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黄氏兄弟:蝉联多年新加坡首富的传奇人生

上靠谱的平台,找靠谱的海外工作,欢迎关注“外聘网”

很多人都知道2019年,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成了新加坡首富,可或许有人不知道,他所击败的是新加坡最传奇的一对兄弟,他们曾连续8年蝉联新加坡首富宝座,其父也曾多年占据新加坡首富之位,他们执掌远东机构,新加坡地王,行事却异常低调,他们就是黄志祥和黄志达兄弟,黄氏家族三代传奇财富之路,又是怎么样的呢?


01.

首富父亲,乌节地王

黄氏兄弟在新加坡的地位和影响力,就好比李嘉诚在香港。

而他们的父亲,黄廷方是黄氏家族崛起的关键人物,一手创办了在新加坡大名鼎鼎的远东机构。

远东机构在新加坡有多豪横?

在新加坡寸土寸金的乌节路,远东机构直接与间接拥有的商业大楼,就包括远东商业中心、幸运中心、远东购物中心、乌节商业中心、乌节购物中心、太平洋广场、乌节中央城、卡佩芝大厦,以及丽晶大厦!

也就是说,在乌节路,走几步就能看见他们家的一栋楼!

远东机构在新加坡其他地区的产业也不少,例如克拉码头中心:

获得新加坡2018年度设计奖的市中心豪亚酒店:

连新加坡人熟知的政府医院——黄廷方医院,也是黄氏兄弟俩捐了上亿新币修建的,以自己的父亲命名……

黄廷方,是“一带一路”上来自中国的移民富豪,1929年7月出生于福建莆田江口镇。4岁那年,因迫于生计随大人背离故土,凄凄惶惶地从厦门乘船“下南洋”。

黄父早年经营粮油杂货店生意,有十一个孩子,黄廷方为家中长子。上世纪40年代后期,黄廷方逐渐接管父亲的杂货店,还开了一家酱油厂,专门售卖干货、腌制品和莆田特产。

素有雄心壮志的黄廷方,发现杂货店规模小,难酬其志。“有土斯有财”是华人根深蒂固的财富观。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举进军房地产,成了黄廷方事业的转折点。

他的第一个项目,是在新加坡华登岭建了72间排屋和半独立洋房。

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加坡房地产惨淡,被称“房地惨”,许多开发商破产。

当时,华登岭一带下雨就淹水,房子滞销。黄看准时机低价买下地皮建洋房,再以每栋10万新元的诱人价格出售,由此赚到第一桶金。

短短几年间,黄廷方一口气买下乌节路大批地皮,后来相继建起远东购物中心、远东商业中心、乌节商业中心等多幢商厦,被誉为“乌节地王”。

最终,黄廷芳生前在这一新加坡商业心脏地带,约九座购物中心、三家酒店、一栋服务公寓,都由黄氏家族直接或间接拥有。这还不包括其兴建中的公寓,以及握有的地皮。

在地产界站稳脚跟后,1960年,黄廷芳一手创立了大名鼎鼎的新加坡远东机构。这是一家东南亚最大的私人房地产开发商。据统计,新加坡每6间私人住宅中,就有一间由远东机构兴建。

但是很快,到了上世纪70年代,黄廷芳遭遇第一次危机。新加坡政府抑制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市场陷入低迷。黄廷芳受到影响,他转战香港,创办信和集团,继续地产生意。

在香港,他复制新加坡模式,大片买入那些具有发展潜力却无人问津的荒地,获利颇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香港因未来前途问题导致经济低迷,信和集团大亏超10亿港元,几乎到破产的边缘。黄廷芳刚喘过一口气,便继续在香港购买地皮。

1997年香港回归时,黄是唯一受邀见证中英签署《中英联合声明》的新加坡商人。

“不要在房产市场蓬勃时才进场,市场疲弱时就退场。”就是这样的理念,帮助他在新加坡和香港地产界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黄廷芳非常勤奋,经常一天工作12到18小时,他称自己要做一名“全天候创业家”,最常说的就是“能者多劳”。

然而,富贵之后的黄廷芳却变得异常低调。他交代公司职员,即使迎面相遇,也不要跟他打招呼或问好。

一名前远东机构职员曾公开表示,黄廷芳很少主动与人打交道。他的办公室采用的是暗玻璃墙,大门常闭。

他害怕更多的人认识自己。他曾接受一家媒体访问,摄影记者在旁边拍照。保镖突然把相机抢过来,交还相机的条件是不得刊登照片,“否则采取法律行动”。

黄廷芳经常工作到深夜,然后到纽顿小贩中心吃碗两块钱的面。他不让自己照片出现在报章的原因之一是,担心吃面时不安全。他曾袒露心声,“人们一旦知道我是谁,知道我有钱,有人就可能会绑架我”。

他同时担心家人的安危。另一位长期观察黄氏家族的人称,“黄廷芳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绑架盛行,人人自危,更别说有钱人”。

现在新加坡被看作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黄廷芳去世之后,谨小慎微的风格却仍牢牢刻在远东机构身上。记者曾多次联系他们,远东机构公关负责人都说,“我们不能透露任何关于黄氏家族的信息,这是一贯做法。”

除此之外,黄廷芳对孩子们的教育也十分严格,要让他们学会自律和克制。

黄廷芳幼子黄志达曾买过一辆豪华跑车,结果父亲一顿教训后,他只得把车退了:“我们家是本分生意人,不出花花公子。”

黄志达回忆黄廷方在世时,常常教导他:

“严爱”( toughlove)的话,即使会使你伤心难过,还是必须点醒你,因为只有我才会那么做。由于你高高在上,大家只会对你说奉承的话,“忠言逆耳”啊!


02.

兄弟分工不分家

从2007年开始,黄廷芳率领黄氏家族成为新加坡首富。2010黄廷芳年去世,享年81岁。家族企业开始由两个儿子即现在的黄氏兄弟执掌。

父亲去世后,黄志达与黄志祥尽管遵从父嘱,低调而谨慎,但因旗下有资产登陆资本市场,这一首富家族的更多信息才为外界所知。

黄氏家族在传承上,采用的还是当今海外华商企业中很流行的“子承父业”方式,但在分配过程中,并非简单的“均分模式”,而是“分块(地域板块)不分家”。

“不分家”模式,已是海外及台湾等地华人家族企业传承的常态模式,因它能规避企业所有权的“碎片化”,故而被许多家族企业作为走出“富不过三代”魔咒的最佳选择。

黄氏家族能在交到兄弟们手上后继续延续辉煌,也是因为黄廷芳生前早早就规划了传承路径,从小就教育孩子如何接管家族生意,重视培养后代的商业嗅觉和决策力。

黄廷芳2010年去世,事出突然,但是黄家二代两兄弟还是遵从父亲生前的安排,平稳地接手了家族生意。因此,在时代的交接中,黄家未曾出现那些分家争家产的闹剧,让两兄弟可以迅速投入到工作中。

黄志祥和黄志达分别于1952年、1955年出生。长子黄志祥,从英国知名学府学成归来后,22岁的他,就被父亲带着一起进军香港市场。1975年的香港,英资集团和华资集团在地产市场上激烈角逐,为了买下香港九龙尖沙咀及中环地皮,他们与马来西亚糖王大亨郭鹤年等强强联手,合作竞投。

香港一役,获利颇丰,黄廷芳不久就把黄氏家族在香港的经营管理权,全权交给长子黄志祥,就是今天家族企业旗下的香港“信和系”版图。90年代后,他又把黄氏家族在新加坡的经营管理权交给次子黄志达,也就是今天的远东机构旗下产业板块。

接班之后,这对兄弟执掌下的远东机构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业务涉及住宅、酒店、零售、商业、工业以及食品与饮料行业等,避免单一业态的风险;且与中国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一起来看看,黄家庞大的企业版图:

在房地产业,兄弟俩也有了突破。相比而言,黄廷芳早期建房都比较简单、朴实,“无论从外形还是内部设计都给人以沉闷感。”

熟悉远东机构的一位人士称,黄志达受过美国教育,他接手远东机构后,非常注重房屋设计感,连着拿了几个房屋设计奖。


03.

黄氏家族的中国情结

作为华人家族,黄氏一直非常重视中国市场,颇有“中国情结”。

虽然黄氏家族企业对外披露的消息不多,我们还是可以从当年上市前夕,他们递交的财务报表中找到与中国相关的许多信息。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不久,深圳举行了首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黄廷芳就把两个儿子叫上,一起出现在交易现场,观摩竞拍。

厦门是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当厦门刚刚开始出让土地之时,黄廷芳就带着儿子来了。他以压倒优势的价码竞得厦门推出的五块地皮中的四块,现在的价值早已飙升。

到了两兄弟时代,更是精诚合作。信和集团先提出进军中国内地,而后远东机构跟进,一开始是借信和集团的平台进行投资。

根据信和集团的财报,截至2011年底,其在内地的土地储备达283万平方米,在重庆、上海、深圳、广州、厦门、福州、漳州和成都等城市都拥有项目,但是272万平方米即96%的储备尚未完全开发。

黄氏兄弟身上也有闽商惯有的那种的乡土情怀。

2011年3月,福建代表团访问香港,得到了黄志祥为主的闽籍商人的款待。一个月后黄志祥到福建考察,得到了省领导们的热情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黄志祥还是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2年8月,远东机构将酒店业务分拆注入远东酒店信托,以7亿新元(约36亿元人民币)的募资规模在新加坡IPO(首次公开募股),为该国年内募资额最高的新股。至此之后,黄氏兄弟的财富之路又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不过,就在去年,黄志祥家族又让外界见到了他们的爱国爱港之心。

2019年,香港发生了暴力示威活动,香港油尖旺街区一片狼藉,地上堆满了杂物和砖块。为了不影响交通,很多民众都自发到街上打扫。而当时黄志祥正好坐车经过,于是下车帮忙清理街边杂物。

满头白发、身穿灰色西装的黄志祥手上戴着紫色手套,看上去相当全神贯注。黄志祥身体力行,守护香港的决心,令人动容。

如今,家族第三代也走上台前,管理着旗下各大产业。在2007年,香港信和已换上黄志祥及长子黄永光搭档的“父子兵”,另一位黄家第三代、黄志祥长女黄敏华,也于2005年升任信和集团总经理,被推到了台前。

将来也将由他们续写着首富家族“富过三代”的传奇故事。

不得不说,坐拥巨大财富,却如此低调谦逊、身体力行,又不忘爱国爱乡的首富家族已经不多了。

外聘网欢迎各位看官的评论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