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聚焦城市更新》输入“三旧改造”获取相应文件一份
导读:3月27日,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发布了2019年的发展总蓝图草案,在未来10到15年,新加坡将成为更具包容性的宜居城市,打造绿色便利的居住社区,发展经济创造可持续发展得未来。
滨海湾、裕廊创新区和榜鹅数码园区的三维规划图被率先公布,共列出650公顷的地下空间。据了解,此举是打造新加坡地下城市地图的第一阶段。这些地区的地下将配备交通枢纽、步行街、自行车道、公共设施、仓储和研究设施、工业应用、购物区和其他公共空间,分别位于裕廊、榜鹅和滨海湾的地下8米、15米和25米。
地下空间的用途各异。浅的地方可建设交通线,深的地方如裕廊岩洞可存储石油等战略物资。新加坡市建局总规划师兼副局长黄攸宁举例称,新加坡电力计划在前巴西班让发电厂一带兴建本地最大地下变电站,此举可腾出地表3公顷土地用于建新办公楼等用途。
作为世界上最拥挤的城市之一,人口约560万的新加坡预计到2028年还要增长约150万人。历史上新加坡曾采用向高层发展和填海造地来解决土地面积不足问题。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填海造地使国土陆地面积增长超过1/5。然而,土地开发正面临越来越多来自地理边界、水深限制、海平面上升和环境问题带来的挑战。《纽约时报》称,新加坡许多地面高楼已高达70层。
空军基地和机场周边地区的建筑高度限制令开发商无法把楼盖得更高。由于空间拥挤,已经有数个老庄园和军队营地被关闭,为居住和工业开发腾出空间。
我们先来看下新加坡接下来的发展蓝图——
1、向地下探索城市发展空间
作为世界上最拥挤的城市之一,人口约560万的新加坡预计到2028年还要增长约150万人。土地一向来是新加坡发展的最大制约,历史上新加坡曾采用向高层发展和填海造地来解决土地面积不足问题。
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填海造地使国土陆地面积增长超过1/5。然而,土地开发正面临越来越多来自地理边界、水深限制、海平面上升和环境问题带来的挑战。
成功以填海和发展高楼等方式扩大空间后,如今新加坡政府开始探讨让城市发展走入地下,建立庞大的“地下城”。展望未来,市区重建局计划利用3D技术开发更多地下空间,并将公用事业、交通、仓储和工业设施转移到地下,以便腾出地面土地。
2、中央商业区成为一座“地下城”
滨海湾、乌节路、中央商业区(CBD)这些都是新加坡最繁华的地方,CBD更是全球知名的商业和金融中心。然而,目前新加坡中央商业区用途单一,主要是办公楼、商场。
为了让中央商业区发挥更广泛的用途,为市区注入更多活力,市区重建局计划未来在这一带建设更多住宅项目、设施和公共空间。同时,政府还鼓励,把现有的办公大楼转化为酒店和住宅。
中央商业区空间有限,新加坡政府近些年来青睐“垂直”发展,除了楼越建越高,地也要越挖越深!
地铁线路、停车场、高速公路、人行连道、公共服务隧道和地区制冷设备统统包含在内!将来,中央商业区将成为一座”地下城“。
地下可以购物、吃饭,更夸张的是在地下靠步行就可以自由穿梭于金融区的各大写字楼之间,甚至可以直接走去到新加坡南部的小岛:圣淘沙!
3、规划三区共650公顷地下城
27日公布的2019年发展总蓝图草案透露了新加坡政府为地下空间用途进行的规划。滨海湾、裕廊创新区和榜鹅数码园区的三维规划图被率先公布,共列出650公顷的地下空间。
新加坡《海峡时报》28日报道说,此举是打造新加坡地下城市地图的第一阶段。这些地区的地下将配备交通枢纽、步行街、自行车道、公共设施、仓储和研究设施、工业应用、购物区和其他公共空间,分别位于裕廊、榜鹅和滨海湾的地下8米、15米和25米。
4、兴建最大的地下变电站
新加坡市建局总规划师兼副局长黄攸宁举例称,新加坡电力计划在前巴西班让发电厂一带兴建本地最大的230千伏地下变电站,预计最迟2025年完工。
该变电站建在地下,将省下多达3公顷的土地,相当于3个足球场的大小,所腾出来的空间就意味着更多的发展机会,有利于为公众建造公园、休闲或其他社交场所。今后,这个地下变电站的地面上将建设商业设施,成为该地区的一个活动集散地。
5、地下生活“必须经历”
针对政府公开三区地下规划图的举措,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的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副校长杨国柔28日对《联合早报》表示,“长期看来,那些不需要日光、会污染环境及引发噪音的工业应该移到地底下。地面上的空间就能让人享受生活、住房、娱乐等设施。”杨国柔表示,最佳情况是把交通设施都建在地底下,“全球很多大城市都已经一点点地将高速公路建在地底下。”杨国柔认为造价和社会接受度是建设地下城市面临的主要挑战,但影响有限,一些技术限制可以通过科研解决。
“新加坡很小,不管人口未来会不会达到690万左右,总是需要寻找新的土地空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负责人赵志业对《纽约时报》表示,许多设施都可以搬到地下,一开始人们可能会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但只要能提供合理的照明和通风,人们慢慢会适应在地下的工作和生活。
但是公众对在地下工作和生活的想法有一些疑虑。曾当过教师的戴维·王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老一辈对在地下生活也许不太能接受,“活人为什么要到地下,只有死人才要入土。”不过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书的迪克森·叶告诉记者,土地的稀缺使“地下”生活可能是他这一代或者下一代必须经历的事情,“现在每天挤地铁,不就是地下生活的一部分吗?”
文章来源:地下设施智库
由广东省“三旧”改造协会
指导举办的2019中国第九届三旧改造、棚户区改造与城市更新高端总裁峰会将于4月12-13日于广州举行,中国拆迁第一人王达先生讲解拆迁谈判、合作方案设计及拆迁实施(房屋征收、补偿安置、拆迁回迁实务操作)案例解析;深圳城市更新网总经理宋留强先生讲解政府审查要点、审批流程、难点问题突破及最新解读和应用,国内顶尖专家云集一堂。
咨询关注公众号联系我们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聚焦城市更新”了解峰会情况和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