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学习用典︱协和万邦

戳音频,听解读

6月9日晚,习近平主席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宴会,欢迎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的外方领导人,这是上合组织继2012年北京峰会之后,再次回到它的诞生地——中国。

昨晚(9号),主题为《有朋自远方来》的上合峰会灯光焰火艺术表演在青岛举行(来源:央视新闻)

山东是孔子的故乡,也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在致辞中,习主席引用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等多个儒家经典。

本期《学习用典》解读:协和万邦

原文: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上海精神”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同和支持。

——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上的致辞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蒙曼解读

习主席说儒家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是连用了三个先秦时期的典故。

其中“协和万邦”出自《尚书•虞书•尧典》;

《尚书•虞书•尧典》(部分)

《尚书》不但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哲学的重要文献资料,而且是中国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说的散文集,为后代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尧典》是《尚书》的开篇之作,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基于史实的内容,生动地展示了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概貌,是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后期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献。

“和衷共济”出自《尚书•虞书•皋陶谟》;

“同寅协恭和衷哉。”

——《尚书·皋陶谟》

《尚书·皋陶谟》与《尧典》乃中国经学初兴之际两大鸿篇巨制,堪称政治哲学与制度设计的思想双璧,具有永不磨灭的理论转化价值与历久弥新的实践创新意义。与《尧典》一样,《皋陶谟》也应该是出自先秦某位圣贤大哲之手,或者竟是孔子亲笔,亦未可知。就其思想价值而论,如果说,《尧典》形象地描绘了具有原始民主思想的早期儒家有关“君主禅让”的理想政治图式以及与之相表里而体现着“选贤与能”思想的官吏诠选与考核制度,那么,《皋陶谟》则集中论述了在“选贤与能”及“君主禅让”前提下所当具有的君臣关系以及国家政府的天赋职能。

“四海一家”出自《荀子•议兵》。

“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荀子·议兵》

这里重点说“协和万邦”。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尚书•尧典》

这段原文的意思是,尧是一个伟大的人,他能够弘扬“大德”,让家族和睦;家族和睦之后又协调百姓,也就是协调各个家族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和睦;社会和睦之后再协调万邦诸侯,也就是各个邦国的利益,让各个邦国都能够和谐合作,这是一个“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的思想体系。

其中的“协和万邦”引申到今天,就是协调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让各个国家都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共同发展,这和“上海精神”所倡导的互利互信、平等协商、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是完全一致的。

习主席在上合峰会上引用这句话其实是重申中国文化的基本理念,而且赋予中国这种古老的合作思想以新的时代价值,让这种和平、和谐、合作的古老价值观为今天的上合组织、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新的积极的作用。

被称为五经之一的《尚书》是中国儒家的基本典籍,《尚书》中提出的“协和万邦”,也就是“和合”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协和万邦”的思想也被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所继承和弘扬。

比如,孔子主张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和而不同”,和平相处;《左传·隐公六年》也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春秋左传》(部分)

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题为《深化合作伙伴关系,共建亚洲美好家园》的演讲时,也使用了“协和万邦”这句典故。他指出,“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近代以来,外敌入侵、内部战乱曾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宝贵,绝不会放弃维护和平的决心和愿望,绝不会把自身曾经遭遇的苦难强加于他人。”

2015年11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题为《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的演讲

17载风雨同舟,上合组织走出了一条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之路,奏响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和谐家园的宏伟乐章。秉承着“协和万邦”的中国智慧,已发展为人口最多、地域最广、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区域组织的上合组织,将从青岛出发,继续开启新的时代征程。

主创人员

总监制:蔡小林

总策划:侯东合、赵雪花、王巧玲

记者:刁莹、马闯

新媒体:马文佳、夏文、付慧敏

播讲:刘鹤佳

综合来源:光明日报、五经四书研究网等,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