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杭州城北的蝶变:工业旧址上长出的大运河新城


杭州的城北在哪里,一千个杭州人可能会给出一千个答案。在60后的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汤海孺的印象中,他们小时候,环城北路以北,老底子的杭州城墙外面,就算是城北了。

此后几十年间,城北的概念一路向北挪移,从卖鱼桥,到拱宸桥,到了城市秘密90后的小伙伴这一辈,城北已经拓展至石祥路以北,绕城高速与留石快速路之间的那片广阔区域,也都被纳入了“城北”的范畴。

与城西不管怎么往西,永远携带着文教、科创的基因不同,城北的形象一直在变,不同年代的人对城北的观感也截然不同,“城秘”推出“大厂的消逝”上篇时,很多网友也对城北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但无论城北范围有多大,大工业的基因一直占领了人们的认知。新世纪后当城北的大厂逐一消逝在世人面前,人们逐渐意识到政府对城北焕新的强烈意志,大城北将要蝶变。

当一大片土地被规划图纸慢慢拼接出大运河主题的新城时,所有人引颈北望,都屏住了呼吸。“城秘“有幸提前见识了壮观的城北,未来它真的很值得期待。

半山电厂夕照



曾几何时,城北是繁华的代名词。从隋代到民国,借助大运河、余杭塘河等的水运便利,武林门至拱宸桥一带是外埠物产、近郊米柴的集散地,人烟阜盛,商贾云集,米市巷的米市、卖鱼桥的鱼市,还有众多土纸、锡箔行业穿插其间,所以自古就有“十里银湖墅”之说。不过解放前,城北的开发还是跳跃式的,沿着运河两岸,呈节点状的分布。

建国以后,中央提出发展沿海工业,杭州为了尽快从消费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从“一五”计划起便开始大量布局工业。在1951年的《杭州市区域计划总图》中可以看到,城北大片地方被规划为“工业区”。而之所以选择城北,主要是看中了这里的水陆交通优势,像杭钢、杭玻、杭州炼油厂、半山电厂等建于这一时期的大厂,不是紧邻运河、西塘河,就是挨着320国道,从厂里出发,进城或者去上海办事都方便。

那时的城北,俨然是杭州工业化的旗帜。

沿着水陆这两条路,天南地北的大批建设者汇聚于此,在城北形成了一片不同于杭州城里的小天地。在那个“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火红年代,这里的大厂子弟有着自己的荣耀。

汤海孺的母亲当时就在留祥路边上、西塘河畔的华东制药厂上班,一到周末或放假,年幼的小汤便会去制药厂那一带耍子。他清楚地记得,工厂北边祥符桥那里曾经竖过一块牌子:“外国人到此为止”。这种昭示“城北重地、闲人免入”的严正警告,让可以自由越界的汤海孺有了种莫名的自豪感。

这份自豪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从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杭州城市定位的改变,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厂的陆续关停并转而慢慢消散。那是一段城北找不着北的挣扎岁月,好在并没有持续太久。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运河的成功申遗和“北建”风口的降临,让城北又火了起来。其中,最让人眼前一亮的,莫过于由市属国企杭州运河集团操刀的大运河新城规划。

城北,再也不是印象中的那个城北了。

▲大城北指的是南至德胜路、北以绕城高速为界、西至西湖区行政边界、东至沪杭高铁,总面积135.5平方公里,涉及5个区(余杭、拱墅、上城、下城、江干)的广阔区域。城秘根据官方新闻发布资讯制图。


如果说城北过去的繁华,归功于大厂的兴建,那么这一轮的振兴,则起始于大厂的搬迁。

参与了杭州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的汤海孺回忆,城北开发最初的重心是围绕平炼路、大运河交汇处的杭州炼油厂地块展开的。那还是王国平主政的最后几年,距离杭炼从武林广场搬到平炼路仅仅过去了20年不到。但出于城北开发的整体考虑,市里还是决定对杭炼进行再一次的搬迁。于是请来规划部门,就炼油厂及周边区域未来的定位布局做了一版规划。“由于炼油厂紧挨着大运河,当时我们就想借鉴钱江新城的做法,沿着运河两岸规划一座运河新城,为城北打造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实现拱墅、余杭两区的联动开发”。

▲一条平炼路,串联起城北三座大厂,从东往西分别是:半山脚下的杭钢、半山电厂和运河畔的杭州炼油厂。图片来源:《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平炼路)景观概念方案》

平炼路

但规划赶不上变化,由于种种原因,炼油厂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马上搬走,运河新城的开发计划也就停顿了下来。

这一停顿,时间就来到了2015年。随着G20峰会的临近,杭钢终于撤出城北,以杭钢新城为规划重点的又一轮城北开发拉开序幕。只是这一次,城北开发的焦点东移到了半山脚下。而运河那头余杭区方面,也逐渐把心思转到了打造城北副中心上面。

金昌路与杭钢

运河被抛弃了吗?不,它只是在积蓄势能。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这为其后来重夺城北C位埋下了伏笔。这条见证了中国千年沧桑巨变的河流,比谁都更明白一个道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其实压根不用三十年,短短几十个月后,2019年,中央提出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也开始实施“北建”的新战略。城北,再次站到了镁光灯下,这一回,焦点又重新移回到了运河两岸。一座囊括了运河新城、杭钢新城,范围更广,定位更高的大运河新城趁着风口,破土而出。


▲2019年1月10日,杭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杭州主城区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将以‘东整、西优、南启、北建 、中塑’为重”。结合东西南北中的现状,以及这几个动词的力度轻重来看,杭州未来的建设重心将转到城北。


按照已经公布的《杭州大运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约13.8平方公里的大运河新城核心区东起320国道东侧的杭钢厂区边界,西至上塘高架,南到石祥路,北抵康桥路及杭钢北侧边界,规划定位为“运河首展地,杭州副中心,科技新蓝谷”。

相比这些略显抽象的专业术语,汤海孺说得更直白。在他看来,这个建立在杭钢、炼油厂、半山电厂等大厂遗址上,以大运河、杭钢河和电厂河为骨架的新城,肩负着成为杭州“城市更新样板”的重任。

大运河新城核心区范围图。图片来源:《杭州大运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

不同于城东的交通优势,城西的自然及科教禀赋,城北作为老工业基地,转型起点不同,遇到的困难也相异。开发城北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在大厂搬走后,如何为这片区域注入新的功能、业态,实现城市的更新迭代?

“虽说难度不小,但利好也很多,比如大厂遗留的丰富工业遗址,半山、运河等处的自然人文资源,‘北建’战略激活带来的政策赋能,还有一点就是大运河功能的转变。”汤海孺告诉“城市秘密”,过去,南北货物进出杭城,水路主要走的就是大运河城北段。但等到2022年运河二通道建成后,主要的水路货运将改走博陆至八堡航线,大运河城北段的功能则会从货物运输转向休闲观光。

今后,大运河里仍能看到船只穿梭往来,但主要都是观光游轮,这或许也是市里让运河集团来负责大运河新城开发的考虑之一吧。


京杭运河二通道示意图

怀着对畅游运河的憧憬,“城市秘密”几经努力,终于拿到了水上游线的规划图纸。上面显示,未来大运河新城将利用运河、电厂河、杭钢河的环形水网,开通水上巴士,包括1条主线、1条环线,中途设置3个水上集散中心、4处游艇停靠泊位,以及多个码头。到那时,水上巴士运河段的游线将向北延长整整一倍,巍巍拱宸桥将由终点变为中点。


电厂河与运河交汇口

当然,这还只是建设大城北的“副产品”。2019年,运河集团从策划入手,谋划运河建设示范项目。会同北京天安时间,请来世界顶级设计团队——荷兰MVRDV建筑规划事务所操刀示范区的总体设计导则,后者的整体思路是:保留现有工业遗存,转化为文化艺术空间;提供近人尺度的街区,同时结合标志性建筑成为地标;凸显自然、艺术和城市空间的三个要素。为此,MVRDV的“城市画师”们将十大重点项目作为标杆规划未来蓝图,其中很多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开工建设。

相比过去工厂区加住宿区的单调组合,未来的城北,将充满各种文旅休闲的地标场所。大运河新城,正在以“运河之芯”的姿态,开启城北的高光时刻。

大城北未来十大重点标杆项目。信息来源:杭州运河集团


“相当震撼,很受冲击!”“城秘王叔”后来多次向人提起,自己第一次看到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方案时的感受。这位30多岁便参与筹建中国茶叶博物馆,因此看啥博物馆都带着挑剔眼光的“内行人”,对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却不吝溢美之词,甚至称其为“21世纪的博物馆”。

打动王叔的,首先是它惊艳的外观。作为城北十大项目中唯一的地标建筑,京杭大运河博物院被寄予厚望。去年初,运河集团面向全球征集博物院的设计方案时,便对设计单位提出了明确要求:

1、要有全球知名城市博物馆类文化地标性项目业绩;

2、获邀设计单位负责人必须主持并直接参与设计全过程。

尽管条件“苛刻”,但架不住运河的魅力,所以还是吸引了全世界30多家知名设计单位前来应征。入围的三家事务所——鸟巢主创之一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良渚博物院的设计方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以及去年大火的北京大兴机场设计方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不仅名头一个比一个响亮,而且全都使出了看家本领。外行看他们的设计方案,会觉得每个都意蕴深远,构思巧妙,分分钟激发你的选择困难症。

▲从上到下,分别为赫尔佐格和德梅隆、扎哈·哈迪德、戴维·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方案,其设计概念依次为“悬停笔触”、“运河船舶”与“威尼斯水岛”。三版方案,不知你更喜欢哪个?信息来源©️HdM 杭州运河集团

最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事务所以一道中国书法的优雅笔触,征服了评委,也惊艳了杭州。设计者通过将这道“笔触”抬高12米,最小化与地面接触的结构元素,把博物院悬停起来。远远望去,博物院仿佛悬浮在运河上,而它那由大型凹面铸玻璃组成的外立面,又与运河水互为倒影,两者浑然一体,因此也被一些人赞为“水上鸟巢”。

“水上鸟巢”的外观让王叔震撼,而更抓住他内心的,则是博物院的理念。据他说,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的所有展陈、运营理念都看齐国际一流博物馆,在此之前,杭州还没有一座达到如此国际水准的博物馆。“京杭大运河博物院非常注重研究运河与杭州城市的关系,力图从运河的角度来解读杭州城市,展现一条河与一座城、中国古代物流及交通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关系”。

所以,尽管距离京杭大运河博物院投入试运营还有3年,但王叔已经非常确定,它将成为提升城北能级、引入外部资源的综合平台,必将成为展现杭州城市国际化的又一个窗口。

京杭大运河博物院不同角度的效果图。信息来源©️HdM 杭州运河集团

京杭大运河博物院只是大运河新城诸多亮点中的一个。如果把它比作一粒珍珠的话,那么整座大运河新城起码是由三串珍珠链搭配、组合而成的一副华贵首饰。这三串珍珠链的名字分别叫做:运河国际文化走廊、城市历史年轮带和山水景观环链。它们一纵一横一环,仿佛打绒线针般,将新城的不同板块、各大项目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大运河新城空间格局图。图片来源:《杭州大运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

纵向看,大运河犹如一条绸缎,把两岸的文化、医疗、旅游、休闲等各种资源串成一串,并通过一个个地标、功能区的设置,将主城区的人们源源不断地吸引来城北。这当中,最值得一提的,除了金昌路以北的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由余杭区负责的生态艺术岛外,当属位于大运河新城最南端的运河湾。

这个在管家漾码头基础上打造的国际旅游休闲综合体,借鉴了新加坡滨海湾的开发思路。通过设置旅游集散中心汇聚人流,借助集旅游、文化、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笼络人气,让市民在逛完历史街区后,感受不一样的运河风情,在传统与现代、差异与独特的切换中,情不自禁地嗨起来。


运河湾旅游综合体空间分布图。图片来源:《杭州运河湾国际旅游休闲综合体概念方案设计》

横向望,以平炼路为核心的城市历史年轮带,连接着炼油厂、半山电厂、杭钢等城北大厂。这条模仿丹麦哥本哈根线性公园的景观大道,长2500米,宽60米,其中中央25米的林荫大道被改造为慢行观光步道。25米是什么概念呢,当于八车道那么宽,这对跑步、骑行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一个福音。

当他们沿着平炼路一路往东,各种焦化塔、烟囱、高炉等工业遗存,和由废弃的油罐改造而成的童玩装置,以及从原炼油厂内保存下来的700 米梧桐长廊移步换景。中途,杭钢站、拱康路站两大BMW综合体(在英文中,B可以代表自行车,M代表地铁,W代表步行等慢行系统,‘BMW模式’也就是结合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和自行车、步行等慢行系统的换乘中心。),可休息,可购物,也能够将人转瞬送往城市的其他角落。


杭钢旧址公园总平图。图片来源:运河集团

如果你嫌走路累,没关系,还有观光小火车带你穿越历史年轮带。而在终点等候大家的,则是占地44万方、已经旧貌换新颜了的杭钢旧址公园。

作为曾经浙江最大的工业企业,从1957年建厂到2015年搬离,在长达58年的时间里,杭钢凭借庞大的厂区、如海的工人、和从学校到医院齐全的配套,不仅深刻定义了城北的板块气质,也填充着无数人的青春记忆,具体回忆可见“城秘”上周推的“大厂的消逝”上篇,留言区写满了真情实感的大厂故事。


杭钢旧址公园效果图。图片来源:《杭钢旧址公园概念方案征集暨方案深化设计汇报》

杭钢旧址公园手绘示意图。图片来源:《杭钢旧址公园概念方案征集暨方案深化设计汇报》

按照刘家琨团队的设计方案,杭钢的焦炉将变身工业遗存文化中心并设室外展场,配煤仓则被改造为创意咖啡馆及观景平台,气柜,科学体验馆;1号高炉,工业博物馆;2号高炉,会展中心,并通过保留架空廊道直达中心景观水面……未来某一天,当曾经的杭钢人领着孙儿走进公园,老的能从件件老物什中看见过去,小的则能从新玩意中畅想将来。杭钢,仍然是这片土地的名字,但已然不是过去的模样。它的名字正在从一家工厂,变为某种文化地标,就像卖鱼桥、拱宸桥一样,续写着自己的城北传奇。

杭钢夕照

从杭钢旧址公园出来,如果不想走回头路,18公里长的山水景观环链足以让你一趟绕过瘾。而沿途分布的14个不同主题的水岸活力公园,更将颠覆杭州人对于城北的旧有印象,就像德国鲁尔工业区曾经带给欧洲和世界的震撼那样。


山水景观环链示意图。图片来源:《杭州大运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


山水景观环链沿线14个不同主题水岸活力公园具体分布点。图片来源:《杭州大运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

作为“德国工业的心脏”,鲁尔区过去是比杭州城北更广大、更笨重的存在。不过从上世纪60年代起,经过几十年的数轮改造,成功实现了工业遗产的创意转型。如今,整个鲁尔工业区已变为一片博物馆和休闲区。

大运河新城方案,能否促成杭州版的“鲁尔区之变”,这个问题或许有待时间来回答,但一些苗头其实已经初现。比如人口数据上,拱墅、余杭两区近些年增长明显,且流入者以年轻家庭为主,这也使得城北楼市长期热度不减,甚至屡屡出现“万人摇”的场面。市场的火热,又倒过来吸引着更多房企巨头投身城北建设,像位于大运河新城核心位置、即将首开的上河公元,便是由老牌香港房企香港置地开发的。和上一代的大厂宿舍相比,这些新房企、新楼盘的出现,又会给城北振兴带来哪些改变呢?


离开杭州50多年后,“城秘”网友陈菊娟仍然对小时候在城北方家塘的“公房岁月”记忆犹新。她说,60年代初自己跟父母及兄弟姊妹一家人住在华丰造纸厂职工房,那是一排临河的十间头低矮平房。每当大雨天,附近的小河涨水,没过河堤,便会有各种鱼虾游到家门口。“这也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每家每户的小孩,都会卷起裤脚管,提上脸盆、钢锅去捞鱼,来改善伙食”。

童年的记忆虽然美好,却无法掩盖住居条件简陋的现实。陈菊娟那时候最羡慕的,就是马路对过化纤厂的子弟,“他们住的是多层的楼房”。后来,这种被称为“赫鲁晓夫楼”的筒子楼,被大量复制到各家工厂的宿舍区,算是实现了城北住宅的一次迭代。对此,有人高兴不已,毕竟总算住上了崭新的楼房,但也有人将它们跟城里的老旧里弄相比,觉得少了些市井烟火。

康桥路上运河南望

但这不能怪住宅本身,主要还是因为那个年代城北的住宅大多为各大厂自建的职工宿舍,居住区具有强烈的依附性,食堂、公共浴室、厂办医院,相关配套也主要是为了配合生产,而不是提高生活水准。对工人们来说,能分到一套独立的房子就阿弥陀佛,谢天谢地了,很少有人讲究房屋品质、户型结构,南北通不通透,是否三开间朝南?

这些细节成为焦点话题,一直要等到住房市场化改革以后,那也是城北工业区落幕的开始。随着大厂的陆续关停并转,腾出来的土地得到“二次开发”,城北的宜居性大幅提升,一并提高的,还有杭州人对于住宅品质的要求。


炼油厂和平炼路东望

现而今,“住宅品质”除了房子、小区环境,更重要的是这个板块赋予的围墙之外的生活场景。而一个板块的成型和发展需要志同道合的同路人携手共建,有着130多年历史的香港置地,他的成立,就是源于城市共建。

100多年前,一名年轻男子走过陡峭的香港中环云咸街,不久便抵达当时在皇后大道中附近的海滨。他雇用了一艘舢舨,划向广阔的香港维多利亚港湾。

华南海岸的黄昏迅速而至,在岸边的背风处,年轻人用测锤一遍又一遍测量水深,因为,他想知道这港湾到底有多深,可以停泊多大的船,以及需求多少泥土才能将它填平。

这为年轻男子名叫吉席·保罗·遮打,来自印度加尔各答一个显赫的亚美尼亚裔家庭,当时他正在尝试着测量香港岛和九龙多个海湾附近水域。遮打夜间探海的故事令人津津乐道,也预示了他日后对香港举足轻重的影响。

正是遮打,不断向政府争取,同时游说香港政府开展填海工程。同时,为了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他又提议,将填海土地所有权归属于最近海滨地段的持有者。此举不仅鼓励了商人出资进行填海,也为政府提供了一个颇具成本效益的方案,从而解决了人口拥挤、卫生、水电、航运及其他种种问题。


1889年,香港政府颁布了《海滨填海条例》,于市中心展开为期15年的填海工程。同年,遮打先生成立了一家房地产公司,把握时机拓展房地产业务新版图,这便是香港置地。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已经知道了,以他命名的遮打道贯穿中环,两旁矗立的遮打大厦、历山大厦及太子大厦,既是香港置地留给本港的礼物,也见证了其从港口小埠到东方之珠的百年蝶变。

事实上,香港置地共建城市的案例太多,比如新加坡,香港置地参与打造的滨海湾金融中心已成为世界著名金融中心,比如重庆,香港置地开发的长嘉汇已成为城市名片,在杭州的前湾国际社区,香港置地更是“造了一座城”。这一次,在大运河新城,建设中的正是香港置地的住宅项目上河公元

▲新加坡滨海湾金融中心是这个岛国海滨区的典范。此发展项目与毗邻的莱佛士码头一号均是香港置地、吉宝置地及长江实业的合资项目。前方广场中的鱼尾狮是“狮城”的国家标志。图片来源:《香港置地125年》

能够与城市共生,还是源于香港置地的土地观,无论是香港中环,还是新加坡滨海湾,香港置地落子选址,往往非核心不投资。大运河新城,会是下一个幸运儿吗?

但就像看戏,需要挑个视野开阔的好座位,面对日新月异的城北,哪里才是上好的观察点呢?上河公元应该算一个。从这里出发,往西前往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直线距离仅600多米,北面距离平炼路也不过一公里,加上南边的运河湾。想像未来小区的居民站在自家窗前,便可欣赏大运河新城的点点星光。

半山电厂夕照

多年以后,这里的人们或许会像无数大厂子弟回忆当年一样,向后人述说另一段同样精彩的城北往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