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这对父子太厉害了,竟然能“虾霸”全球!

林春洸、林振聪父子花二三十年的时间在苏门答腊楠榜,一步一脚印打造了世界最大的虾类养殖区后,近年更再接再厉远赴中国辽宁营口,发展世界最大的海参养殖区,进而称霸全球水产养殖业。



林振聪:工厂式养殖成功压低了虾价,使人人都吃得起鲜虾。(陈渊庄摄)

号称“世界最大的虾类养殖区”位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南端的楠榜(Lampung),楠榜是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的交通门户,具有重要战略地理位置,而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林春洸就已发现楠榜是具备天时地利的养虾宝地。



林虾集团的虾类年产量达7万2000公吨,其中白虾约2万公吨。(受访者提供)

二三十年前,爪哇和苏门答腊两个印尼大岛人口密集,失业率高,世界银行的一个对策就是把拥挤的人口往外搬迁,移至新的经济发展地带,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自力更生。林春洸就在这个机遇下,建立起和家族企业截然不同的“另类”事业。

在世界银行扶贫项目的人口外迁计划下,每个搬迁到楠榜的新辟养殖区的男丁,都可分配到一间小屋和两个面积合计2500平方米的虾池。购置小屋和虾池的费用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支付,10年后成为小屋和虾池的业主,农民养殖的虾类就地卖给林虾集团。

今日,林虾集团的楠榜养殖区南北占地75乘20公里,比整个新加坡面积来得大,居民人口共计30万名。集团的鲜虾年产量达7万2000公吨(其中白虾约2万公吨),运销世界各地。以这样的规模和产量来看,林春洸、林振聪父子不愧是“养虾大王”。

经过二三十年的持续发展,今日的楠榜养殖区建有自己的码头、发电厂、电信局、加工厂、饲料厂、冷冻厂房、住宅区、九所医院和160所学校。区内农民的家眷可在邻近的工厂上班、工作,孩子可就近上学念书。

每天处理上百吨虾类 运至新加坡转口海外市场

除了独家调制的虾类饲料,楠榜加工厂每天可处理上百吨的虾类,冷冻、包装后运至新加坡,再转口到世界各地,其中美、日、欧洲、中台和澳大利亚是主要海外市场。

林振聪强调,除了生产、外销一条龙作业外,随着农民成家立业、丰衣足食,也乐见大家都有自己的事业和职业,不再流离失所、无所事事,多年来集团造福了整百万人。



林春洸早年在华中和南洋大学求学,曾任传慎控股主席多年。(受访者提供)

林传慎三代建立的跨国集团,业务遍及制造业、金融、投资、交通运输、服务和房地产业等,身为林家长子的林春洸却独爱水产养殖业,在事业道路上另辟新天地。

77岁的林春洸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已看好养虾业,在台湾水产养殖学者廖一久的协助下,成功大量繁殖养殖草虾,并将生产商业化,积极打开市场。

廖一久是台中县人,出生于日本东京。他毕生从事虾类、乌鱼、虱目鱼的繁殖养殖,以及其他水产养殖学、水族生理生态学。有了廖一久的专业协助,林春洸如“虾”得水,养虾业务得以按部就班展开,后来林振聪加入更加速了养殖业的创新和发展。

林春洸早期在新加坡华侨中学求学,毕业自南洋大学商学院。他育有两男一女,林振聪是家中老二,在海星和华义中学念书,1981年在美国迈阿密大学毕业时年仅19岁,国民服役后的第一个家族事业是被调派到吉隆坡近郊的梳邦负责养殖虾苗,当时的虾苗产量已是世界数一数二的。

养殖南美白对虾事业再创高峰

在父亲打下的稳健基础上,今年50岁的林振聪再创高峰,在1999年引进和改良南美白对虾(white shrimp)的养殖和繁殖。白对虾原产于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暖水水域,主要分布在秘鲁北部至墨西哥湾沿岸,是目前世界上三大养殖对虾中单产量最高的虾种。它生命力强、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生长迅速、对饲料蛋白含量要求低、出肉率高、离水存活时间长等优点,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

林振聪说:“白对虾的养殖成本较低,产量是普通虾类的四倍,工厂式的养殖成功压低了虾价,使人人都吃得起鲜虾。科技化的污水处理、水质监控也使养虾业成为零污染的农业,因此无论是产量、品质或环保,林虾集团的养殖业在许多方面都称得上是世界首创。”

据估计,集团每年培育的虾苗超过48亿只,而只有在无污染的水质中,幼苗才能在90天后长大“成虾”。

他指出,虾的保鲜很重要,楠榜的高科技冷冻加工厂可保持在零下20摄氏度,因此新虾和旧虾都一样鲜美可口。

林虾集团另一个空前壮举,是旗下养殖业是世界唯一获得主要保险公司受保。他透露,水产养殖业是高利润、高风险的生意,林虾集团的虾类和海参养殖业务都可向保险公司投保。换言之,集团的水产养殖在90天里万一出事,可以向保险公司索赔,不至于血本无归,集团“浪费”的只是那90天的养殖时间和劳作。

收起雨伞出去打拼

生于富裕之家的林振聪,是虔诚的基督教徒。

他说:“2005年末的一个晚上我做了一个“怪梦”,冥冥中听到上帝告诉我,你常年拿着雨伞,一直让雨伞庇护着你,在雨伞的阴影下过日子。你要自己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收起雨伞,勇敢走进风吹雨淋日晒的打拼日子,这样才会有所作为和突破。”

这个“怪梦”改变了林振聪的思维,在创业、守业的路上变得更积极。他说:“在家族企业里我搞的是‘另类事业’,称得上是新一代农业发展商。我看好这方面的无限潜能,21世纪会是水产世纪,人类要生存一定要有源源而来的水产供应。”

良好的开端是事业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诀窍之一就是发挥自己的长处,做自己最擅长、热爱的事,因此能否找到自己最感兴趣又最能发挥特长的项目是创业成功的关键。掌握长处、寻求突破,使潜能得到发挥,缩短成功的距离,才能把自己的强项变成事业,林春洸、林振聪父子便是其中一例。

林振聪的另一个梦想是以五年时间在亚洲、中东等地,建立四五百个水产养殖厂,假以时日林氏集团的水产王国也将称霸全球。

加快发展中国水产养殖项目



一望无际的楠榜虾类养殖区。(受访者提供)

近几年,林虾集团加快在中国开发水产养殖项目,在厦门、海南、湛江、江苏等地已有生产设施,最新的投资项目是在辽宁营口。

去年初,集团在营口建设的立体工厂化智能水产养殖产业园项目正式启动,开始建造集约化高科技海水养殖区,其中包括育苗厂、饲料厂、深加工厂以及养殖大学、孵化中心、总部基地等。

营口地处辽东半岛中枢、渤海东岸、大辽河入海口处。林虾集团的营口项目占地近45公顷,以养殖海参为主。

第一期先建造20栋养殖厂房,每栋厂房旁另建独立式洋房,五年计划是建造2000栋厂房/洋房。

据了解,集团是以民众参与投资合作的方式,发展营口海参养殖区项目。民众可以投资购置,每栋厂房/洋房是400万元(人民币,下同,约80万新元),集团将以每年50万元租回厂房,为期八年,因此投资可以八年回本,而洋房则可自住或出租。

在恒温13至18摄氏度,以高科技养殖的高档海参,每栋厂房的年产量估计达2万8000公斤,每公斤高档海参价格在1000美元(约1350新元)以上。

目前,集团的海参年产量约2000公吨,估计产量每年可提高20%。

林振聪是新加坡养殖协会主席。他信心满满地说:“40年来,人们对海鲜、水产的需求有增无减。海鲜、水产如今是一般人负担得起的消费,需求往往高过供应,整个世界的水产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基本上不必找买家,而是买家在等着下单、进货。”

林家三代遗传“商业基因”

林春洸(Lim Tjoen Keng)和林德祥(Sjamsul Nursalim)的父亲、林振聪(Djames Lim)的祖父林传慎(林亚金)出生于福建莆田。上世纪30年代,他与兄弟从三江口出海,远渡重洋到南洋一带谋生。起初当苦力,起早摸黑、省吃俭用,有了一些积蓄就开始做起小生意。

林传慎家族主要以有“黑色黄金”之称的土产胡椒起家,是远近闻名的“胡椒王”。50年代,林氏家族在印尼雅加达创立“福泰兴”,开始经营树胶、轮胎生意。1961年5月,福泰兴改名为卡加东格有限公司(Gajah Tunggal,独立大象之意)。到中国投资后,公司的中文名为“佳通”(GITI)。1992年卡加东格上市,成为第一家在自动撮合国际股市挂牌的印尼公司,当时林氏持股约值12亿美元。

60年代中期,林春洸和林德祥先后在新加坡和美国求学。兄弟学成归国后发挥了卓越的管理才能,先是巩固发展原有贸易业、种植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巩固基础并形成一定规模后,集团不断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拓展现代工业、制造业,再向金融、房地产等领域发展。

亚洲金融风暴后,林德祥带领林氏家族转战中国大陆,投资了福建、安徽、宁夏的佳通系列项目,并收购在上海证交所上市的黑龙江桦林轮胎44%的股份,更名为佳通轮胎有限公司,一跃成为世界华人中的轮胎大王。

1997年,林德祥与吴爱清夫妇收购上海外滩3号的民用建筑设计院大楼,交由美国知名建筑师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改建,在2004年开业。目前,“外滩三号”由林德祥之女林美金主理,并任管理公司主席。

林氏家族在新加坡的投资以传慎(Tuan Sing)控股为主,该公司成立于1969年,1973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主要业务包括房地产发展、房地产投资和酒店投资。多年来,传慎控股的客户群来自区域各地,在东南亚、中国和澳大利亚有超过60家附属和联号公司。集团总裁兼执行董事是林振伟,林春洸也曾任集团主席多年。

传慎控股在新加坡的最新房地产项目是中央商业区罗敏申的28层楼综合发展大厦。该项目是由纽约得奖建筑师Kohn Pedersen Fox和architects61设计,标志性的建筑外观让人想起纽约的时代广场和曼哈顿的熨斗大厦(Flatiron Building)。大厦包括甲级办公室和零售店面,多角形结构别具一格,预料会为该区开创崭新的办公和零售新体验。

2017财年,传慎控股的营业额达3亿5800万元,净利6280万元。最新的印尼富豪排名榜,74岁的林德祥以8亿1000万美元,名列第36位。

END

来源:联合早报 文/郑明杉 摄影/陈渊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