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闽西创办较早
影响较大的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重要刊物
自创刊之日起
就鲜明地阐述了办刊宗旨乃在于
“改造旧社会,宣传新文化”
它以民众最为瞩目的现象为焦点
直接投身于与黑暗势力的斗争之中
这一刊物就是《岩声》
民国十二年九月一日
岩声报社出版第一期《岩声》月刊
(尺寸:长18.8cm,宽26cm,厚0.1cm)
《岩声》是闽西传播马列主义时间最早
影响最大的革命刊物
那么
《岩声》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创刊的
内容有哪些、发行了多少、有哪些影响
这些你知道吗?
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
1921年,邓子恢与章独奇、林仙亭、陈明、曹菊如等几位进步青年,在龙岩白土组织创办“奇山书社”。书社建立后,很快就吸引了一批向往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和小学教员等约200人入社,他们对新思想、新文化进行学习和研究,共同探讨改造社会的良方。他们所学习的书目主要有《共产党宣言》《新青年》《向导周刊》等,并把读书心得油印成《读书录》,第二期改名为《同声》。书社的建立,不仅使邓子恢等有活动基地,而且对龙岩知识分子的革命思想起了启蒙作用。
为了更好地“揭露社会黑暗,报道群众斗争,推广革命思潮,宣传社会主义”,1923年9月,邓子恢等人将《同声》的内容扩充,增加了新栏目,改刊名为《岩声》报,并公开出版。本报最大之使命乃在:“改造旧社会,宣传新文化。”
为让海内外更多的民众读到《岩声》报,邓子恢制定了详细的发行计划,向海内外广泛征订。
由于他们的努力,从1923年9月1日《岩声》发行第1期起,到1926年1月22日出版的第43期止,共出版发行了43期。其中1—24期为月刊,25—41期为半月刊,42期以后为周刊。其发行范围和销售量在国内的12个省35个县市达384份;在国外已远销到新加坡、日里、亚齐、三巴垄、仰光、吕宋、槟榔屿等7处,发行208份,总计发行给固定户的有592份,零售除外;至26期,销售量共达700多份。
《岩声》发行后,在国内外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南洋一带得到了华侨尤其是龙岩华侨的盛誉,那些“过番”而去的龙岩人,有的用舆论给予声援,有的从经济上给予积极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邓子恢副总理嘱咐郑日晖副县长、葆真先生负责收集此刊。因此,葆真先生给邱梓松写信并向其堂兄梓江(他的学生)通报其事。邱梓江闻讯后即刻向有关单位了解如何办理上交事宜。据当时接待人员称:“《岩声》是革命文物,处理办法:1、捐献;2、收购;3、征集。”邱梓江得讯后马上给邱梓松挂电话说,《岩声》是我心爱的读物,如今要捐献真舍不得割爱,然而细想,此是革命文物,不宜私人保管,况且交给国家收藏比个人保管较为周全,又可扩大宣传教育面,作用大,因此决心捐献。《岩声》月刊原有邱长发印记,捐献前笔者又在封面或扉页加盖一厘米见方私章作为纪念,把6本《岩声》月刊寄给邱梓江,由他代为办理献书手续。
“文革”期间,为了革命文物安全,《岩声》自龙岩转移至古田会议纪念馆保存。
综合编辑:文旅龙岩 来源:龙岩全媒体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