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世界首富”,但你听说过龙海人也曾有过“世界首富”吗?
知道“鸦片战争”、“三元里抗英”,但你知道“三元里抗英”的大军中有我们龙海的三百子弟兵么?
笔者近日走访潘厝,走进18世纪被《法国杂志》评为“世界首富”、乾隆皇御批“广州十三行总商”之潘振承的老家——龙海角美白礁村潘厝,听当地人讲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角美白礁村的潘氏宗祠
之前总有人说起龙海出过两个总统,一个新加坡的黄金辉,一个菲律宾的阿基诺。但确切地说,这两位“大脚”其实只能算是龙海人的后裔,并不是地道的龙海人,而这位“世界首富”潘振承潘老先生却是实实在在从龙海的土地上来到这个世界的。
欲说潘振承就得先说到一个词——“广州十三行”。我们都知道大清帝国的所谓“闭关锁国”,闭关锁国的政策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华上国的自大心理——天朝帝国,地大物博,什么东西没有?外面的世界嘛,说白了就是个“夷”,即便有搞个什么不一样的东东出来,也不会是什么好货!既然番邦们没啥好货,那贸易也就没什么可做,关也就闭了。但话说回来,虽然嘴上说了,别人没什么好东西,但毕竟东西还是有的,而且还真和我们的有点不同,多少还是搞一点进来看看吧,至少满足点好奇心什么的,再说了,那些“夷们”要“八方来仪,输诚朝贡”,送些什么什么的来孝敬咱们的万岁爷,难道一个也不让进?这也太不给人家面子了吧?于是乎就在广州开了条缝,钦定了一些半官方性质的商人,让“夷们”有什么事找他们说去,有什么东西就找他们做去。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而半官方的这群商人就叫行商,也因为半官方,所以行商们都是有官品顶戴的,我们的这位主人公潘振承老先生就有个相当于现在正部级的“三品通议大夫”虚衔(够大了吧?)。当然,不管这衔有多高,说到底他们的实质依然是个商人。“十三行”也只是个泛称,其实行商多少并无定数,并非只有13家,多时达几十家,少时则只有4家,相对稳定在10家左右。由于是一口通商,再加上半官方,行商们实际上垄断了当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独家生意还做不好,那也太饭桶了吧?结果是行商们成了被西方认为是18-19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我们常说那些“好康人”富得流油,其实说他们“富得流油”还实在有点对不起这些老前辈,这些行商们啊是“富得流银”!有记载称:1822年广东十三行街曾发生了一场持续七昼夜大火灾,大火中熔化的洋银满街流淌,竟有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物化为乌有,甚至出现了“洋银熔入水沟,长至一二里”的奇观。
广州十三商馆区(网上资料图片,玻璃画)
在十三行的众多行商中,最有钱的乃潘、卢、伍、叶四大家族,其中潘氏家族开山祖师兼第一任CEO就是来自福建龙海角美镇白礁村潘厝自然村(当时叫同安县积善里白昆阳堡栖栅社)的潘振承。虽然说让行商的资产达到了历史顶峰的是潘的晚生、十九世纪的世界首富、伍氏家族的伍秉鉴(伍秉鉴的老爸晋江安县安海人伍国莹是潘振承的帐房先生),但真正贯穿整个行商历史、历尽百年的还是从龙海走出去的以潘振承为第一代领导人的潘氏家族。
讲到祖德宗功,潘家后人潘世孟精神抖擞
其实老潘也不是生来就和十三行有关系,象很多电影电视剧情节中的历史名人一样,潘老爷子也是出身贫寒之家,早年即由闽入粤,干过船工当过跑腿,本着闽南人“比别人更敢死”、“爱拼才会赢”的天性,“七走八走七混八混”,别的地方不说,单吕宋国(今菲律宾)就跑了三个来回,就当时的条件,此可谓历经艰险,九死一生。不过这些辛苦也为潘老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掘了第一桶金不说,连外语都成了练家子,据说潘老说葡语是张嘴就来,不用脑子,这在当时外语人才奇缺的大清帝国显得弥足珍贵。吕宋归来的潘振承开始寄居广州,到一陈姓洋行中就业当了跟班,由于潘振承为人诚信且头脑灵活,再加上“海归”背景外语顶呱呱,没过多久就受到陈姓商人的赏识并放手让他全权处理商行的一并业务(潘氏家谱载“陈商喜公诚,委任全权”)。这给了潘振承一个绝好的锻炼机会。又过了几年,“赚够”了的陈老板决定见好就收荣归故里,失业后的潘振承决定单干,经过申请,潘振承的同文洋行正式开张(潘氏家谱:“公乃请旨开张同文洋行”)。一代商业巨子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大清十三行总商——潘振承
由于诚信经商,再加上经营手法灵活,潘振承的生意扶摇直上,很快成了行商们的领头羊。乾隆二十五年,为了强化对十三行的管理,也为了避免行商之间的恶性竞争,朝庭采纳了潘振承的请求在十三行设立公行,潘振承出任公行总商。(《十三行考》:“乾隆二十五年,行商潘振成等九家呈请设立公行,专办欧西货税。”)
成为大清总商的潘老先生是如虎添翼,他不再满足于守株待兔等着外商上门做交易,开始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后来的他不仅投资成为数艘西洋商船的大股东,还在瑞典设立海外贸易公司,这种走出去的胆略在闭关自守的大清帝国简直不可想像。可以说,潘振承是第一代“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跻身国际贸易大潮、跨国投资海外的中国商人。
潘老先生他家到底“好康”到什么程度?从当年巴黎出版的《法国杂志》的一篇报道中可窥一斑:“潘家每年消费值3百万法郎,一家的财产比起西欧一个国王的地产还要多”(这就叫“富可敌国”)。据了解,这是当时有记载的18世纪“世界首富”。
有个故事说潘振承老先生在和大批洋茶商的一来二往中,总为了送个什么见面礼物犯愁,于是请了专业高手前前后后精心制作了一批精品紫砂壶,没想到这小玩艺竟然大受欢迎:一来精美实用,二来老潘的名气实在大,谁不想跟他沾点亲带个故的?结果达官显贵亲朋好友纷纷索要,无不以拥有一个潘家的紫砂壶——“潘壶”为荣。倘若是哪家有女出阁,嫁妆里有个潘壶那可大有面子——既能体现娘家和老潘家的亲密关系又寓“生个带把的(儿子)”之意。至今闽粤一带还有嫁妆里放个茶壶的风俗。
藏家手中至爱——朱泥潘壶
潘家处于全盛时,曾在广州河南(今海珠区)购置约20公顷的地,修第宅、建祠堂。落籍广东番禺的潘振承,念念不忘自己的先祖乃福建漳州龙溪乡人,特意将建筑群落一带亦命名为“龙溪乡”。据说同文行的“同”字也取自原籍同安县,“文”字取自原籍文圃山。潘振承去世后,亦归葬原籍潘厝(现龙海角美龙池开发区内)。
虽然发迹在广州,但潘氏家族和福建老家族亲之间的联系一直没中断过。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应广州潘氏族亲的号召,福建潘厝老家的宗亲一次就组织了三百余人前赴广东,参加了著名的“三元里抗英”战斗。直到现在每年仍有广东香港的潘氏后人回潘厝老家谒祖。
来源:龙海网
备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漳小编:洪婷婷
欢迎在漳州微信矩阵、今日头条上做品牌宣传,开业广告,产品推广,各种活动直播等,联系电话:18359614989(+微信同号,请备注“推广”)
海峡导报漳州地区微信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