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李显龙总理:解封必须分段进行,去餐馆用餐还需再等等

李总理提醒国人为新常态做好准备。(通讯及新闻部)

作者 李国豪

随著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20日)宣布我国的病毒阻断措施将于6月1日结束,分三个阶段逐步解封,李显龙总理今日提醒国人,新加坡不会永远封闭,因此国人必须开始适应新常态。

李总理昨天在面簿贴文指出,他理解国人都在期盼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我知道大家都想恢复正常生活,包括送小孩上学、生意重新开张、和朋友在外头聚餐。当然,还有探访家人和挚爱的人。”

但李总理强调,这个过程不可操之过急,避免部分国家甫解除封锁就出现病例重新攀升的情况在我国发生。

他举开放餐饮业堂食为例,表示只有在当局有信心本地社区感染病例能保持低档的状况下,堂食才会开放,因为一个感染者,往往就有可能造成一个新感染群的出现。

“我们看到很多国家因为重新开放而导致冠病确诊病例卷土重来。”

李总理并未特别指出有哪些国家因重新开放而导致病例数重新回升,但中国、韩国和德国等原本因疫情趋缓而解封的国家,在解封后很快又面临疫情复发的危机。

因此李总理提醒国人警惕,阻断措施尽管已经成功改善本地疫情,但和2019冠状病毒疾病的战斗仍未结束,解封有必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

无论如何,他表示新加坡不会“永远封闭”。

“所以我们必须为新常态做好准备,在全球疫情当下调整我们的生活及工作日常,以策安全。”

经济恢复取决于疫苗和快速检测工具面世的速度

另一方面,贸工部长陈振声今天接受彭博社访问时则表示,我国经济恢复的速度取决于冠病疫苗和可负担的快速检测工具能多快出现。

“如果上述的任何一项能在接下来几个月问世,我认为我们的经济将会恢复得更快。”

其中,快速检测工具对于恢复跨国旅行和其他活动至关重要。

陈振声本月初与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和新西兰的贸易部长同意加强协调,逐步恢复跨境人员流通,同时也将在公共卫生的考量下探讨放行必要商务旅行的可能性,以确保全球供应链的持续运作。

无论如何,卫生部昨日已声明,重开边境的措施不会与6月2日开始分三阶段逐步放宽限制措施的时间表挂钩。

初步数据显示,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在今年第一季度下滑了2.2%,是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以来最糟糕的一次。

不过陈振声强调,得利于政府推出的经济振兴配套,本地失业率并未大幅攀升。

政府预计将在下周二(26日)公布我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最终数据,一般预料当局将下修全年经济展望。政府在3月时原本预测我国今年经济将萎缩1%至4%。

无独有偶,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王瑞杰也将于同一天在国会发表部长声明,宣布我国的第四次“抗疫”预算案。

我国经济全面恢复的速度取决于疫苗和快速检测工具多快问世。(法新社)

6月2日起分三阶段解封

我国抗疫跨部门工作小组(19日)宣布本地病毒阻断措施将于6月1日如期结束,但所有解封措施不会一次到位,解封将分成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6月2日开始的第一阶段,除了目前仍维持营运的必要服务,其他低传染风险的经济活动也将获准恢复。允许重新运作的行业包括制造业。

当局预计全国三分之一的员工将可回到公司上班,超过四分之三的经济活动也将恢复。

然而,本地企业也受促尽可能让员工居家办公,重新开放的工作场所也必须遵守相关的安全卫生规范。

除此以外,大部分零售商店和个人服务仍将持续关闭,餐饮业继续禁止堂食。

部分医疗服务如牙医、专科门诊、慢性疾病管理等将恢复。

校园方面,除了中小学应届毕业生可在平日每天回校上课,其他年级的学生则每周轮流回校上课。学前教育中心将从6月2日起分阶段重开,托管中心则全面恢复运作。

阻断措施期间相见难的情况也将稍微舒缓。

没有与父母或祖父母同住的子女可前往探望长辈,不过每户家庭每日只能接待一次探访,同时探访者以两人为限,并且必须来自同一个住处。

第一阶段期间,人们仍应遵守在必要情况下才出门的规定,同时务必佩戴口罩。

卫生部长颜金勇表示,第一阶段预计将持续超过四周。如果社区感染率持续维持在低点,我国才会进入第二阶段解封。

制造业领域的公司企业获准在第一阶段复工。(海峡时报)

第二阶段

到了第二阶段,更多企业和商家将逐步获准重开,包括餐饮业开放堂食、零售商店、健身房、体育休闲设施、补习中心等。

当局也将视情况,开放让所有学生返校。高等学府也将增加返校人数。

第二阶段预计将持续数月才能进入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

各种社会、文化、宗教和商业活动将在第三阶段恢复,但聚会人数仍受限制以避免大型感染群的出现。

属于冠病高风险群的年长人士也将获准在保持社交距离的情况下恢复日常生活。

年长人士在第三阶段将可恢复日常活动。(联合早报)

人群较容易聚集的娱乐场所如电影院、剧院、酒吧和夜店等也将在第三阶段获准开放。

不过,颜金勇也提醒,随着我国逐步解封,本地预计会迎来每日新增病例上升的情况。但重要的是,所有新增病例必须尽早发现并加以控制,以避免感染人数迅速攀升,或出现大宗感染群。

(联合早报)