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本是小小剃头匠,却因战争期间做一事,短短7年成“南洋糖王”

作者:金满楼

民国时期,有很多华侨回国投资,而规模最大的,恐怕就是中南银行的背后老板,人称“南洋糖王”的黄奕住。而要说起后者发家致富的经历,也堪称一段神奇。

黄奕住于1868年生在福建南安的一个普通农家,其早年因家贫而辍学,12岁后跟伯父学理发,3年后出师,之后即挑着担子走乡串户为人理发。

由于接触的人多了,黄奕住得知很多人到南洋去谋出路,他由此萌生了下南洋的念头。某日,黄奕住为一豪绅理发修面时,后者突然咳嗽而被剃刀微微割伤。尽管黄奕住一再道歉,但该豪绅仍扬言要找他算账。

在此恐吓之下,本对下南洋还有些犹豫的黄奕住下定决心,立刻赴南洋谋生。回想起来,黄奕住之后的成功,恐怕还得感谢该豪绅呢!

黄奕住下南洋时才17岁不到,他先到新加坡,寄住在一个开商店的乡亲家中。而后,他仍操老本行,每日挑着理发担到码头等华工多的地方为人剃头,因而被人唤作“剃头住”。

之后,黄奕住又从新加坡辗转到印尼棉兰,最后来到中爪哇的三宝垄市。在经过几年的打拼后,黄奕住逐渐认识到,靠剃头这门手艺很难发财,要发财,还得做生意。

于是,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老顾客、老华侨魏嘉寿,后者听后表示支持,并为他筹建了一些本钱。为表示破釜沉舟的决心,黄奕住随即将剃刀等理发工具全部丢进了大海!

从23岁这一年开始,黄奕住开始弃剃从商,但因为本钱小,他开始做的是肩挑小贩,人称“走鬼”。

所幸的是,三宝垄市在十九世纪末发展迅速,黄奕住也逐渐由“走鬼”变成了坐商,并办起了一家“日兴行”杂货店。

黄奕住当时的生意主要是收购买卖蔗糖。当时,中爪哇地区的甘蔗种植业及制糖业发展极佳,而三宝垅既是种植生产制造中心,同时也是蔗糖运往欧美等销售市场的中转站。

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黄奕住预测了糖业的发展前景并将所有资产和精力投放到糖业。由于其奔走有力、经营有道,到1897 年时,刚过而立之年的黄奕住已积累了近百万盾资产。

随着生意的不断扩大,黄奕住先后在巴城、泗水、棉兰、巨港、八加浪岸及新加坡等地设立分行。据记载,至1914年时,黄奕住的总资产已达300万盾以上。

很多时候,商业的巨大成功与骤然失败往往和政治乃至军事是分不开的。如在1895年至1914年,爪哇糖价大体维持100盾一吨左右的价格,但1914年一战爆发后,黄奕住很快进入了一个暴富的时期。

当时,很多糖商担心欧战影响输出而为之犹豫观望,但黄奕住却以惊人的胆识及雄厚的资金乘势大举收购了巨量的蔗糖。

之后,因为战争的缘故,输入欧洲的糖价非但没有跌价,反而持续大涨180盾一吨甚至更高。战争即将结束时,尽管糖价一度大跌,但黄奕住仍旧顶住压力,继续收购。

最终,在一战结束后,由于战争的破坏,欧洲食品及砂糖奇缺,糖价也在 1919年升至280盾每吨。到1920年,糖价更是更猛增至530盾每吨的空前水平。

在此空前的暴利之下,黄奕住的资产在短短六七年即立刻翻了十倍不止,成为拥资不下3千万盾的巨富。

由此,此前并不是特别出名的黄奕住(日兴行)即与黄仲涵(建源公司)、郭锦茂(锦茂栈)和张盛隆(昌隆栈)成为爪哇最著名的“四大糖商”,其名字也被编入了《世界商业名人录》中。

至此,曾经的“剃头住”也就成为了名声显赫的“南洋糖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