变“高考有标准,育人没标准”的现状。

他指出:看学校,要看50年后,学校有没有出现治国人才、商业奇才,科技英才......,这才是一所学校立校的根基所在。

——这就是北师大领导给北师大实验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