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阅读共计7分钟,统计数据很多,建议收藏,感谢您的宝贵时间。
中国与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实力差异如何,这一直是被媒体、学界及工业界热议的话题,究竟是敝帚自珍还是如数家珍,我们依据一份权威科研实力排行榜统计数据,来探究竟。
注:本文引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1月25日由AIMiner最新发布的2022年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简称AI2000)。
其基于的是2012-2021十年间,人工智能领域46个顶级期刊会议收录的共计185,241篇论文和258,268位作者的学术数据。
一、双方综合科研实力的差异
注:本次统计共计包含2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经典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人、知识工程、语音识别、数据挖掘、信息检索与推荐、数据库、人机交互、计算机图形、多媒体、可视化、安全与隐私、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计算理论、芯片技术、物联网、虚拟现实领域(新增)
1.从榜首学者来对比
美国在人工智能人才上占有强势领先位置,囊括13个领域的榜首学者,但较去年16个收录学者的数量有所下降。中国入选2个榜首学者,分别是信息检索与推荐和多媒体两个领域。
其他国家榜首情况。德国入选两个榜首,分别是机器人和可视化两个领域;意大利取得物联网领域榜首;日本取得计算机图形领域榜首。
注:榜首学者是指依据AI2000指数排名,在子研究领域中排名第一的学者。该指数采用的统计函数,包含学者论文发表数量、被引数量及作者次序等多个变量,相对公允。
2.从国籍分布来对比
从学者国家分布来看,美国入选AI 2000学者及提名学者的数量最多,共计1146人次,占比57.3%,超过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中国排在美国之后,位列第二,有232人次,占比11.6%。
英国位列第三,有115人次,占比5.75%。德国位列第四,人次未超过100,但依旧是欧盟学者数量最多的国家。整个欧洲学者数量表现较上年有所流失。
3.从机构分布来对比
3.1机构排名前20
机构综合排名中包含了企业、大学及研究所三类机构的学术能力排名。前20名中,美国代表的机构上榜17名,占比85%,中国代表的机构仅上榜香港大学1名,占比5%。
前100名中,中国上榜机构为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及港中文大学。
3.2大学排名前20
前20名中,美国的大学上榜15名,占比75%,中国的大学仅上榜香港大学1名,占比5%。
前100名中,中国上榜的大学为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港中文大学及浙江大学。
3.3研究所排名前20
前20名中,美国研究所上榜6名,占比30%,中国研究所上榜中科院1名,占比5%。
前100名中,中国还有中国工程院上榜。
3.4企业排名前20
前20名中,美国企业上榜13名,占比65%,中国无企业上榜。
前100多名中,中国上榜企业为华为、百度、阿里巴巴。
同时可以看出,几大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贡献了极大的力量,打破了其他专业上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壁垒,促进良性循环。
二、双方单项科研实力的差异
1、从经典AI领域对比
入选该领域的期刊有AAAI、IJCAI。入选学者共计24966位,论文共计17008篇。
从经典AI领域的科研学者的数量来看,美国其在数量上有绝对优势,位居第一,中国位居第二。2022年二者差距被大幅拉开。中国学者数量断崖式下降,而美国却有小幅提升。
该领域排名前5的机构依次为谷歌、斯坦福大学、Meta、亚马逊、Deepmind。
2、从机器学习领域对比
入选该领域的期刊有NeurIPS,ICML,ICLR。入选学者共计19,537位,论文共计16,144篇。
从机器学习领域科研学者的数量来看,美国其在数量上仍然有绝对优势,位居第一,中国位居第四,二者科研实力差距较大。
该领域排名前5的机构依次为谷歌、DeepMind、多伦多大学、Meta、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3、从计算机视觉领域对比
入选该领域的期刊有CVPR,ICCV,ECCV。入选学者共计22,872位,论文共计20,304篇。
从计算机视觉领域科研学者的数量来看,美国其在数量上仍然有绝对优势,位居第一,中国位居第四,二者实力差距较大。
该领域排名前5的机构依次为谷歌、Meta、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Deepmind、华盛顿大学。
4、从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对比
入选该领域的期刊有ACL,EMNLP,NAACL 。入选学者共计12,704位,论文共计13,278篇。
从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科研学者的数量来看,美国其在数量上仍然有绝对优势,均值约70位,位居第一,中国位居第二,均值在9位左右,二者绝对数量差距很大。
该领域排名前5的机构依次为谷歌、Meta、斯坦福大学、微软、卡内基梅隆大学。
5、从机器人领域对比
入选该领域的期刊有ICRA,IROS。入选学者共计23,842位,论文共计17,829篇。
从机器人领域科研学者的数量来看,美国其在数量上仍然有绝对优势,均值约53位,位居第一,但呈现历年递减趋势。
中国在机器人领域的研究实力,表现欠佳,位居第四,均值约5位,但有逐年递增趋势。
该领域排名前5的机构依次为:Meta、谷歌、慕尼黑大学、费莱堡大学、麻省理工学院。
6、从知识工程领域对比
入选该领域的期刊有ISWC,KR。入选学者共计3,602位,论文共计2,203篇。
从知识工程领域科研学者的数量来看,美国研究学者逐年递增,22年已排名第一。中国在该领域,没有上榜前五。德国、英国研究学者数量基本持平,并列第二。
该领域排名前5的机构依次为:佐治亚理工学院、谷歌、牛津大学、苹果、利物浦大学。
7、从语音识别领域对比
入选该领域的期刊有ICASSP。入选学者共计21,217位,论文共计15,374篇。
从语音识别领域科研学者的数量来看,美国研究学者逐年递增,且有绝对优势,排名第一。中国排名第二,但从数量上来看,仅为美国的六分之一左右。
该领域排名前5的机构依次为:谷歌、Meta、苹果、Deepmind、亚马逊。
8、从数据挖掘领域对比
入选该领域的期刊有KDD,WSDM。入选学者共计8,730位,论文共计4,257篇。
从数据挖掘领域科研学者的数量来看,美国研究学者数量排名第一。中国位居第二,约美国数量的三分之一。
该领域排名前5的机构依次为:谷歌、Meta、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亚马逊。
9、在信息检索与推荐领域的对比
入选该领域的期刊有SIGIR,RecSys,WWW。入选学者共计14,629位,论文共计9,398篇。
从信息检索与推荐领域科研学者的数量来看,美国研究学者数量位居第一,中国位居第二,约占美国数量的六分之一,且二者差距逐年增大。
该领域排名前5的机构依次为:谷歌、Meta、微软、新加坡国立大学、领英。
10、在数据库领域的对比
入选该领域的期刊有SIGMOD,VLDB。入选学者共计4,397位,论文共计4,397篇。
从数据库领域科研学者的数量来看,美国位居第一,中国位居第二,约美国的四分之一。但美国学者数量有下滑趋势,中国在逐年递增。
该领域排名前5的机构依次为:谷歌、微软、Databricks、芝加哥大学、Meta。
11、在人机交互领域的对比
入选该领域的期刊有CHI,CSCW。入选学者共计16,219位,论文共计11,366篇。
从人机交互领域科研学者的数量来看,美国连续三年蝉联第一。而中国则没有上榜。
该领域排名前5的机构依次为:密歇根大学、微软、谷歌、诺森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
12、在计算机图形领域的对比
入选该领域的期刊有SIGGRAPH,TOG。入选学者共计6,606位,论文共计5,351篇。
从计算机图形领域科研学者的数量来看,美国仍占绝对优势。
该领域排名前5的机构依次为:谷歌、Meta、奥多比系统公司、麻省理工学院、英伟达。
13、在多媒体领域的对比
入选该领域的期刊有MM。入选学者共计7,236位,论文共计4,201篇。
从多媒体领域科研学者的数量来看,中国在该领域表现抢眼,位居第一,美国紧随第二。
该领域排名前5的机构依次为:谷歌、阿里巴巴、复旦大学、Meta、亚马逊。
14、在可视化领域的对比
入选该领域的期刊有TVCG,IEEE VIS。入选学者共计6052位,论文共计3300篇。
从可视化领域科研学者的数量来看,美国均值45左右,逐年递增。中国均值约为美国的14%,且有研究数量递减趋势。
该领域排名前5的机构依次为:微软、西门子、苹果、谷歌、法国计算机科学与自动化研究所。
15、在安全与隐私领域的对比
入选该领域的期刊有CCS,S&P,USS。入选学者共计7,774位,论文共计5,056篇。
从安全与隐私领域科研学者的数量来看,美国仍然有绝对优势。
该领域排名前5的机构依次为:谷歌、卡内基梅隆大学、康奈尔大学、格拉芡技术大学、浙江大学。
16、在计算机网络领域的对比
入选该领域的期刊有MobiCom,SIGCOMM。入选学者共计5,647位,论文共计2,899篇。
从计算机网络领域科研学者的数量来看,美国有绝对优势,位居第一,中国位居世界第二。
该领域排名前5的机构依次为:谷歌、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微软、斯坦福大学。
17、在计算机理论领域的对比
入选该领域的期刊有STOC,FOCS。入选学者共计1,869位,论文共计1,866篇。
从计算机理论领域科研学者的数量来看,美国名列第一,中国未进前五。
该领域排名前5的机构依次为: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魏芡曼科学研究所、卡内基梅隆大学。
18、在计算机系统领域的对比
入选该领域的期刊有SOSP,OSDI,入选学者共计1,603位,论文共计640篇。
从计算机系统领域科研学者的数量来看,美国有绝对优势。相比其他国家,中国属于科研成果相对较多的。
该领域排名前5的机构依次为:谷歌、微软、Meta、麻省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19、在芯片技术领域的对比
入选该领域的期刊有ISSCC,DAC,FPGA。入选学者共计13,368位,论文共计4,915篇。
从芯片领域科研学者的数量来看,美国仍有绝对优势,中国排名第二,且绝对值差距较大。
该领域排名前5的机构依次为:苹果、微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麻省理工学院、华盛顿大学。
20、在物联网领域的对比
入选该领域的期刊有IoT-J,TWC。入选学者共计12,332位,论文共计9,394篇。
从物联网领域科研学者的数量来看,中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非常高产,且连年递增,和美国不相上下,2022年已经排名第一。
该领域排名前5的机构依次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三星集团、香港理工大学。
21、在虚拟现实领域的对比
入选该领域的期刊有SIGGRAPH,CHI,IEEE VIS,VR,ISMAR。入选学者共计23,066位,论文共计17,917篇。
从虚拟现实领域科研学者的数量来看,美国第一,英国第二,中国未进前五。
该领域排名前5的机构依次为:微软、密歇根大学、谷歌、诺森比亚大学、达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
三、从华人学者分布及动向观察中美双方的人才优势
在 AI 2000 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中,华人学者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在去重后的1898位学者中,华人学者有595人,占到了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在中国工作的学者一共219人,占所有上榜华人学者的36.8%。
根据大数据显示的AI 2000华人学者流动图可以看出,中国的华人学者流动呈现出一个积极的正向流入状态;而美国的华人学者流动,呈现出一定的负向流出状态。
四、总结
整体而言,全球入选AI 2000学者之中,美国共有1146人次,中国有232人次,分布位于第一、第二名。与上届相比,没有出现较大的数据波动。由此可见,美国在人工智能整体人才资源、高水平科研成果上仍然占有绝对优势,这为美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中国依旧是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研究热度最高的国家。虽然中国在学者规模上位列第二,与美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相应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华人学者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出的贡献,华人学者上榜人数已占据全榜单的近三分之一。
同时在人才流向上,中国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正向流入状态。这表示,中国释放出诚招人才的极大诚意得到了反馈,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中国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