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文苑品读 | 塔洋·老市与琼剧

◇麦邦盈 李扬胜 黄宏强

文化是什么,应该没有多少人花心用思去探究,可是我们的生产、生活,乃至伟大的事业,何时离开了文化呢?最近在塔洋的走走访访,更是深为文化的强大和成就感慨不已。中华文化五千年,优秀精粹知多少。

塔洋是海南琼海的一个镇,位居琼海市的东北部,一条潇洒的琼文公路贯穿其境。繁荣的镇墟,美丽的乡村,勤劳的民众,灿烂的精英,确实是令人称道点赞。站在创建于1605年聚奎塔前,你自然而然地会对一方历史的浮想联翩;游览一回“七星伴月”,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人间星星和月亮的样子;看一看大顺农场的樱花树群,你就会感受到什么叫浪漫醉人;在鱼良品一品草根三味,你就能享受到独特的乡味佳肴;在珍寨剧场看一看陈华琼剧学园孩子们的精彩表演,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感慨后代可嘉;在孟里听一听音乐人王景诗无人乐团的演奏,你不得不深深地感慨科学技术的神奇。

应该承认,这些年塔洋的名字在媒体上的出现是非常频繁的。想来也是必然的,城乡繁荣百业兴旺亮点处处,各路媒自然会接踵而至,拍摄、采写,电视、报纸、网络等的多方报道。就说几颗小星星吧,分别就读于塔洋镇中心小学和里文小学的王茜和陈春霞,都才12岁,2018年在第二十二届中国少儿小梅花荟萃活动中,双双摘得“金花”称号。据介绍该届活动共有来自全国24个省、区、市和中直机构、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美国、加拿大的154名选手参加终审,涉及剧种有京剧、越剧、黄梅戏、粤剧、琼剧、晋剧等35个。陈春霞9岁起师从塔洋陈华琼剧学园的冯辉学琼剧,王茜11岁也是跟冯辉学琼剧。2019年,13岁就读于塔洋中学的王元诩又获得了二十三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奬。教授学戏的也是冯辉老师。至于农夫市集、莲塘、塔洋历史文化展馆、塔洋珍寨剧场、塔洋琼剧文化园等等,那就更是让人流连忘返了。

实际上“塔洋”是一个新生的名字,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的时候才起的,得名于境内有巍巍的聚奎塔与广阔的大田洋。在此之前,现在塔洋镇管辖的范围,古称端赵都,得名于境内有端山赵水。端山,就是现在塔洋镇委、镇政府的所在地。赵水,在端山之南、南门岭之北,俗称县前塘,又称赵湖。历史上端赵曾为会同县(1914年改为琼东县)县治,经历了元(末)、明、清和民国四个朝代,历时约600年。县衙就建于端山。现在在宽敞的塔洋镇委、镇政府办公大楼后面还留有几块石头,其中两块应该是用于建筑立柱的基石,有一块竖着的老石上面还刻有“端山耸翠”四个大字,下面是三行的说明文字。

在近代,包括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塔洋人的奋斗是感天动地的,献身于革命事业的烈士就有201人。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成功人士、海外教精英就有一百多人。

不得不让人感慨不已了,原来塔洋的土地竟是如此的钟灵毓秀,塔洋的历史竟是这么的丰富厚重,塔洋的人民竟是如此的杰出卓越。历史是不会变成尘土的,昨天和今天是连在一起的。历史的繁荣兴旺与今天的蒸蒸日上与未来的光辉灿烂总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

塔洋古县城,商业区域老市只有一条横贯城东门至西门并延伸至城外的街道,青砖铺路,街道狭窄,房屋低矮,隔日市集,平时就比较冷清。如今,老街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或者只是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了,现在展现人们眼前的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大街道,街道两旁就是一幢幢高大敞亮漂亮气派的高楼大厦。但是, “老市”这个名字还在用,还是时常挂在人们的口头上。其实这里所说的老市不是市,是一个人外号,其人真名实姓叫做李秀春。应该说“老市”这名字很不错,让人觉得有点亲切又怀旧。在塔洋,说老市很多人都知道是谁,见了面打个招呼也是叫老市老市,就连他的子孙也跟着这么叫,但是要问老市名字是什么可能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一个名字对一个人来说就只是一个符号,但是名声大了传播远了那就变成招牌了。塔洋的“老市茶店”就是一个响响亮亮的招牌,如果你有机会亲自到那里看一看喝杯茶,你就会感叹什么叫生意什么叫赚钱。在琼海的乡镇,就是在市上城里,要找到一个规模这么大生意这么好的平民化的茶店确实不容易。

一个人的威信一个事业的兴旺不是偶然的,更不是轻而易举的。按祖上来说,老市三代都是演过琼剧的人,如果他也接过来,就是第四代传人了。问题是当时家庭贫穷兄弟姐妹人口众多,饭都吃不上,哪有心思去唱戏呢。当时正逢改革开放,他就走出去到外乡的茶饭店打工,竟然学得了一手制作糕点的手艺。接着就回到家乡在塔洋老市开了一间茶店,取名“老市茶店。”夫妻俩起早贪黑不怕艰苦,糕饼精致茶水可口,诚心待客价格公道,名声远扬美传,生意越早越好。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也上门采访、报道。一时间,老市茶店常常是一天到晚都客人不断人头攒动。他的最好吃的烤包更是供不应求,遇有什么的节庆喜贺,人们总是一担一担成百成百地预约定做。

老市是个敢于有梦想的人,他看到塔洋新市区发展很快,就行走查看了有回,就在地理位置很好的莲塘前面买了一块好大好大的地,盖起了一幢气派的楼房,把老市茶店的牌子挂了上去。这一回,他的生意可大多了。不过他经营有方,分摊管理,生意非常的红火。很多人都说他不知赚了多少钱。

除了生意,老市还有一件他认为是非常神圣的工作,就是管理嘉炉东关庙。嘉炉东关庙是为纪念王源寿和他的独生子王金赵、侄子王周讫而建。王源寿为会同县署迁至端赵都的首任知县,历任十八载。王源寿在担任知县期间,建立学堂施礼教德治,捐出土地供百姓耕作,百姓敬为父母。为稳定社会铲除贼匪,王源寿、王金赵、王周讫分别率兵血溅沙场。朝廷赐封源寿公为“英烈护国大元帅”,封金赵公为“巡郭安邦显应孝勇二将军”,封周讫公为“现世义勇三将军”。一门英烈功名深受百姓敬仰,后来县署在嘉炉和县城东门想建造嘉炉庙和东关庙,安放三位神灵,供官民祭祀。文革时两庙被毁。2009年民众和社会各界乐捐善款60余万元重建嘉炉东关庙,重新塑造三位神灵金身,让一方百姓永远纪念。老市把管理东关庙的工作做得用心细致尽心尽责,因为那是他敬仰英烈的真挚感情的体现。

衣食无忧心就宽,放松之时老市就喜欢来几句琼剧。他唱琼剧说了应该是来自天赋,没有经过怎么的学习,一张嘴就有板有眼字正腔圆地唱起来,脚手也自然而然地跟着出去了。手中有钱了就想做些事,做什么好呢?老市自然想到了琼剧。祖上三代都唱过琼剧,到了自己的手上不应该就弄丢了。可是自己已经一把年纪了,怎么能上台去呢?于是他又想到了培养孩子。实际上,在塔洋想培养孩子唱琼剧的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胡钰南。胡钰南是80后,塔洋人的媳妇,非常有本事的女强人。她是大路镇新阳光幼儿园的园长,事业做得红红火火。在网络上一打上她的幼儿园的名字,有关的新闻报道、工作、活动、成绩就刷刷地出来了。确实不简单,好大的规模,好规范的管理,400多学生,老师们的精神面貌确实好。胡园长之所以想到培养孩子唱琼剧,一个原因是她喜欢琼剧,不只是一般的喜欢,而是非常非常的喜欢。另一个原因是她的工作就是教育培养孩子,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就是她心里的快乐,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就是她最大的幸福和满足。

两巴掌一拍就响,两人一联手一个创办“塔洋陈华琼剧学园”的想法就出来了。两人的分工是李秀春担任园长,负责上下沟通协调,胡钰南担任副园长,负责园内大大小小的事务,还要兼管财务的工作。至于钱从哪里来,都是他们两个人自掏腰包。主意已定说干就干,租用场地,聘请教师,招收学生,开展授课。林日健不是塔洋人,但是他痴迷琼剧,为学园请琼剧名家指导,争取省剧协对学园的支持,编辑教材亲自上课。教师冯辉原是琼海琼剧团的名演员,表演教授很有一套。学员来自塔洋、大路、阳江、嘉积、潭门、博鳌等地,都是7——15岁的中小学生。

塔洋陈华琼剧学园的创办是一件大喜事,群众奔走相告,海南省文联、戏剧界的领导和名家都极为关注,许振程、高山人、符传杰、陈素珍、李贵琴、黄庆萍、陈月红等都前来调研、指导和传经送宝,社会各界也大力支持。

塔洋陈华琼剧学园就创办在塔洋镇墟上。5年的时间过去了,学园的工作开展、发展和前景怎么样了呢?可以很欣慰很开心地说是步步向前成果丰硕前景灿烂。

一个是场地和设备的完善。原来是租用一幢楼房的一、二楼,现在已经搬到老市新茶店的二楼,面积160多平方米,舞台、布幕、灯光、音响、乐器、黑板、椅子、服装等等,都有了。

另一个是学员多了,目前是35人。2位教师是专门从海口请来的。教学已经规范化,即上课时间、教授内容,课程安排,讲授与表演等等,都明明确确,都认认真真执行落实。例如琼剧学习时间每周末两天,上午8:00到11:30,下午14:00到17:00。学习内容有琼剧唱腔和表演艺术。并且每月跟学员家长沟通,半年做一次总结。在上课的现场,我们看到老师的教与学员的学,老师的教耐心细致,学生的学专心致志。一个戏词的唱两支手指的动几个眼神的看,都反反复复百练不厌。

非常可喜的是学园组织学员出去参加演出、演出等活动非常频繁,镇上的市上的省上的还有远上浙江、上海的,近5年来就有上百次。获的奖项令人瞩目 ,例如王茜、陈春霞、王元诩分别获得2018、2019年国家级的梅花金奖;2016年参加省琼剧经典唱段比赛,获得青少年组一、二、三等奖;2019年参加海口市琼剧比赛,少年组和儿童组的一、二、三等奖全部获得;参加2019年第四届大致坡琼剧比赛青少年组一、二、三等奖、还有一个优秀奖、组织奖全部获得。学员李清存到省琼剧学校学习2019年被中国戏曲学院录取。

还有一个可喜的成绩,就是塔洋陈华琼剧学园已经得到镇、市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支持,还有有关部门的领导和名家的支持和指导,特别是省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名家的也多次前来调研和指导。

5年来的努力和艰辛,付出了多少的心思和精力,花掉了自己多少的钱财,老市李秀春和胡钰南都无法说清楚了。大概只是记得原来几年租用房子的费用大约是30余万,搬过来的用的场地是自己的,要是算钱也不会是小数目,戏台、地毯、布幕、灯光、音响、乐器、黑板、椅子、服装等等,数目肯定不少了,学员是适当收了一些学费,但是还不够发老师的工资,还有管理等,补贴是必然的了。还有带学员出去演出或参加比赛,近几年就上百次,费用该是多少呀?例如2016年带学员19位成年人20位到省上参加比赛,花了3万多,都是胡钰南自己掏的。2019年参加第四届大致坡琼剧比赛,15位学员,从初赛到决赛,用了2万元,也是她胡钰南掏的。因为胡钰南年轻,出演和参赛她都要亲自带去,心思劳苦和金钱费用该是多少呢,这就无法统计了。

老市李秀春今年已经66岁了,几次的见面采访,总觉得心态很年轻。他说他确实喜欢琼剧,进去了迷上了。有一次饭前闲聊,他竟然站起来唱起了几句琼剧,手跟着就出去了,眼神立马进入了戏里,根本就不在我们几个人的身上了。他还说她曾随团到新加坡演出过。真是让我们感慨良多了,人啊,人跟喜欢走,那是没办法的事。吃过了舞台的饭,真是一辈子都无法离开喧哗了。问到怎么舍得花那么多钱跟胡钰南一起办琼剧学园,他说“公上身。县长在睡梦里告诉他要多些为民众做事”。听了他的解释我们大吃一惊了,天呀,他说的县长就是历史上会同县治第一任知县王源寿。元朝的人怎么会在梦中跟他说话呢?想了应该是他管理东关庙,英烈的灵魂还在精神不灭,老市李秀春的善举就是英烈精神的再现。一个人生命对物质的要求并不多,就吃一碗饭,就穿一身衣,多好的美食只是一个饱,多好的衣着就求身上暖,奉献和善举就留世永芳了。

胡钰南的事迹同样让人好感动。她事业成功,又迷恋琼剧,就把业余和钱财花在培养孩子学琼剧上了。苦是苦,但是很快乐,她的幼儿园已经有几百个孩子了,再加上几十个也不多,孩子脸上的笑容就是她的幸福和快乐。听说她爱人是派出所的一个领导,对她的舍得非常理解非常支持。其实,人生没舍去哪能有得来呢?

想来真是让人十分敬佩和感悟良多,老市李秀春和园长胡钰南,不愧为创业的能人花钱的榜样。

琼剧是什么,琼剧是中国海南省的地方民间艺术,也叫海南戏。要是说其历史,那就源长流远,有说是宋末元初就有了。就是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琼剧在海南特别是乡村还是非常火热的,往往是盼望几个月看后议论上几年。应该怎么形容当年人们对琼剧狂热的情景呢,就这样来描述吧:太阳还没有落山,戏场的铜罗就“哐哐哐”地敲起了,地里劳动的人们心都不在心里了,就早早洗脚上坡赶回家。有些人根本就没下地,女人们已经把娘家人接来等着一起去看琼剧呢。其实还有更早的事呢,就是当天太阳还出来不久,戏台前面陆陆续续地让人铺上草席摆上凳子,先把地方占下来晚上要来看戏用。开演了,台上精彩连连,板腔委婉锣鼓撞心,台下的观众人头攒动黑黑压压。台上陈世美抛妻弃子秦香莲珠泪淋漓,台下群众义愤填膺喊抓喊杀。戏演完了,人已经走在回家的路上,心却还是在剧情里面。在深夜的枕头上,你知道有多少的女人在教育她的丈夫吗?

可是,这些年琼剧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了,几十元一场的电影都争着把钱掏出去,不要钱的琼剧请都不想看。怎么会是这样呢,有人说是不好看,有人说是电视、手机的冲击。总觉得没有说对,不信就把电视、手机都扔掉试试。海南琼剧应该是从元代的时候就有了,传统剧目包括古装和现代的应该有一千五百多出,可是说是历史悠久成果丰硕,精品佳作举不胜举,不可能说不要就不要了呀。

到塔洋采访李秀春、胡钰南创办陈华琼剧学园,有感于他们对琼剧的痴迷,回来后我们也坐下来看了好几本琼剧,《红叶题诗》,《糟糠之妻》,《狗咬金钗》,都不错呀!都挺好呀!“乌云开红日照,风过雨停不波浪。狗咬钗姐拾着,已经交回同原样。以前话不要拾,当做旧纸放火烧。话出口甜如糖,真是杀人不用刀。她糊涂一时错,乱把臭名给弟当。嫂也错狗也错,城隍爷也错……”(《狗咬金钗》),多实在的戏词,多好听唱腔。街道的早晨校园的课后乡村的傍晚,来一段动听的琼剧,空气都会觉得清新,心情也会变得振振奋奋蓬蓬勃勃的。

塔洋只是海南琼海的一个镇,地域不大人口也不过3万,琼剧在这里却大不一样。先看看他们的“塔洋珍寨剧场”吧,看了以后你就知道什么叫排场气派。应该有二千多平米吧,戏台又大又漂亮,钢筋水泥平顶的,一旁还有一个差不多像戏台样大的电子屏幕。几处楼房墙壁有琼剧表演的巨幅画像,最引人注目的一幅是巨大的毛主席接见著名琼剧演员陈华的画像。带领我们参观访问的黄诚主任说这个剧场开展的活动很多,上个月就有十场,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在剧场的左上方就是塔洋琼剧文化园。外观独特的设计建筑,里面丰富的资料展品,琼剧知识介绍及历史发展、服装道具物品及说明、塔洋镇琼剧的名伶剧照新星靓影、还有剧集等,看了不得不让人大长见识,感慨不已。原来塔洋是个琼剧之乡,明代以来,琼剧鼻祖郑长和,著名演员黄延生、符赛玉、王文珍、黄大钰,琼剧大师陈华,琼剧名家李桂琴,符传杰,伍桂梅,陈月红(陈华女儿)邓成居,周玉兰,李高雅等,还有近年来频频出现的琼剧小明星,真是名家辈出后生可嘉。

这么宏大这么气派的场所是谁花的钱呢?是当地政府。看来党和政府为了传承和弘扬琼剧文化确实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其实,塔洋镇的党政领导为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推进经济和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比方镇容镇貌的规划打造,比方古迹恢复,比方景区特色、产品美食的宣传推介等等。在镇墟上有一幢大楼是塔洋镇历史文化展览馆,里面的内容就有:古县城文化、祠庙文化、红色文化、琼剧文化、美食文化、塔洋新貌等。

听说在农贸市场附近有一座古剧场,我们立即前往观看。站在宽敞的青砖铺成的广场上,前面是古色古香的宽大的戏台,左边是一行配套的而建的小屋,右边不远就是热闹的镇墟,后面就是苍茫远去的田园。让人好惊讶的是这块静静默默的地方,台上、台下、广场、配套场地竟然一棵杂草都没有,更没有任何的物什堆放。人们为什么这么恭恭敬敬爱护着这么一块的地方呢?想来应该是这里是古剧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里曾经是一方琼剧的家园,是人民群众获取丰富精神食粮的地方。听说这里不久就要开发,建成古色古香的剧院,真是令人振奋了。不久很快就会来到,这里又会是琼韵飘扬民众欢腾。

有人说琼剧是老人的戏。其实并没有年龄之分,你看一看剧场琼剧演出人头攒动的盛况,你看一看夜晚海口及许些县市公园里乃至乡村庭院上民众自发的琼剧表演,你点一点手机上的琼剧小视频看抖音,你知道有多少人在痴迷琼剧吗?最多的是帅哥美女,还有哥嫂叔婶们。能唱一段唱一段,会唱两句唱两句,不演不唱的围着看。时代发展了,观念改变了,人们对琼剧喜欢已经不只是在戏台上,不只是在那里着头看,而是哪里都能当戏台,想演唱就来一段。怎么开心怎么来,这不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一种体现吗?看来琼剧的未来也用不着怎么担忧,美好的东西必然会传承发扬,琼剧的前景必然是面向未来春暖花开。

*参考文献《聚奎塔》、《琼海庙宇文化》

*照片提供:胡钰南、黄诚、李扬胜

*插图编辑:黄宏强

*原创作品,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